摒弃“呆滞”的小学语文课堂

2019-03-05 12:02
语文天地 2019年9期

“呆滞的教育”是怀海特在《教育的目的》这本书中提出的理念,主要指层次低、缺乏活力与趣味的教育。教师要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诉求出发,摒弃呆滞的小学语文课堂,创建高效的探究平台,保证每个人都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善语文综合能力,为他们之后语文道路打好基础。呆滞的语文课堂主要有三个表现形式,一是规范地履行教案、二是简单的小组合作、三是机械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效果。教师要投入精力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创新,摒弃呆滞的小学语文课堂,将其设定为教学根本,在教学中通过去伪存真不断完善语文教学框架。

一、创建生活化语文课堂

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由此可见,摒弃呆滞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是教师现阶段关注的重点。教师要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为学生营造充满生活气息的语文课堂中,进而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例如在开展小学低年级的语言教学时,教师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从生活实际出发设计高效的教学方案。首先,教师要明确低年级学生的语言学习环境,以朋友的身份走进学生群体,了解他们的家庭及生活环境,将其作为开展语言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其次,课堂中教师要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根据每个阶段不同的教学要求明确相应教学目的,这不仅能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语言学习习惯,也能有效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使得课堂变得生活活跃起来,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除此之外,教师在创建生活化语言课堂时也要抓紧小学生的性格特征,适当增加语言教学的趣味性,可以在生活中搜集和语言学习有关的趣事,将其导入语文课堂,为学生营造熟悉的语言学习环境,同时他们的好奇心也会被这些趣事所吸引,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融入生活化情境中,保证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有效性。

教师不能被传统观念所局限,要通过生活化语文课堂的创建摒弃呆滞的语文课堂,让学生能从深层次了解掌握理论内容,并且能灵活使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创建自然化语文课堂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要脚踏实地,将教材实际、学生发展诉求结合起来,设计合理的教学情境。教师要保持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自然流畅,关注学生能力上的差异,在自然化的语文课堂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他们的之后语文综合发展打好基础。

例如,在进行《少年闰土》的教学时,我会通过自然化语文课堂的创建保证学生个性化发展。教学准备阶段,我先根据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上的差异对他们分成两个层次,设计难度不同的探究任务。课堂一开始,我用一小段视频讲解《少年闰土》课文内容,把学生注意力吸引到多媒体情境中,直接布置任务:先进生探究闰土少年时期和成年之后性格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后进生分析闰土不同时期性格上的差异。我将剩下的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自由发挥。通过这一方法将语文课堂变得自然,学生语文探究态度发生了较为明显的转变他,他们会从自己的学习任务出发,有针对性地挖掘课文内容,寻找其中对答案组织有帮助的知识点,进而保证结论的正确性。我也借助多媒体设备,优化学生在问题探究的逻辑顺序,让他们遵循事物发展的鼓励,一步步踏实地完成任务。最后,我根据学生给出的结论进行评价,指出他们在自然化语文课堂中探究上的不足之处,引导他们及时作出调整,防止下阶段类似问题的出现。

教师要减少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为学生营造自然的语文课堂环境,使得他们在宽松的探究氛围下逐步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达到摒弃呆滞小学语文课堂的预期目标。

三、构建灵动性课堂

小学语文课堂缺乏灵动性是导致教育呆滞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师要通过情景交融的方式构建灵动性课堂,全面发散学生语文思维,使得他们有效拓展思维宽度,能有效发散学生个性。

例如,在进行《北京的春节》的教学时,我会有意识地构建灵动性课堂,发挥情景交融的积极影响。我先用视频播放关于“北京春节”的视频,让学生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充满好奇心,接着鼓励学生回忆以往的生活经历,阐述自己是如何过春节的,通过情景交融的方式引导学生发散语文思维。这一教学方法的使用符合《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在短时间内融入课堂,减少了对探究的抵触心理。为了进一步提高课堂的灵动性,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写一篇以“中国传统节日”为主题的作文,帮助他们拓展语文思维宽度。学生在合作式会根据自身特点明确分工,有效减少了固化课堂教学模式对他们的限制,能让他们较为灵动地完成一系列任务。灵动性课堂的构建为摒弃呆滞的小学语文课堂提供了新途径,符合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发展需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摒弃呆滞的课堂教学模式,要针对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和不同层次的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给出合理课堂教学方案,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完善语文综合能力,为他们之后语文发展道路扫除障碍,摒弃呆滞的小学语文课堂不仅仅是新课改推进的要求,也是学生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基础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