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数
自主学习是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目前已经成为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实践证明,对于英语学习而言,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词汇记忆、语法理解,甚至生成语用能力。但是,自主学习也面临不少挑战,如教师对自主学习理解过于泛化,认为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由学习”;或者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不加干预,认为干预后学生的学习就不自主了。这样的认识一旦延伸到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自主与学习的距离就会渐行渐远。当自主学习变得只有“自主”而没有“学习”时,就意味着自主学习需要改革,需要教师给予高度重视。这里所谓的“改革”就是进一步激活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变得更加高效。
自主学习原本是一种学习方式。在关注不同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结果有着不同的影响时,更需要关注的一点是:学习方式缘何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很显然,学习方式的背后是学习能力。如果好的学习方式的背后没有强大的学习能力作为支撑,那么好的学习方式就不能发挥应有的价值和作用。这个时候再回头看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表现,就会看到一个必须正视的现实——尽管课程改革进行了十几年,自主学习也应用了十几年,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并没有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受益,或者没有获得预期的收益。这说明对于部分学生而言,支撑自主学习的潜力还没有发挥出来。学生自主学习潜能的激发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是每个英语教师必须研究的课题(张丽敏2015)。
笔者通过总结实践发现,对于初中英语学习而言,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一旦被激活,具有以下意义:
首先,可以让自主学习的过程更有效。自主学习潜能是一种潜在的能力,表现为通过教师的指导可以转换为学生真正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对课文标题通常比较感兴趣,这也是他们自主学习表现得最多的一个细节。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下)Unit 2 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时,对于标题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学生理解为“你经常做练习吗”,有的学生理解为“你经常运动吗”,还有的学生理解为“你多久运动一次”……这些理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已有经验生成的。可以看出,不同学生所生成的理解是不一样的。究其原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一样。如果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将学习潜能激发出来,那么他们所生成的理解就更准确。
其次,可以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力。自主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能力。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对于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是不言而喻的。语言学习理论认为,语言(英语)学习绝不是对词汇、语法的生硬记忆,而是在一定语境中进行语言运用。这个过程通常是由学习者自主完成的。因此,只有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才能切实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力。
第三,可以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初中生英语学习中的另一个重要障碍是没有强烈的学习动机。究其原因,学生体验不到英语学习的成就感。通过激活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潜能,可以让他们在学习中有所收获,感受到自身的进步,而这种成就会成为刺激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
如何激活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呢?自主学习潜能被激活后,学生的学习又有哪些表现呢?笔者进一步进行了研究。
由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是隐藏在学习过程背后的,不容易被教师直接把握,通常只能通过学生的学习表现来判断。由于良好的自主学习状态通常是一种“会学”的状态,因此,自主学习潜能激活的第一要素是让学生走向“会学”。也就是说,自主学习潜能激活的过程是学生由“不会学”走向“会学”的过程。要想在教学中激活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英语学习(刘瑶2012)。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明确规定:“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为他们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教育部2012)因此,英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从“学会”上升为“会学”,从而实现英语教学由“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的转变(王丽2016)。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下)Unit 2 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时,笔者让学生对照课本(包括插图、相关的英语表述及问题),结合标题自主解读文本,并尝试完成相关问题:Look at the picture.Make a list of the weekend activities。(教材中也设计一个自主学习的环节——Talk about how often you do things)
由于不同学生周末所做的事情是不一样的,因此有讨论、交流的空间。讨论交流的过程是学生将自己的想法用英语表达出来的过程。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先观看插图,再理解相关的英语表述。同时,教师可以结合课本要求,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提出一些问题,如“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weekends?”等,启发和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由于是二语学习,所以大多数学生会先用母语组织答案,再翻译成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会直接用英语回答——这本身就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这样,在交流的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会有所收获,而这些收获会让他们重新“加固”自己的回答,从而让自主学习进入更高层次。
尽管学生的这一学习过程非常复杂,但只要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他们就会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更新所学知识。这就是一个“会学”的状态。
自主学习还可以理解为“学生自主制订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积极主动、持之以恒地自主探究,并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调控”(王翠凤2014)。自主学习是相对于他主学习而言的。在传统教学中,这个“他”主要是指教师。教师通过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在某个时间做某些事情,而学生对学习内容及学习方式的选择基本上没有自主权。在学生习惯了他主学习之后,如果让他们自主学习,他们就很难转变过来,无论是自主学习动机还是自主学习能力,都无法达到教师的预期。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潜力。当通过前面的努力让学生变得“会学”时,部分自主学习的潜能就变成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有一点需要特别重视——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学生自我调控能力。在某种程度上讲,自我调控能力是自主学习潜能向能力转变的重要保证。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下)Unit 2 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时,在学生自主学习五分钟之后,就可能有部分学生分神,部分小组讨论、交流偏离主题。在某种程度上讲,这是一种自然情形,因为学生基于自己的周末生活回答“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weekends”这一问题时,往往会因为答案的异同而使思维向与答案无直接关系的方向延伸。这个时候实际上就偏离了自主学习的进程,需要教师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调控。
笔者采用的方法是,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在课件中设计一个互动按钮,单击按钮之后,会发出提示 音:“Did your discussion bear fruit?Can you express the results of your discussion in English?...”这是一个通过与自主学习内容无直接关系的提示语来提醒学生处于自主学习轨道的方式。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教师参与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对自主学习“失控”的学生进行干预。教师要通过观察猜想哪些学生处于游离状态。笔者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一个学生在草稿纸上写答案时,一开始写的还与问题相关,后来渐渐就不相关了。这个时候,笔者进行了干预,问她“想到了哪一步”“能否分享想到的内容”。这些问题既可以对该学生产生干预作用,又不会影响她的学习积极性。这是一种较好的干预方式,能够起到提醒学生及时进行自我调控的作用。
其实,培养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调控能力,实际上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品质,这些是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
尽管经过了小学阶段的英语学习,但是对于初中生而言,还不能说有了较好的英语学习基础(接受过课外培训的学生除外)。在这种情况下,选择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学习英语,在某种程度上讲具有一定的“风险”,因为这会降低教学效率、缩减教学容量。但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育又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发与提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坚持以生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要鼓励他们参与教学,通过参与、合作探究、归纳总结等方法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以此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张娟2011)。
随着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基础教育阶段的热议话题。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含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四个要素。而自主学习能力是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角度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既是英语知识学习的需要,又是学习能力提升的需要。
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要想变成自主学习能力,就需要教师下大力气对当前的自主学习现状进行剖析,分析不足,寻找原因,探索解决方法,从而帮助学生不断优化自主学习。根据核心素养培育的需要,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具有较广阔的改革空间;另外,通过自主学习潜能的激发,可以更好地保证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