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考试大纲在写作的“基础等级”中加了一个注解,即“每一个错别字扣一分,重复不计”。这一规定彰显了学生写字能力弱化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教育部门的重视。各地高考对作文中错别字的扣分规定,对小学语文基础教学也颇具极大的警示和鞭策。文字是需要积累和记忆的。小学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汉字有6000多个,其中人们书写阅读常用的汉字只需要其中的3500个左右,可见小学阶段的识字教学有多么重要。
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师,我感觉最头疼的就是学生笔下的“错别字”。这些“错别字”,更确切地说是“混别字”。由于中国汉字形似、同音的“孪生兄妹”太多了。对那些易混的“错别字”,教师数次纠正,学生还是记不住。因此,我常常在教学中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一纠永记”,牢记心中呢?
首先,我对学生的“错别字”进行了大致归类:
一是形近字混淆,如“己”和“已”,“戍、戊、戌”一组字;二是同音字混滑,如“州”和“洲”;三是多笔少划,如“纸”“晚”“武”。四是书写不规范,如“贝”和“见”;五是部首混淆,如“莲”和“涟”,“袍”“炮”“泡”和“跑”等。
针对以上五种类型的错别字,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应对策略。
针对“易混淆”的形近字和“多笔少划”的错别字,我依据汉字本身的构件和意义,自创了一系列的“情境故事”,让学生通过听故事识记生字,纠错效果非常有效。
比如“己”和“已”,是学生最易混淆的两个字。我创设了一个情景故事:小朋友,今天我们做一个“吃饼干”的游戏。我拿出准备好的几块饼干,让一名学生走上讲台听我的口令表演吃饼干。我说:“自己张大嘴,准备吃”,孩子配合张开大嘴,随即我又在黑板上写了“己”,告诉学生“自己”的“己”是张开大嘴的。接着我发出口令:“开始吃饼干。”孩子把饼干放在嘴里吃了起来。我随即说:“这位小朋友已经在吃饼干了,嘴变成半张开的。”接着我在黑板上又写了“已”,告诉学生“已经吃饼干的小朋友是半张着嘴的”已经”的“已”是半张嘴的。最后归纳出一句顺口溜:“自己张大嘴,已经半张嘴”让学生背诵。通过我创设的“吃饼干”游戏,学生们轻松地就记住了这两个字。
区别“辛”和“幸”。我创设了“杂技演员表演”和“小羊在地上吃草”的故事,归纳出两句话:“杂技演员在十字架上立着真辛苦!小羊在土地上吃草,多幸福啊!小羊为什么少了一横呢?被草儿遮住了呀!”
区别“拔”和“拨”,我创设了“小朋友拔河”的故事和“打电话”的故事,归纳出两句话:“拔河时每个朋“友”出一点力,拨打电话你要用心“发”现,号码千万不能拨错了呀!”
对待多笔少划的错别字,我同样创设情境故事,帮助学生识字。比如:“浇、纸、晚”三个字,学生写时总是多加一点。我创设了“小朋友浇花”“印刷厂工人造纸”“胆小的兔子”三个情境故事,归纳出几句话:“浇花时不能浇水太多,左边的三点水足够了,右边不能再加一点。工人叔叔印出的纸多干净呀,没有一点污渍,不要在“纸’下多加点哟!小兔子太胆小了,晚上不敢出门,“晚”的右边不要写成“兔”呀!”
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情境故事”,把易错字的特点融入故事中,比单纯地强调这一点那一笔,学生更容易记住。
针对“同音字混淆”和“部首混淆”这两类错别字,我采取了“结合语境识字,再现汉字画面”的方法帮助学生纠错。
比如“州”和“洲”,“州”多用于城市的名称,如“广州”“兰州”。“洲”通常指地球上的七大洲,如“亚洲”和“非洲”。我随即出示了广州、兰州的城市风光片和世界地图,让学生结合画面感受“此州非彼洲也”。
区别“莲”和“涟”,我出示“莲”图,和“水波纹”图,告诉学生“莲”指一种草本植物,所以偏旁是草字头,“涟”指“水面被风吹起的波纹”,也指“泪流不止”两种意思都和水有关,所以偏旁是三点水。区别“袍”“炮”“泡”“跑”等形近字亦如此,像这样结合语境和画面识字,还何愁学生记不住呢?
针对学生“书写不规范”造成的错字,我向来扣分毫不客气,教师的态度决定着学生书写的态度。从一年级学习写第一个生字,我就告诉学生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可爱的“宝宝”,它是有生命力的。你把它写端正了,它就愿意和你交朋友,你把它写“丑化”了,它就不愿意和你交朋友。我把每个汉字拟人化,称它们为“汉字宝宝”,学生对待汉字就像自己的好朋友一样,书写时的态度端正了,字也就写得规范了。比如“贝”字,我告诉学生这个汉字宝宝多可爱呀!大大的脑袋,下面两只小胳膊可一定要伸直哟!学生就不会把“贝”写成“见”了。
比如“武”字,学生书写时习惯性多写一撇。为帮助学生识记,我带领他们查找百度汉语中“武”字的详细释义:半步(止)为三尺,三尺指一腿之距。“武”与“戊”同音通义,古有“止戈为武”,意思是说崇尚武力、发动战争是不可取的事情,如何“止戈”呢?把“戈”字的一撇移到上面变为点,意为“铸剑为犁”,就是希望人们把武器毁掉变成农具,人们都不打仗了,而去从事农业生产。从此,学生书写“武”字时,斜钩上不再多加一撇了。
比如“悠”字,学生易把右上方的反文错写为折文,我就告诉他们区别笔画数记忆,反文是四笔写成,而折文是三笔写成;再如“绿”字,下面是变形的“水”字,“水”字第二笔本是一笔写成的“横撇”,在此变化为“点和提”两笔写成,学生掌握了这种方法后应用自如,再无烦恼了。
为了帮助学生区别记忆含三框儿的特殊字,像“卧倒”的“卧”字,三框儿中的“口”字少了个短竖,而“颐”“姬”和“熙”三个字的三框儿中则是完整的“口”字,而且仅有这三个特殊字,为了强化记忆,我特意编了句顺口溜:“颐和园里演《蔡文姬》,熙熙攘攘人到齐”来帮助记忆;再如我用顺口溜“点戍横戌戊中空”教学生区别记忆“戍、戊、戌”三个字,学生很快就能巧妙识记生字,而且终生难忘。此法的传授者就是我的小学启蒙教师,我不正是受益者吗?
总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学生开始学习写字时,不能囫囵吞枣,一味讲究速度和数量,而忽视了对字形的讲解,忽略了汉字背后所蕴含的意义和典故。“千里之学,始于汉字”,帮助学生消灭错别字,使其正确、规范、美观地书写中国汉字,是小学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