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绿色学术生态构建研究

2019-03-05 11:36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学术研究不端学术

杜 晶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重庆 401520)

一、高校学术生态概念界定

学术,是指系统专门的学问,也是学习知识的一种,泛指高等教育和研究。生态,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文中的“绿色学术生态”,可以理解为健康的、和谐的学术精神以及有生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学术势态,正是由于高校绿色学术生态的存在,大学精神得以巩固,创新创造发明得以延续,社会得以进步和发展。

高校学术生态由学术生态主体、学术生态客体、学术生态环境以及学术生态关系四要素构成。学术生态主体指高校从事学术研究活动的研究部门或研究人员,如各类科研机构、科研人员等。学术生态客体指学术研究的对象,涵盖了所有与学术相关的研究领域和各类问题。学术生态环境指学术研究活动中的各种环境条件,包括硬件环境如图书文献、实验设备等,以及软环境如学术道德与学术诚信、学术精神与文化、学术规章制度、研究经费、研究氛围等。学术生态关系指学术生态主体、客体、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各自独立却又相互整合,构成复杂的系统,形成各种各样的关系。

二、我国高校学术生态发展现状及问题

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前校长钟秉林在“学术生态与高水平大学建设”学术研讨会上就曾强调,“创建高水平大学亟需培育良好学术生态”。实际上,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以及社会转型,高校受到一些不良风气的侵染,各种学术不端行为屡屡发生,学术诚信问题日益突出,学术生态遭到破坏,曾经是学术净土的高校也遭受污染,其蔓延范围广,危害性大,形势日益严峻。我国高校学术生态发展现状及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1、学术研究主体心态浮躁、诚信缺失,缺乏对真理和学术的敬畏之心

高校科研人员整体上品德端正,素质良好,能吃苦耐劳,耐得住寂寞和清贫,孜孜不倦追求学问和真理。但有部分科研人员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侵染,价值观扭曲,心态浮躁,急功近利,诚信缺失,剽窃抄袭他人论文,实验数据弄虚作假,项目申报跑关系、走后门,学术造假、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现象时有发生。

2、学术研究环境遭遇功利主义、利益至上等不良风气的侵蚀与破坏

学术环境是学术研究赖以生存的外部条件。学术生态环境良好,学术研究欣欣向荣、硕果累累。反之,学术生态环境恶劣,学术研究举步维艰。学术环境可分为科研设备、科研条件等硬环境以及科研评价、科研监督等学术体系内部机制软环境。我国经济近年来发展态势良好,科研经费充足,学术研究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但也正因为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期,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盛行,不良社会风气和价值观进入学术领域,尤其对学术软环境和学术研究人员造成恶劣影响,学术研究环境遭遇极大破坏。

3、学术评价与考核机制不合理,学术“市场化”之风盛行

大部分的学校在对教师进行学术科研评价、职称晋升、评优评先时,往往采用简单的量化管理,或者所有考核标准均向“高大上”看齐,希望教师拿下国家级、市级重点课题,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能出版个人学术专著,其科研成果越多越好,其学术头衔越响亮越好。但课题项目和核心期刊都是有限的,而研究生、博士生以及各级各类教师的科研成果需求量那么巨大,显然根本没有办法有效满足。因此,一方面很多利欲熏心、惟利是图的商人“看准市场”,做起了学术交易的买卖,很多学刊物沦为“学术垃圾场”。另一方面很多教师为了评职称、评先进,大量产出质量低、无创新见地的学术垃圾,甚至不惜挺而走险买论文、拉项目。其后果是学术风气越来越差,表面繁荣光鲜的学术研究下暗藏着巨大的危机与隐患。而一些真正倾心教育教学、认认真真做实验搞科研的教师却处处落后于投机取巧之人,被冷落,被边缘化。

