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整体·开放
——小学语文有效学习行为例谈

2019-03-05 12:02
语文天地 2019年9期

谈起有效语文教学,一些教师总会提到:求全、求满、求精的课件、超大的课堂教学容量、多样化的涵盖词语、句子、学法等满满的练习模式……然而,这样的多、精和满,就真的能走向有效吗?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叶澜教授认为,语文课要上得“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其他一些专家或教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师,也在深入的实践探索之中提出:语文教学应该由“花哨”变为“简单”,由“零碎”变为“整体”,由“封闭”变为“开放”。

一、形式上应该由“花哨”变为“简单”

时下,一些小语阅读课特别是一些公开课,课件之精美、容量之超大、形式之“花哨”,令人“目不暇接”。然而,外在的精美、超大和“花哨”不代表内在的坚实、扎实和平实。曾有小语专家言:“理想的课堂应该让学生安安静静地读书,认认真真地思考。”“安安静静”四字恰恰是对那些“浮华”之课的有力回应。

例如,一教师执教统编本二上《狐假虎威》时,先猜谜语:“黄袍袍,黑斑斑,龇牙咧嘴瞪眼睛;森林里面称大王,捕食野兽本领强。”接着利用多媒体出示狐狸和老虎的图片,之后应动画片出示老虎“半信半疑”的样子和狐狸“神气活现”的样子,然后小组编演排练课本剧,再然后播放音乐……短短一节课,谜语、图片、课本剧、音乐“齐上阵”,好一派热闹和繁华,却没有对语言文字的有效品味和深入思考,缺乏孩子们的自主自悟、独特理解和多元解读。

简单才能有效,小语课堂亦然。过分的臃肿只能带给孩子们以眼花缭乱之感,表面的繁华同样代替不了朴实、真实、扎实的基本训练。就《狐假虎威》的教学而言,应该由“花哨”变为“简单”,由“胖”变“瘦”,让孩子们正确、流利地、分角色朗读课文才是训练孩子们语感的应有之义,包括读通、读熟到读懂、读好,都应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说到底,抓住语文的分内事——多读,才是丰富孩子们语感、语言生命和精神生命的“不二法宝”。

二、内容上应该由“零碎”变为“整体”

小语教学中,什么词语解释了、段落大意了、习作手法了、中心思想了……能否一一兼顾呢?如果课堂中涵盖了诸多碎小而无用的问题,充斥着太多“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内容,那么,这样的课堂就是支离破碎的,就是“满目苍夷”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标准的这一提法尤其适合于打造有效的语文课堂。

比如,一教师《狐假虎威》的教学中有以下这样的问题设计:2~6自然段狐狸讲了几句话?它甘愿成为老虎口中的美餐吗?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是在干什么……类似的问题有20多个,师生陷入到了无休无止且毫无意义的讨论之中。一节课就在这样的一问一答中快速“滑”过,且“滑”过无痕。同时造成的另一个尴尬是:孩子们几乎无暇读书,无暇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夹生”现象太多,更谈不到静静地有质量的思考。

细究此文,不难发现,全文只有一个中心问题,即:狐狸是怎样借着老虎的威风让其他动物纷纷逃窜的?揪住这样的问题让孩子们多读、多思、多悟,其实已经做到了整体把握和提纲挈领,犹如用一条主线串联其散落的珠子,使其“形散而神不散。”无疑地,整体把握才是通向有效学习的坦途,才是让所学所得长久地贮存在孩子们记忆库中的好路子。

三、思维上应该由“封闭”变为“开放”

语文“积淀性、综合性、人文性和开放性”的属性,决定了语文学习不能拘囿于教参,不能固守于教材。相反,有效的语文课堂应该由“封闭”变为“开放”。沉浸在“自留地”或“标准答案”里的做法,不仅是懒惰的具体表现,而且是一种思维上的短视,一种教育理论上的狭隘。如何打破孩子们的惯性思维,如何洞开孩子们的多重视域,应该成为教师打造有效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视点。

仍然以《狐假虎威》的教学为例,且看以下教学片断:

师:学完全文,你们是喜欢还是不喜欢狐狸啊?能说出理由吗?

生:不喜欢呀,因为它不是靠自己的真本事,而是借老虎的威风吓跑小动物。

(其他同学纷纷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师:停!我想问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假如你是狐狸,发现比自己强大很多的动物来吃自己,你是等死,还是想一些办法先逃生呢?

生(犹豫地):假如我是狐狸,应该是先逃生吧。

师:那么,从逃生和自救的角度说,狐狸借老虎的威风对不对呢?

生:对,面对强大的坏人,应该采取一些灵活的办法。

师:那么,你现在是不是还很讨厌狐狸?它身上有没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

可以发现,正是教师引领孩子们从“逃生和自救的角度”引发的诸多讨论,才使得孩子们的思维由封闭走向开放:是呀,不真正经历生命的危险,就体会不到狐狸之所以假借老虎威风的良苦用心。狐狸身上的“传统标签”,也该在新的思维视角下变一变了。或许其中谁对谁错已不再唯一重要,在此过程中求异思维的拓展、理解维度的扩展、创新之光的开启、情感世界的滋养、品性道德的纯化,才是我们更加需要的境界,才是通向有效学习所更加需要的境界。

本文为2018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立项号:GS[2018]GHB2266)《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行动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系列论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