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慕琴
探索教学这一理念最早出现于1961 年,是由美国教育家施瓦布提出的。这一理念产生不久便引起各国教育研究者的关注。他们阐述了对探索教学的认识,为探索教学的成长、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孙平华2008)。在我国教育观念变革的大背景下,探索教学在我国教育界落地生根,并发展成为符合我国教育教学实际的教学方式——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这一教学方式的主导思想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引导其产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时代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要想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必须从课程教学入手,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自主思考问题,合作解决难题。通过一些教学实践来看,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值得大力推广。
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在学习知识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提供给学生一些事例和问题,让他们组成小组,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探究,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组成小组并主动探索、认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探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及事物内部的联系,并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
主观能动性是指学生对于获得知识的渴望,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的主动意识。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而非教师,评判教师讲课的标准除讲授的课程内容外,还要看其讲课的感染力,能否激发学生主动听课的兴趣。学生只有主动去学习了,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的区别如下表所示:
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的区别
团体协作性要求教师放弃高高在上的姿态,以主动参与的姿态切入,获得学生情感上的支持,赢得学生的尊重。教师在教授知识时,不是一味地说教,而是通过一些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引入课堂主讲内容,与学生一起探究教学重点。
学生有各自的特点,也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时不能为了省事强制统一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要允许个性差异的存在,这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初中生已经有多年的学习经历,积累了很多学习经验,这些经验在帮助他们学习的同时也限制了思维方式的扩展。实践证明,思维的固化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阐述自己的看法,培养他们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王蔷2013)。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到疑惑,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有意识地营造“问题”氛围,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从而以趣生疑,由疑生奇,由好奇引发需要,又因需要而思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在学中求问,在问中求学。同时,由此通过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导入新课程的教学内容。
例如,在讲授Great inventions 这一话题时,可以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由浅到深的问题:“What is invention? How many inventions do you know?which invention do you like best?Why do you like the invention best?...”让学生在小组之间进行合作探究,并在班级内交流。这样的群体探究行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同时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
交流是知识传递的重要方式,而互动则能有效解决交流问题。互动是语言情景的真实再现,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对话,而且能够消除学生的怯懦心理。具体教学安排如下:
1.建立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动交流
许多学生不自信,不敢开口讲英语,久而久之就不愿意说了。小组互动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搭配,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开口讲英语,小组成员相互聆听、纠正,逐步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2.根据课程特点,设置角色扮演,让兴趣融入教学
英语课文中蕴含着很多场景,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以融入英语场景,感受语言魅力,从而调动他们主动学习英语的兴趣。
在以上活动中,学生累积了很多问题,出现了很多错误。教师在前两个环节结束之后,要对其中的难点、要点进行集中讲解和答疑,启发学生纠正所出现错误。由于学生所学知识有限,很难独立解决学习中的难题,此时教师要给予一定的指导,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交流,包括面对面的交流和通过一定信息载体的交流。保证流畅、交流的法宝是不断的练习。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运用英语进行交流,有利于理解语意;经常阅读英语读物,有利于保持良好的语感。
以牛津广州版《英语》七年级(下)Unit 7 Grammar 为例,分析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在本堂课上,笔者通过PPT 呈现学生喜欢的明星的图片,引入感叹句的内容。先展示了姚明和杨颖(Angelababy)的图片,并说:“What a tall man Yao Ming is!How tall Yao Ming is!What a beautiful girl Angelababy is!How beautiful she is!”
然后提问学生:“What about Du Minjun?”,同时展示他们最喜欢的明星都敏俊的图片。这时学生的兴趣被彻底激发,脱口而出:“He is handsome.”笔者追问:“Yes,he is very handsome,so we can also say?”
这时,学生的兴趣再次被激发,大胆模仿上面的句型并兴奋地说:“How handsome he is!”“What a tall man he is!”
笔者问学生:这是什么句式呢?一般以什么开头呢?确保学生知道这是感叹句,通常以what,how开头后,为了让学生熟悉用法,笔者提供了课本上的例句如下:
What an interesting poem it is!
What beautiful flowers they are!
What bad weather it is!
How lucky we are!
How quickly the time passed!
How bright the stars are!
