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陶冶式教学,实现教学灵动化

2019-03-05 12:02
语文天地 2019年9期

教书是为了育人,它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真诚、善良、美好的人,即发展人性中的真善美,抑制人性中的假恶丑。所以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的育人特点就应该是陶冶式的,这是语文教学的魅力所在。而要实现语文教学的魅力及意义的丰富性,依赖于语文教学情境的积极创设,依赖于师生开放的胸襟、自主的理解、自主的表达、开阔、融洽的话语空间和交流情境,师生对教学过程积极主动的参与、创造、共享。这意味着小学语文的教学形式也是开放的、灵活多样的,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恰到好处的选择教学策略和方法,不断更新变换,保持其运用的新颖性和灵活性。

一、情感暗示法

语文教学的成功,调动学生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而要想调动学生的情感,教师作为情感的直接驱动者,本人首先要被感染,然后才能成为学生情感的催化剂。例如在准备课文《狼牙山五壮士》时,我几次被文中着力渲染的五壮士牺牲时的悲壮气氛所感染,深深钦佩五壮士为革命事业而不惜粉身碎骨的牺牲精神。我这种情感在讲课中自然流露了出来,学生们也深又同感,有些学生还讲述了他们了解的其他革命故事,大家都唏嘘不已。我顺势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中蕴含的革命精神,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当然,教师不仅需要投入情感开展教学活动,还需要挖掘文章中的情感成分去触发学生情感。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许多文章蕴含着荡人心扉的激情,可以给人以情感的陶冶。教师应该善于“未成曲调先有情”,即教师先动之以情,潜移默化的开启学生的心扉,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体会感受文中之情,在美与智的融合中形成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例如一位教师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引导学生从赏读“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的天气描写,“路是那样长,人是那样多”的场面描写,“踮着脚望着望”等动作描写,体会人民哀悼周总理,怀念周总理,留恋周总理的强烈情感。

二、生活引导法

陶行知曾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语文来源于儿童生活与社会生活,生活的真实生动与丰富多彩赋予语文生命与灵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建构充满认同情趣的生活化课堂,由课堂走入生活,引导学生满怀激情的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启发学生通过回顾,联想和想象,获得逼真的感受,真切体验和真知灼见。例如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的教学中,当学生为父亲的批评、鞭策和母亲的赞扬、鼓励何者是巴迪成功更重要的因素而产生思想交锋时,教师即刻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生活,说说自己类似于巴迪的生活体验。通过这样的回顾、体验,学生调动自身的经验和情感,与巴迪再次深度对话,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课文内容和谐共振,从而使学生的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

三、生动趣味法

曾经问过孩子这样一个问题:“你们喜欢什么样的语文教师?或者说你们喜欢上什么样的语文课?”孩子的回答基本一致是:“幽默的、有趣的。”看来一堂有生命的语文课是孩子所期待的,要赋予其生命,首先就要使其“活”,使其“动”。而对于童真智趣的孩子,一堂有活力的语文课,“游戏”是必不可少的。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小学语文陶冶性教学就是一种游戏。“游戏”是教师展开陶冶性教学的基本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合理的运用“幽默的、有趣的”游戏式教学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觉轻松趣味的学习。

灵动化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求优化教学方法,另一方面还要有师生的互动和学生的自主,创新。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努力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比如开展小型讨论会、演讲会、班队活动、文娱活动等。可以让学生互相提问回答,也可以让学生围绕一个话题或重点发表自己的看法,还可以让学生在公开场合,就某一问题进行辩论,阐明道理,抒发感情等等,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还学生以学习的主动权,并通过丰富多彩的交往形式,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倾听、交流、协作,分享的合作意识和交往技能,做平等的交流者,组织学生开展自主的学习活动,营造民主和谐互动的课堂环境。同时,教师的教学要从实际出发,从学生出发,不能主观化,形式化。对于“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象要给予关注,既要关注“个性”又要关注“共性” 。要尊重小学生对字、词、句、段的独特理解与个性体验,善于发现学生新奇独到的见解,允许他们别出心裁,标新立异。要因学定教,不过多的限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他们形成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的判断能力,肯定他们拥有自己的感受和独创的表达。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健全的人格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