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节目《朗读者》好像在一夜之间火遍了大江南北。突然间,让这个简单而传统的表现形式——朗诵热了起来。朗读者对文字的把握和情感的投入,感染了亿万观众。文字表达高兴情绪的时候,一句一字带领我们走进了愉悦的状态,但是悲情的时候,那句子、那语音又把我们的情绪带入到伤感之中。这个节目让我们认识到朗读的魅力。在我十几年的语文教学中,我一直都非常重视朗读这种教学形式,也在教学中经常用到朗读这个技巧,不仅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更是为了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朗读是语文课原生态的一种展示,也是语文课最纯朴的味道,这种味道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需要的。语文的“味”从何而来?我以为是文字、情感和声音的浑然结合。美妙的文字犹如一个个灵动的天使,触动着你的思绪;动听的声音如同一个个跳动的音符,拨动着你我的心弦。这文字这声音满载情感,深深款款、含情脉脉地走进读者与听者的世界。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们在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创新的同时,也不要忽视朗读带来的别样情怀。
书非声不叫真读也,在真读中才能让学生更快地去感悟、去获取、去想象,无形地延伸了阅读的空间。“语感”敏锐性随即在朗读中培养,朗读使人的大脑皮层受到比默看更强烈的刺激,词语的选取、句式的表达、情味的浓淡、气势的高低都会在人的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学生感受到语言的丰富性、连续性,也就会逐渐领会到语言表达的规律,“语感”自然而生。“写作”亦可在朗读中提高。精彩时文、学生佳作、名家名言……可以让学生齐声读、分组读,间隔读,分声部读,声情并茂地读,抑扬顿挫地读,等等。
朱熹云:“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读中思,思中读,让学生揣摩文章的思想内容、写作思路、语言表达等,从而增强语感,提高语文素养,感受美文的熏陶。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诗歌鉴赏、古文阅读”更是在朗读中穿越,大凡诗歌、古代散文都讲究押韵,富有节奏,具有声韵和谐之美,韵味无穷。学生大声朗读,反复朗读,方可领会其意,“声”临其意境,从整体上形成初步的感知,获得美的享受,激发情感,化为想象,从而提高鉴赏能力。
朗读的震撼力源于声音的魅力,声音中渗透着或浓或淡的情感是朗读至高的境界。朗诵过程中只有做到了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才可能让声音打动自己,感染听众。大声倾情的朗读,让学生浸润于字字珠玑的熏陶,有助于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增添人际交往的勇气和信心,构建健康的心理等。
在课堂上,大声朗读可以使学生将心中的抑郁苦闷释放出来,理顺学生的心气,让学生的情绪有一个发泄的方式。这样做不仅可以调节课堂沉闷的气氛,而且可以让他们从中感受到读书的乐趣;朗读过程中的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调动了多种感觉器官,也可以帮助学生增强识记的能力。
朗读能迸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声音是蕴含着天籁的精魂。它能把冷冰的方块汉字变成血肉丰满、鲜活灵动的有声语言。学生在理解中朗读,在朗读中尽情地释放自己的情感,达到情感与思想的共鸣,从而获得精神的愉悦。真愿“声音”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应该精心安排每一次朗读,达到知识传递、情感表达和课堂管理等不同层面的需求。首先利用朗读的多样性,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之中,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经常在课堂上分角色、分情景朗读,让他们感觉到语文课的朗读就像没有盛装的演出,朗读体验多元化,方式新奇而多变,如同一个片段感受不同年龄人的品读,同一首诗预设不同的情感,男生和女生交互客串等,尽尝“玩学”之乐。
其次,把握好朗读的时机。在我讲得较多的时候,或者感觉到学生有点疲倦的时候,来个即时短暂的表演性朗读,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带动自己动起来,把课堂气氛从沉闷中脱离出来,让学生在一种兴奋的状态中再学习。这样不仅能够带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课堂气氛,还能使一部分开小差儿的学生,在周围同学的感染下,把分散的注意力拉回来。我经常会安排几组词语、几个句子、或者一小段文字的朗读。别看这小小的朗读安排,效果却非常明显,我经常戏称它是我的课堂收心秘籍。在我看来,朗读不仅是教学的方法还是一门管理艺术,多姿多彩的朗读在语文课堂上也能绽放出五彩缤纷的焰火。
朗读方知情味浓,朗读方知文字重。朗读能使学生满怀深情地踏上语言学习的优胜之路,能让学生晤见作者并触其真意;愿借助朗读让学生的情怀舒展,让他们找到压力释放的空间;让语文教学在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中,达到情感与思想齐飞的教学效果。有朗读的课堂才张力,有朗读的课堂才有能让学生遇见更好的自己,有朗读的课堂不一定走得快,但一定能走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