根据例句,笔者向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用what,how 引导的感叹句结构是什么样的呢?学生积极思考,随后进入激烈的讨论环节。笔者在小组间“巡看”,听见有部分学生说“what 加a/an 加adj.加n.再加这两个是什么呢?”看到他们都很迷惑,笔者用夸张的语气说道:“It is an interesting poem.He is a handsome man.”并加重了主谓语的读音。反应快的学生马上兴奋地叫起来:“哈哈,那是主语和谓语。”见旁边的同学仍茫然不解,他便迫不及待地解释,得意之情溢于言表。有几个学生在探究中又发现了新问题,他们相互询问:“为什么有的有a/an而有的没有呢?”“你们有没有发现how 那里没有a/an?”他们所发现的问题令笔者大受鼓舞,原本以为这些学生接受能力比较差,更别提发现问题的能力了。
每个小组很快都写出了感叹句结构。笔者邀请三个小组分享讨论结果,并进行对比评价,最后选出最佳结论。在这个环节中,每一个学生都像个“小专家”,指出了“结论”中的小错误。
为了巩固探究结果,笔者进行了巩固训练,目的是让学生清楚感叹句以what 和how 开头的区别;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讨论、探究不懂的地方。
1.选择正确答案。
(1)____delicious the dish is!
A.What B.How C.What a
(2)____strange clothes he is wearing!
A.What a B.What C.How a
(3)____an interesting subject it is!
A.What B.How C.What an
(4)____foggy it was yesterday!
A.What B.What a C.How
(5)____careless a boy you are!
A.How B.What a C.What
2.完成下列感叹句。
(1)________difficult homework we had yesterday!
(2)________cute dog it is!
(3)________interesting the story is!
(4)________bad the weather in England is!
(5)________honest boy Tom is!
(6)________tasty smell the cake gave off!
(8)________exciting news you’ve brought us!
(9)________cool your new car is!
(10)_______scary these tigers are!
学生很轻松地完成了以上习题,达到了运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的目的。
对学生探究成果的肯定是保持其探究积极性的最佳方式之一。在探究结束后,笔者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表扬,使其体验成功的乐趣,并鼓励其他学生努力。笔者根据学生探究的实际情况,对探究活动进行了总结,指出了要注意的知识性问题,也评价了学生在探究中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争取取得更好的探究成果。
并非所有的初中英语教学内容都适合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师在运用这一教学模式时,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多下功夫,选择易于操作、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陈丽萍2012)。
小组在互动交流环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合理的成员搭配使这种作用发挥得更加明显。在分组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英语水平、语言表达能力、活跃程度及人际关系,避免不合理的分组导致矛盾的发生,影响互动交流,进而影响英语学习。
在运用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前,教师要多次练习,切实掌握这种模式的运用技巧,并在课堂上灵活运用,随机应变,一旦运用不善,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制(程苏纹2012)。
合作探究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教给学生知识,更是为了培养学生交流、协作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调节课堂气氛,让每个学生深入探究活动,在小组成员的帮助下亲身体验探究的乐趣;同时也要丰富课堂内容,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真实处在英语语境中,感受语言的神奇和魅力,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
将知识学习融入互动。生动、有趣的互动不是为了让学生玩,而是让学生学,因为缺乏知识补充的互动收不到任何实际效果。教师在设计课堂互动时,要特别注意将知识学习融入交流、互动中,使学生在做有趣事情的同时,掌握知识,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张向战2005)。
教师在设置探究类问题时,要考虑学生所学英语知识的范围,使设置的问题既在学生能够解决的范围之内,又有一定难度。教师在评价探究成果时应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区别对待,不能觉得探究的问题对于大多学生来说比较简单,就忽略了其他学生的努力(朱容影2012)。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恰如其分地掌握良机点拨学生的思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学习活动,从而激发学生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合作交流后,教师要按照恰当的评价标准对各小组之间的互动作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评价可以采用情境对话、角色表演、复述课文或完形填空等形式进行。教师的点拨、归纳、评价不但能鼓励学生质疑求异,使他们沿着不同的思维方向探究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且能使他们懂得分析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期待在下一次活动中取得成功。
总的来说,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能够融洽学生之间的关系,使学习逐渐变为轻松、愉悦的事情,同时能帮助教师摆脱机械式教学带来的师生之间对立的困境,最终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