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与“今”的碰撞
——我国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

2019-03-05 09:38沈海玲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年12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大学生

沈海玲

(南京体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4)

近几年,关于核心素养的问题成为教育界不可逃避的话题。一方面,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也表明在国际竞争中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发生改变,需要的人才规格也在改变。核心素养贯穿人教育的始终,中小学阶段是核心素养培养的基础阶段,大学阶段则是培养的提升巩固阶段。大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能够体现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整体国民素质。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

1.“传统”的核心素养内涵

“核心素养”一词在我国历代典籍中并未出现过,能否证明从古至今的教育中缺少核心素养?答案是否定的。核心素养最早并非我国提出,但绝不代表在传统教育界不存在,就如同我们可以称MOOC 为慕课一样,指代的事物是同一个只是文化的差异导致名称不同。

我国的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儒家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着绝对优势,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和主干的传统文化实则是关于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因而培养“什么样人”的教育自然也处于主流地位。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其主张“内圣外王”的人才观,所谓“内圣”,是人通过自身的心性修养所达到的一种高尚境界。所谓“外王”,是人的心性修养的外在表现,是“内圣”的主观精神状态的自然延伸与拓展。通俗来讲,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仁民爱物、孝亲爱国、重义轻利、诚信自律和礼敬谦和”。

仁民爱物出自《孟子·尽心上》“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指的是要对人亲善,进而才能对众生万物爱护,展现了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孝亲爱国是“仁”之后又一重要的道德标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经典语句都要求要孝顺亲长,热爱国家。重义轻利是要求建立“君子喻于义”而非“喻于利”的明辨是非、舍生取义精神,不被虚伪和黑暗遮蔽双眼。诚信自律是切勿做“削足适履”的欺骗行径。《礼记·大学》中认为“诚意”是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大丈夫只有做到自我约束,诚信待人,才能所有作为。礼敬谦和是告诫人应当举止文明、谦逊友善、遵纪守法。中国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自古“六艺”是基本才能,而“不学礼”更是“无以立”。我国传统教育是离不开“德性”的思想道德教育,这体现了先哲们对核心素养的理解。

2.“当代”的核心素养内涵

核心素养作为舶来品,较早且具有代表性对其展开研究的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欧盟。1997 年OECD 启动了“DeSeOo”计划即“素养界定与选择:理论与概念的基础”,2003 年发表的报告《核心素养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中正式使用“核心素养”一词,并构建了三项九类的核心素养框架①,核心素养被定义为个人实现自我价值、促进终身发展、融入主流社会和充分就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及态度的集合。经过前期一系列的发展,2006 年欧盟建立了八大核心素养体系②,各核心素养均从知识、技能和态度三维度展开探讨,即“在知识社会中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

随着各国(地区)纷纷建立自己的核心素养框架和模型,2016 年9 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报告中指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2018 年3 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首次对外发布《21 世纪核心素养5C 模型研究报告》,报告中指出“21 世纪核心素养5C 模型”包括文化理解与传承(Culture?Competency)、审辩思维(Critical?Thinking)、创新(Creativity)、沟通(Communication)、合作(Collaboration)5 项素养,由于其首字母均为C,故又称为5C 素养。5C 素养每个方面又包括3—4 个二级维度,五大素养既各有侧重,又相互紧密关联。伴随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各国(各地区)关于“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并不完全相同,但不可否认的是,关于“人才该具备何种素养”的问题,有着共同的理解,即“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大学生的核心素养

1.我国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

商周时期只有贵族才可以接受教育,也就是官府对文化教育进行了垄断,主要的教育内容为“六艺”。春秋时期在“有教无类”思想的引领下,教育不再是官府的私有品,私学逐渐兴起。百家争鸣的教育氛围下,教学内容也大相径庭,尤以孔孟之道最为繁多。西汉时期推行儒学教育,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以教授儒家经典为主。直到隋唐科举制度的产生,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学校体制,其作为封建社会选拔人才,任免官员的主要途径,决定了中国古代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人才观占据着教育的主流。宋代书院兴起,注重依照封建伦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明清时期,科举制实行八股取士。纵观我国古代,在培养人才上所学所考有所差异,内容也较为繁杂,但万变不离其宗主要依据朝代发展需要考察道德品行和当官治国的能力。

