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正莲
多年来,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音标教学存在严重脱节现象,导致大部分学生对基本的语音知识掌握不牢,对语音知识的认知主要停留在对音标中单个音素符号的辨认上,无法利用音标知识对新单词进行拼读,尤其是对多音节单词无法顺利拼读。《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将实验稿中“了解英语语音包括发音、重音、连读、语调、节奏等现象”从五级标准放入二级标准,同时正式增加了关于音标的要求:“根据读音规则和音标拼读单词。”初中生只有掌握了语音、语调规律,正确拼读和记忆单词,才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任务型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在英语语音教学中引入任务链能提高课堂的连贯性和整体性,强化学生语音知识的运用,从而提高语音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以笔者在“江苏省新时空”教学示范课展示的牛津译林版《英语》7A Unit 6 Food and lifestyle 中Study skills 板块为例,探讨在初中英语音标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化的任务链,开展英语语音教学,提高学生灵活运用音标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以family 为主线,将四个任务融入导入、呈现、巩固及生成环节,并利用衔接语和任务之间的关联性,使教学内容和活动环环相扣,稳步推进:先创设语境,引导学生以公益广告Family 为主线设置的情节一步步接触14 个辅音;接着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总结这些辅音的发音规则及技巧,笔者加以引导;最后创设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含有这些辅音的词汇与他人交流。整个教学理念以Family 为依托,通过“观察—模仿—拓展—生成”步骤,将枯燥的语音学习置于特定的语境中,强化学生对语音知识的运用,从而提高语音教学的有效性。
Step 1:观察总结
第一步:巧用视频,确立教学主线
本堂课授课对象为七年级学生,因年龄和心理特点,他们对动画形式的教学方法非常感兴趣。因此,在教学活动前的师生简单交流过程中,笔者告诉学生:“在闲暇时候,老师比较喜欢看形式多样的广告,对公益类广告尤其感兴趣”;然后,提问学生:“Do you know the meaning of the word‘family’?”学生跃跃欲试。这个环节不仅调动了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回忆,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接着,笔者播放公益类广告Family,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学生看完视频后,回答:“‘Family’means‘Father and mother,I love you’.”
【设计说明】通过观看视频将积极的情感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爱爸爸、爱妈妈、爱我们的家,爱就是责任。同时呈现本堂课的主线family,让学生同步发展知识和情感。
第二步:巧设引境,渗透目标语言
上海外国语大学杨成教授曾提出这样的观点:在新课程背景下,英语教学应别具匠心,以学生熟悉的人和物设置语境,降低学生学习时的焦虑感(转引自龚红英,2015)。因此,笔者依托family 话题,通过对My family 的描述,创设了以下语境,呈现了目标语言。
My father lives on a farm,he likes watching films,he is Jackie Chan’s fan.My mother is the greatest woman in my hometown. She is more hard-working than those women there.And I liked to watch football matches on my chair in the playground when I was young.
【设计说明】在这一环节,笔者寓目标词汇father,mother 和child 于以“家庭”为话题的情境中,让学生在思考、体验、讨论的过程中顺理成章地得出f,th 和ch 的发音规则。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发音技巧,而且将语音知识和生活话题有机结合,也体现了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思想。
Step 2:模仿内化
第一步:巧设学境,释放学生求知潜能
精选包含本课教学内容的语言材料,创设适合目标学习的情境。传统的英语语音教学以语言操练为主,单调枯燥,容易使学生产生倦怠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平时的语音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熟悉、生动、有趣的语境,从而改变传统音标教学的枯燥无味,释放学生的求知潜能。在这一环节中,笔者在教授辅音时没有把它们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创设了三个情境:
Activity 1:Mother’s farm
通过呈现一幅妈妈农场的图片,设置与农场相关的听力,让学生边听边把物品粘贴到正确位置,同 时 呈 现plants/ts/,vegetables/v/,fish/s/,tree/tr/,leaves/z/,think/θ/等词汇。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教师引导与纠正三个步骤,让学生正确认识并读准这些音标,再以此为基础,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发音规律,之后共享结果,尽量避免机械式的直接教授。在这一环节中,图片的呈现立刻将学生思维带入话题的想象空间,激活了学生大脑中与此话题相关的知识,同时引导学生对听力材料内容进行猜测、联想(林慧琼2012)。在“听”中穿插贴图小游戏,既直观、形象,又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娱乐性,极大地降低了听力难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Activity 2:Father’s daily life
通 过“Do you like your father?What’s your father like?”激活学生头脑中有关father 的信息。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和回顾已有知识,为下面的教学作好铺垫,同时激起学生对my father相关信息的学习欲望。在这一环节中,通过my father 生 活 习 惯 的 听 力,呈 现fat/f/,seldom/s/,thinks/θ/,nice/s/,television/ʒ/,friends/dz/等重点单词。在听力内容的设置上,考虑了不同辅音的呈现,也考虑了不良生活习惯的呈现。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交流,找出字母th,s 和ds 的发音规则。通过模仿视频中的发音,使学生掌握相应的发音规则。通过讨论my father 的生活习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Activity 3:The child’s dream