4、学术监督惩罚机制不力,对学术不端行为过度宽容

众人皆知,学术不端行为严重危害学术健康发展。但,同时存在一个奇怪的现象,随着学术不端行为的逐渐增多,大家反而见怪不怪,对学术不端行为采取宽容态度。对于在学术上弄虚作假、投机取巧的教师,其同事要么事不关己、听之任之,要么见其觅得捷径,自己也迅速效仿,很少人会真正意识到事态严重性而主动劝阻、阻拦或举报。因此,大多数高校并没有形成约束力强的学术监督惩罚机制,即便有所谓的学术监管机制,也大多不够健全或者形同虚设,无法真正发挥作用。

三、高校绿色学术生态构建路径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大力弘扬优良学风,推动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可见,学术生态治理与建设已经成为国家高度重视且日益关注的焦点。学术生态建设如果再不引起足够的重视,任其恶性发展,葬送的不仅是高校师生的学术生命,更将导致中国青年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垮塌,极大影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因此,高校绿色学术生态构建迫在眉睫。

1、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求真务实,尊重真理的学术生态环境

建设健康良好的学术环境,才能搭建起一道坚实绿色的屏障抵御社会不良风气和习气的侵染。通过采取各种各样的宣传方式,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在大学校园中营造学术诚信和学术道德的氛围。重塑大学精神,构建现代大学制度,鼓励创造和创新,宽容失败,中国大学有责任承担起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优良文化的历史使命,有职责营造实事求是、尊重真理和创造、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从而助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顺利实施。

2、加强学术研究主体学术修养和素质,自觉抵制学术不道德行为

高校教师作为学术研究主体,其学术道德、学术修养和研究态度直接影响学术风气的形成。如果一个高校绝大多数的教师学术品格高尚,能坚守学术自律、潜心教学和科研,那么该校的学术氛围必将浓厚,学术风气良好。若多数教师自身学术修养不高,在利益面前迷失自我,放弃初衷,则该校的学术氛围必将浑浊,甚至腐败。高校应重视教师入职及贯穿整个过程的职业道德与学术修养的培训,强化科研诚信教育。搭建平台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在全校范围内树立教师学术典型,充分发挥榜样的带动作用。高校校长和教学单位领导应尊重学术人才,强化大学教师队伍建设,让老师真正从内心尊重真理,尊重创造,守住初心,潜心学术研究,鄙视并自觉抵制一切在学术上投机取巧、玩弄学术等学术不端及学术不道德行为。

3、构建和谐顺畅的学术生态关系,创造学术主体自由钻研学术良好环境

理顺政府主管部门和高校之间、学术研究者与所在研究机构之间、学术部门负责人与一般学术研究人员之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之间、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组成员之间、学术研究者之间以及导师和学生之间等利益相关各方的关系,学术权力不被行政权力所左右,同时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不再桎梏学术人员,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后勤保障各行其道,各施其职。学术研究人员能充分发挥学术主体作用,根据自己的志趣、专长和意愿选择自己的研究领域,能自主选择合作伙伴组建科研团队,也能够利用自己的真才实学取得应有的回报,真正获得被认同、被尊重的满足感,也能更有效的增强自我约束的能力,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规范自身学术行为,将满腔热情和热爱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学术生态关系和谐顺畅,能让学术氛围和环境更加良好,学术研究百花齐放,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

4、建立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与考核体系,积极引导学术生态良性发展

学术评价体系在学术生态建设中起着极其重要的导向性作用。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能引导学术生态向健康良性方向发展,反之,则会在不同程度上对学术生态产生误导,从而使学术生态愈加恶劣。目前,高校的学术评价方法及指标大多呈现简单化和数量化的特点,虽然操作上简单实用可行,但却欠缺科学合理性,更重要的是会导致学术研究者的心态和行为日渐偏离正确的轨道,对学术生态发展产生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改革传统的学术评价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势在必行。比如,对不同类型的高校、学科、职称系列实施分类评价,不用同一标准一刀切。对教师进行职称评定或评优评先时,不单一依靠承担项目、发表论文的级别和数量等指标进行考核,还要考虑项目或论文等学术成果的质量高低、创新和难易程度、以及对学科发展、产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质贡献。

猜你喜欢
学术研究不端学术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论文作者学术不端行为类型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教育部首次以部门规章明确6种学术不端情形
《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9月1日起正式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