诞生于19 世纪60 年代的圣约翰大学是中国最早的大学,自此中国的教育体系中有了大学生这一概念的划分。圣约翰大学是一所私立教会综合性大学,后开始招收研究生,学校设有文、理、医、工、神五个学院,教授的课程内容与以前书院的课程内容存在较大差异。而真正意义上中国近代第一所现代大学是始创于1895 年的北洋大学,它的创办不仅推动了我国第一个近代学制的产生,为我国高等学校初创时期体系的建立起到了示范作用,更重要的是它结束了中国长达一千多年的封建教育的历史,为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重实务,讲专业逐渐成为主要的教学内容。我国高等教育不断繁荣发展的同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在不断更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再到现在的核心素养,期间的变化也显示着时代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在2016 年9 月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中,指出了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但未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核心素养问题作明确说明。因此,大学生核心素养应该是在遵循大学生身心特点及发展规律的基本原则下,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下“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素养、人文底蕴、自主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能力等六大素养。

2.大学生核心素养内涵的古今比较③

(1)差异性

逻辑性差异,主要指的是传统社会与当今社会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对人才核心素养的理论基础来源上存在差异。传统中对人才素养的要求主要体现在思想控制和道德约束上,即以儒家思想为主流意识,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的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即社会进步、国家兴旺、民族振兴的发展要求,我国主要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不仅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等意识层面有严格要求,同时对其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综合能力也有一定的判定标准。

复杂性差异,主要指的是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随着科技进步,全球化联系紧密,大学生在社会中所需掌握的技能种类越来越丰富,所要培养的素养涵盖面越来越广。传统中对人才的要求仅仅局限于其个人本身,讲求一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生存理念,“其身”与“天下”存在先后的次序差异。同时,由中央集权统治下对官员类别划分为文官和武官可见,传统社会中对人才应具备的技能分类也比较单一。相反,在当今社会,求同存异、互相学习成为人发展和成材的必要手则,全球化的经济发展趋势不断对人的素养提出新的要求和发展方向,人才核心素养的复杂性可见一斑。

时代性差异,主要指的是大学生所处的历史发展环境存在差异,在此特指政体差异。古代社会是中央集权下的君主专制政体,当今社会的政体是民主集中制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两种政体的最大差异就在于权力的行使。古代社会权力由君主一人独揽,个人意志主导性和专制性强,当今社会权力的行使由人大代表充分听取和采纳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基础上行使,充分体现了民主性。在不同政体的统治下,人才核心素养的差异也较大,古代社会的人才核心素养更注重“忠君爱国”,“忠君”在“爱国”前,对个人权利的崇拜更显重要,当今社会对人才核心素养则更注重在坚持拥护社会主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综合性能力,对一个政党和一种社会制度的认同更为突显。

(2)相似性

均为社会发展的历史产物,都回答了“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提出“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教育质量的高低要与人能否实现全面发展,能否更好的适应社会需要相联系。不论是传统的人才核心素养还是当今社会的人才核心素养都是对教育培养什么样人的呼应,也许传统的人才核心素养在培养目标、培养过程中存在错位的情况,但这也与其政治体制和社会文明程度不高有关,并不能否认的是都是为适应社会需要而推行的。

3.培养大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

培养大学生核心素养不论是对其个人、对教育教学还是对整个国家的发展而言都意义重大。

(1)微观角度:促进大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核心素养主要通过个体显现,大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核心素养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其对大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一是理论知识的掌握上,核心素养能够不断丰富大学生的理论知识体系,促进大学生在自主学习、理解和运用的过程中高效的完成,达到学习的最优状态。二是专业技能的操作上,核心素养本身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对帮助大学生在进行专业技能的操作过程中全面、细致的领悟、获得其活动方式有促进作用。三是个体社会化进程上,核心素养能促进大学生快速形成责任担当的意识和实践创新的能力,帮助大学生迅速完成个体的社会化,更快更好的融入社会。

