祁 婷
非言语是指与言语符号相关的信息传递形式,如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具有生动性、形象性的特点,具有语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的有效传递、交流、吸收的过程。信息交流的载体包括言语行为(包括文字、言语)、非言语行为(包括声音特质、类语言、神态和动作)两种。相关实验证明,在教学信息传递过程中,文字及言语的传递效果为7%,声音特质(语调、语速、节奏等)及类语言的传递效果为38%,神态和动作的传递效果为55%。小学英语教学对象约7—12 周岁,他们处于思维灵活、反应敏捷时期,对外界刺激反应极其强烈,同时缺乏英语学习的环境。教师的非言语行为可以提供言语行为(文字、言语)不能直接传达的信息,从而能直接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构成相应刺激。因此,小学英语教师非言语行为的运用水平是其教学能力的体现(苏杰2015),直接关系课堂教学效果及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吸收程度。
非言语行为以言语行为(文字、言语)的辅助形式呈现,其中“非言语”是指与言语符号(文字、语言)同时使用或单独使用过程中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空间距离、声音特质(语调、语速、节奏等)及类语言等,“行为”是指可以被以有形的形式接收的符号,因此非言语行为实质是言语行为(文字、言语)的辅助行为。通常教学中的非言语行为是指教师运用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声音特质(语调、语速、节奏等)、类语言及空间距离等辅助行为传递信息的行为,常常将其归纳为动态无声行为(面部表情、肢体语言)、静态无声行为(空间距离)及有声行为(声音特质、类语言)三种非言语行为类型。
非言语行为的教学特征:非言语行为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在特定条件下的运用,与一般情况下非言语行为相比,具有不同的特定特征。其一,辅助性。在课堂教学中非言语行为是伴随言语行为出现的,是对言语行为所表达信息的有效补充,对教学起辅助作用(刘杨、魏霞2012)。其二,连续性。教师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非言语行为在课堂教学中是连续不断发出的,具有连续、不间断性的特征。其三,真实性。非言语行为是教师在课堂上无意识的自然行为,是教师真实情感的流露,表达了教师的真实情绪,具有真实性。
教师要充分意识到动态无声行为、静态无声行为及有声行为三种非言语行为在教学中的作用。动态无声行为(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可以体现教师自身的教育素养,是教师自身修养在教学中不经意的流露;而对于有声行为(声音特质、类语言)及静态无声行为(空间距离)两种经过后天的训练可以达到人为控制的目标,若能在教学中运用得当,可以有效调控课堂教学效果。
动态无声行为指教师用面部表情、肢体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具体包括脸语、眼语、头语、手语及肢体方向、姿态等。小学生“察颜观色”的能力较强,动态无声行为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师生交流过程中有不同的应用:其一,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教师的言行举止、穿着打扮会给学生留下第一印象,从而影响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其二,可以对学生进行鼓励或提出批评,教师的目光、微笑、皱眉等面部表情会给学生以相应程度的心理暗示;其三,可以有效开展教学管理,教师点头或摇头,正确、恰当表达手语,能起到吸引、提醒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的作用;其四,辅助教学的作用,在教学中可以运用“恰如其分”的肢体动作对教学内容进行生动、形象的讲解,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穿着得体,举止大方,能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的庄重、严肃,从而为良好课堂纪律打下基础。在课堂提问过程中,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通过欣赏的目光、点赞的手势给予学生相应的表扬;当学生声音小且有疑惑时,教师亲切的微笑、期待的眼神可以鼓励学生大胆说出答案,从而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当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思想开小差、做与教学无关的小动作时,教师紧皱眉头的批评、伤心失望的目光、恰当的手语提醒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
例如,牛津译林版《英语》三年级(上)Unit 1 Hello 要求学生能够听懂、会说、会读、会运用句型:Hi/Hello,I’m.../Good morning。在教学中,教师用“Hello,boys and girls,I’m your English teacher”与学生打招呼时辅以相应的手势,如“Hello”时的挥手动作,“I’m your English teacher”时用手指向自己,均可起到解释的作用。
教师对动态无声行为运用的正确把握,可以树立个人形象,有效调控课堂教学纪律,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内容。