在介绍父母之后,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关于“我”的相关信息,围绕“我”这一话题创设一定的语境,让学生感知语言,通过观察、判断找出答案,最终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
【设计说明】基于My family 的链式情境将三个活动串成任务链,把语音知识融于情境中,让学生在模仿、感悟、辨识中对音标学习有相应的体会,并在真实情境中学会了正确的音标读法。这既有效解决了语言交际与语音操练难以兼顾的矛盾,又成功突破了辅音教学内容多、散,教学环节条块分割、前后脱节的难题,有效达到了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语音技能的目的。
第二步:巧设语境,拓展学生学习的渠道
经过以上三个环节,笔者在授完本课既定的音标之后,设置了三个正确运用音标的练习。
第一个练习:边“听”边贴图,既直观、形象,又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娱乐性,让学生在愉快的贴图游戏中感知、模仿和巩固所学音标。
第二个练习:找不同。这一类型的练习在过去是最常用的音标区分方式之一(高维宝2016)。笔者很好地做到了“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将情感教育融入运用环节,寓辨音练习以新的意义。
第三个练习:帮“我”选礼物。通过学生对“我”的相关话题的探索,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观察能力及创造能力。
【设计说明】以上方式很好地诠释了《课程标准》中关于语音目标中“具有听音、辨音和模仿能力,具有把单词的音、形、义联系起来迅速反应的能力,具有按照语音规则把字母及字母组合与读音建立起联系的能力”(教育部2012)。
Step 3:拓展强化
笔者抓住family 这一主题,从介绍家庭成员的喜好自然过渡到“帮助爸爸、妈妈实现心愿”这一话题,围绕爸爸、妈妈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设计了各种情境,包括帮助妈妈制造肥料、做爸爸的小助手等,让学生进一步融入“我”的家庭,感受“我”对爸爸、妈妈浓浓的爱。笔者用衔接语“Boys and girls,you know my dream is to take my family around the world.Besides that,I think I should try my best to help my parents realize their dreams.Don’t you think so?”将不同任务串联起来,形成环环相扣的关系链。
Activity 1:创设“帮助妈妈实现愿望”的情境
在此设置了一个归类游戏——妈妈的愿望是种植世界上最好的蔬菜,她听说把含有相同发音的词放在一起就会产生一种肥料,这种肥料会使蔬菜长得又快又好。在这一环节,鼓励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将含有相同发音的词放到同一个“洞里”。以“帮助妈妈完成心愿”为情感目的,激发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巩固新知,从而达到升华情感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合作、讨论,找出更多含有相同发音的词,培养学生根据已学音标认读单词的能力。设计情境化游戏环节的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真实语境和交流中真正正确、灵活地运用发音规则、认读单词。该环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表现欲望,使学生在实际运用中体会了音标的发音技巧。
Activity 2:创设“争做爸爸小助手”的情境
笔者设计了一个听力活动,听爸爸、妈妈的对话。对话的主要内容是爸爸年龄大了,有时听不清妈妈的话。请听并帮助爸爸选择妈妈需要的东西。通过听“爸爸、妈妈之间的对话”,培养学生的辨音能力,帮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同时,适时进行一些情感教育: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尽力帮助父母实现愿望,还要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Activity 3:创设“‘我’遇到难题”的情境
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探究、合作等方式,掌握发音要领,并将本堂课所学的14 个辅音按发音特点正确地分为两类:清辅音和浊辅音。该环节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还检查了学生对辅音发音规则的掌握程度。最后,让全班学生进行认读、较音活动。学生反应积极,课堂气氛热烈,教学效果达成率很高。
【设计说明】语言学习的最佳途径是互动和交流。学生在课堂上相互交流时,要充分利用机会观察、理解、整体内化单词、语言形式和结构。笔者将语音知识渗透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并组织学生通过互动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信息与思想的交流,真正掌握所学音标。
Step 4:巩固生成
为升华本课的主题,更好地进行情感教育,本堂课最后以family 为话题,在“帮助爸爸、妈妈实现心愿”这一情境的基础上,创设了一个生活化的情境:“我们长大了,爸爸、妈妈却越来越老了,是我们该为他们遮风避雨的时候了,我们不仅要尽最大可能帮助爸爸、妈妈实现愿望,还要让他们开心每一天。”在这一环节,笔者设置了绕口令和诗词赏析活动,在内容选择上既兼顾了所学辅音的呈现,又涉及了情感教育。先由学生分组准备,然后由每个小组派代表上讲台轮流进行表演,笔者只是稍加引导。在这个环节中,所有学生都参与了活动。
【设计说明】在这一环节不仅设计了与本课任务相关的实践作业,还根据本堂课的重点语音知识设计了相关练习。任务主要集中在语言意义上的语言运用;练习则主要集中在语言形式上的语言运用。通过让学生运用本堂课所学辅音知识进行沟通,表达情感,达成了本堂课的情感目标,也是本堂课的升华和亮点。
在本堂音标教学课中,笔者抓住family 这一主线,创设了四个任务,并利用衔接语和任务之间的关联性,将其巧妙、自然地串联起来,构成任务链,使学生自始至终都在情境中学习音标,积极参与小组交流、游戏和讨论等活动,从中获得相应的学习经验,积累语言知识,提高学习技能,并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教师在开展基于链式情境的任务型初中英语教学中要始终贯彻和执行链式情景的教学理念,即上一任务的完成要为下一任务的展开作好铺垫,从而有效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以课本知识为基础教学内容,同时对课本知识进行恰当的拓展。另外,在实施任务链教学、创设任务时,教师不能忽视基础练习对学生语言学习的重要作用,要使任务和练习的最终目标保持相对一致,从而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有效提升初中生的英语语音水平及音标运用能力。
基于链式情境的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音标教学中的运用要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相关任务为基础,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初中英语音标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一定语境下设计以一条主线、同一主题贯穿的、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的、学生感兴趣的多个任务,利用衔接语和任务之间的关联性,形成逐步推进和环环相扣的任务链,引导学生逐步内化音标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