(2)中观角度: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

核心素养首先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同时对教育者以及其它与教育活动相关的物品、环节有较大的影响,能够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上,正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书本上的知识也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的修订不断更新的,核心素养对人的要求不断变化会直接影响教学内容的修订。二是课程体系上,“核心素养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其所涉及的内涵并非单一维度,而是多元维度的”。为了响应核心素养的培育工作,大学生的课程体系需要根据核心素养涉及的内涵维度做适当调整与创新。三是教师素养上,自古“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生是知识、技能的接受方,教师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方,如何让学生更快、更好的形成要求的核心素养,这需要教师首先要具备相应的核心素养。

(3)宏观角度:加快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中华民族的复兴

核心素养是国家文化、历史、价值观、整体竞争力的透视镜,它涵盖了关于个人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道德品质与社会责任的坚守、交流与合作的践行、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等由小至大人社会生活的全方面。因此,核心素养对个体的影响大、见效快,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影响则是潜移默化的,国家和民族由广大的人民组成。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主要成员不仅是人民群众里的中流砥柱,更是国家的栋梁和民族的希望,只有大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提升,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综合国力将得到提升,中华民族也会实现伟大复兴。

三、当今时代培养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启示

1.立足本土传统儒家文化,重塑大学生德性涵养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新时代的立场下,其部分思想理念、行为准则以及道德规范仍然就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意义。袁衷在《庭帏杂录》中指出“志于道德者为上,志于功名者次之,志于富贵者为下”,可见加强道德品质修养尤为重要。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承者,大学生需立足本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性的继承和发扬,同时也要将道德品质建设作为头等大事。高等院校则应注重在课程体系安排、教学内容布置、社会实践活动等注入儒家的优秀文化思想,注重大学生德性涵养的培育,推动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2.提高知识技能讲授效率,提高大学生专业素养

说到“专业素养”,往往给人印象是专属于教师的词汇,但殊不知,不同专业的大学生都应该具备专业素养。它不仅指的是从事本专业相关职业时所需具备的专业知识、能力、技能、态度等。这些都需要依靠高校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其输出过程不可能、也不应该是单向的活动,而是与学生之间产生双向交流、互动、反馈的过程。高校教师作为大学生知识和技能的领路人,不仅要将所授内容安排好、统筹好,而且要提高知识、技能传授的效率,将学生知识、技能的反馈过程处理好,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养。有研究表明一些大学生其求职技能、就业意识、从业素质不符合用人单位的选才标准和素质要求,加之对自己的不足估计不够,这就很容易造成求职受挫的情况。当大学生专业素养不断提升,就业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3.鼓励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

社会各界多方强调,未来是一个学习型社会,1972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学会生存》中也指出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终身教育是学习型社会的基石”。所以社会是锻炼人能力的场所,大多数人应具有终身学习、自主学习和持续发展的能力。高校、社区、社团和家长更要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其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正所谓“百炼成钢”,锻炼大学生学会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在实践过程中爆发创新能力,学会合作交流,形成团队协作能力等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大学生要能够积极主动地加入社会实践中,自行锻炼,能够发现问题,学会善于解决问题,形成探索和批判的精神,以及合作、共享的能力。

4.遵循社会主义特色文化,构建大学生时代使命感

西塞罗指出正是因为高度重视,才有可能形成高尚的生活;同样的疏忽责任,必然会带来生活的耻辱,在社会中,人承担着各种责任,其中最重要的是对社会的责任。[7]人是社会的产物,离开了社会,人不可能是完全的人,脱离了社会的影响和教育,人将不能被称为人。当代中国社会,我们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十九大以来,全国上下,五十六个民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而中国梦不懈奋斗,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社会进步、国家繁荣、民族振兴的伟大使命,必须要遵循社会主义特色文化,建立时代责任感。

注 释:

①三项九类具体指,能互动地使用工具:能互动地使用语言、符号和文字;能互动地知识和信息;能互动地新技术。能在异质群体中进行互动:能快速适应环境;能形成并执行个人计划或生活计划;能有效地保护自己。能自律自主地行动:与他人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团队合作;管理与解决冲突。

②八大核心素养分别为:使用母语交流、使用外语交流、数学素养与基本的科学技术素养、数学素养、学会学习、社会与公民素养、主动意识与创业意识、文化意识与表达。

③我国古代没有明确意义上的“大学生”,但接受教育,能够参加科举入仕的学生大多在16—30 岁之间,这与当代大学生的年龄区间有大部分重合。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大学生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