静态无声行为主要是指师生之间所保持的距离。据相关教育研究发现,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空间距离是师生互动交流的一种良好方式:如果教师站到讲台后面,则是为了表明课堂教学正式开始,那么全体学生要集中注意力,准备认真听课,从而作好相应的心理准备和反应;如果教师站到讲台前面,则是为了表明师生是一个共同体,有问题时一起想办法解决,或共同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案;如果在讲课过程中,教师在过道上来回走动,则表明教师在“巡视”课堂,查看学生听课的效果及有没有学生做小动作或注意力不集中,从而“提醒”相关学生;如果教师在某个学生面前停留,则表明该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可能被“重点关照”,就要作好回答问题的思想准备。
例如,在教学牛津译林版《英语》五年级(上)At a Music lesson 时,首先,教师可以背对黑板面向全体学生站到讲台后面,宣布“Now,let’s begin our class.”从而引起全班学生的注意,提醒学生要立即进入学习状态;其次,播放音乐时,教师可以站到讲台前面,让学生选择想听哪首英文歌曲,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获得学生对教学行为的认同感;然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边讲课边在教室里来回走动的方式,查看学生是否认真听讲,从学生的动作及神态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吸收程度,并提醒个别思想开小差的学生注意听讲。这样,在不影响学生学习的前提下,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孙厚兰2013);最后,教师在提问“Can you...?”以检测学生的学习程度时,可以假装“无意识”地走近某位学生,“顺便”询问他(或她)“Are you can speak...?”“He can play football.What can you do?”。从学生回答的及时及正确程度可以得知该生对课堂知识的吸收程度,同时让其他学生集中注意力。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及管理课堂纪律的需要,运用静态无声行为调整师生之间的空间距离,从而达到组织教学活动及管理课堂纪律的目的。
有声行为是指教师的声音特质(如语调、语速、节奏等)和类语言两种。声音特质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文字及言语的外在表达形式,相同的英语单词、词汇用不同的语调、语速或节奏来表达,会呈现不同的教学语境,常常用来辅助对教学内容的表述,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能力,以及对教学内容所蕴含的情感的感悟,同时提升学生的听力水平;类语言是指教师的发声没有固定的语义,如教师表达失望时的叹息声、学生正确回答问题引起教师的惊讶声,以及常用口头语等。类语言中的词语虽然没有固定的含义,但将其应用到特定的教学语境中,可以有效表达教师的教学情绪及其他相关信息。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正确认识类语言对教学的作用并灵活运用,从而活跃教学气氛,提升教学效果。
例如,牛津译林版《英语》二年级(上)Look at the moon 的教学目标有以下两个:其一,听懂、会说、能拼moon(月亮)、star(星星)、bright(明亮的)等单词;其二,能听懂、会运用句型“Look at the...”并能正确作答。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有声行为既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又可以达到教学目标。首先,教师可以在Look at the moon 的音乐声中教学相应内容,明确教学目标,从而让学生清楚本堂课的主要内容及学习要求;其次,在带领学生学习新单词时,可以采用图片的形式,如呈现moon(月亮)的图片,让学生发音。当学生回答正确并发音标准时,教师可以略夸张地发出“呀”的夸奖声予以表扬;当学生发音不标准时,教师可以用“咦”的惊奇声表达不可思异的感情:“怎么回事?你明明可以的啊!”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后,教师可以声情并茂地朗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升听力水平。最后,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可以用不同的语调、语速表述相同的内容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同样的内容用不同的语调、语速来表达,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觉?”从而让学生清楚“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可以产生不同的含义”。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有声行为的正确运用,既可以有效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又可以提升学生的听力水平。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牢牢把握非言语行为是以教学内容为出发点、是言语行为的辅助形式的基本原则,积极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及教学素养,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