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家庭劳动教育的价值与实现

2019-03-05 09:38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年12期
关键词:劳动家庭孩子

郝 瑞

(东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吉林 132012)

“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与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这是马克思对劳动教育的根本观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丰富与发展,充分说明了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与实践取向。家庭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劳动教育发展的题中之义,是构建劳动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灌输劳动教育的第一棒,是育人体系的“根据地”,是实现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关键一环。

一、家庭劳动教育的价值蕴涵

家庭劳动教育融合了家庭教育和劳动教育两者的优势,在孩子的成长中发挥了不同于学校劳动教育以及社会劳动教育的独特作用,能够对孩子的德育进行启蒙启发,是造就孩子全面发展的基本点;家庭劳动教育与学校加强合作,能够对孩子的劳动教育进行优化选择,是强化劳动教育效果的着力点;家庭劳动教育在凝聚情感方面有双重作用,能够护养家庭情感,也能培育爱国情怀,是维系家国情怀的连结点;家庭劳动教育是孩子充实精神生活的过程,能够使孩子感受到快乐,是孩子精神幸福感的增长点。

1.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奠基作用

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个课堂,从嘤嘤学语到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家庭教育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同样,家庭劳动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家庭劳动教育既是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逻辑起点,是厚德启智的基点,也是立德树人,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现实起点,必须重视家庭劳动教育,为以后的人生道路把好方向,为以后的人生发展系好第一粒扣子。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在我们的社会中,劳动不仅是经济的范畴,而且是道德的范畴。”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本身便是一种美德,然而揆诸现实,厌恶劳动、鄙视劳动、破坏别人劳动成果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些现象的根本在于没有从小抓起孩子的劳动教育,致使孩子劳动价值观出现异化,从而影响其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注重家庭劳动教育,可以使孩子正确的劳动观念得以形成以及劳动能力得到锻炼,更重要的是可以锤炼品格,提升孩子的道德境界,换位思考劳动的不易,懂得尊重别人劳动成果等。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劳动教育是对年轻一代参加社会生产的实际训练,同时也是德育、智育和美育的重要因素。”新时代注重加强劳动教育,提倡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在劳动创造的过程,既是孕育德、涵养德的过程,也是启萌智,发展智的过程,是锻炼体、强健体的过程,是培育美、提升美的过程。家庭劳动教育不仅是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定位,还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发展。重拾劳动教育要从家庭做起,家庭劳动教育丰富了新时代育人体系,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一项的基础性工程,必须做好。

2.对学校劳动教育效果具有强化作用

“家庭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没有家庭的配合,劳动教育的链条是不完整的,要把劳动教育作为家校合作的重要研究课题,通过家校合作推动劳动教育润物无声地进入每一个家庭”。如果没有家庭劳动教育的良好配合,便会抵消学校劳动教育的效果,造成不良影响。家庭劳动教育是劳动教育整体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与学校、社区、企业以及社会其他相关部门构成联动机制。在如今劳动教育边缘化,劳动效果弱化的困局中,家庭劳动教育的系统构建与稳扎落实,能够加强学校、社会劳动教育的效果,具有强化功能,从而真正使得学生将劳动教育的相关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取得实效性。

家庭劳动教育与学校劳动教育互相配合,协同发力,便能真正发挥劳动教育的价值。第一,增强家长对劳动教育的认同感。只有凝聚共识,才能更好地进行下一步工作,在家庭与学校的配合中,是家校互相学习与改进的过程,学校老师可以对家长进行教育指导,消除部分家长对劳动教育的偏见,纠正家长对劳动教育的错误思想,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同时,家长也可以对学校进行反应,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提供意见,老师可以根据孩子们的具体情况进行劳动教育,形成合力,取得最大实效。第二,增强孩子劳动创造成就的获得感。家庭劳动教育如果配合学校完成劳动课程布置的具体任务,比如帮助敬老院打扫卫生、义务植树劳动等,这样可以使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在劳动中挖掘孩子的潜能,使孩子不仅得到自身劳动能力的锻炼,而且可以获得老师、家长、同辈群体以及社会大众的认可,增强孩子在劳动中的获得感。第三,增强全员参与的成就感。家庭劳动教育是劳动教育链条的重要一环,与其他方面都有不可断开的联系,劳动是一项使个体社会化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家庭劳动教育与其他各方配合的能力,从范围上可以使学校、家庭、企业、社会各个主体享受劳动教育的成果,从教育关系来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受益者,人人都能从劳动中有所收获,增强了全员参与的成就感。

3.对家国情怀具有培育作用

家庭劳动教育既非教条化的机械劳动,也非机械化的重复劳动,而是具有生命力的感性劳动。在家庭中的劳动,应该是充满爱的。家庭劳动既承担了一种孝敬父母的小爱,也承担了报效国家的大爱,既孕育了父母希望的家庭梦,也孕育了国家希望的中国梦,从而培育了孩子浓厚的家国情感。

在家庭成员热爱劳动的氛围下,家庭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家庭成员之间进行有效沟通,拉近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是情感的有效催化剂。一是可以增进家长之间的夫妻情感。好的家庭教育环境首先是由父母创造的,如果父母的感情不和,争吵不断,就会影响一个家庭风气,长期以往会对孩子的成长留下阴影或者造成不可恢复的心理创伤,严重影响孩子的一生。反之,如果父母关系和谐,相濡以沫,这样一个有爱的家庭氛围,则会教会孩子如何去爱,对孩子的成长百害而无一利。家庭劳动便是这个引擎,通过家庭劳动,比如为对方做爱心早餐、两人共同装饰小屋,都会增进夫妻之间的感情,是很好的润滑剂。二是可以增进父母与孩子的情感。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良好与否对孩子的成长亦然重要,如果父母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关系,父母与孩子就能更好的了解彼此,并坦诚相对,愿意说真话,面对矛盾也能恰当地处理。反之则会使父母与孩子的矛盾深化,出现隔阂,久而久之便是一条无法跨越的鸿沟,严重则出现家庭悲剧等。家庭劳动便是一个很好的衔接点,父母要和孩子共同参与家庭劳动,可以做一些有意义的家庭实践活动,或者充满爱的创意劳动,陪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便是厚积情感的过程,不仅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感受到父母劳动的辛苦,还能激发孩子的感恩之情,懂得孝敬父母,做一个爱劳动、爱父母、爱家庭的好孩子。

家是国的家,国是千万家。家庭劳动教育不仅可以培育孩子爱家的小情,还可以蕴含爱国的大情。家庭劳动教育可以促进学生“以劳动托起中国梦”的情感,在学生个体情感的促进上,起到了春风化雨的作用。家庭劳动教育并不是闭关待家,而是可以“走出去”,参加志愿者义务植树活动等等,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注重劳动教育,而父母便要起到带头示范,正确引导的作用,这样便使家庭劳动教育合理融入生活,使孩子的视野实现从个体到社会,从家庭到国家的转换,学会在劳动中服务他人,服务社会,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与层次,从而培育浓厚的爱国情怀,愿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奉献自己的力量,承担起青年一代的使命与担当,致力于实现中国梦。

4.对精神幸福具有升华作用

劳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追求人生幸福。劳动是人的本质性活动,没有劳动的人是不健全的人,热爱劳动的人,本身就是幸福的人。因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

现在人们一提到劳动,脑海便会涌现出“痛苦”、“煎熬”、“逃避”等消极词汇,有很多人都表现为厌弃,认为劳动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那是因为多数人只看到体力劳动的外在表现形式或者是不得不做的生存工具,并没有看到其内在价值。在劳动过程中人不仅使自己的身体得到解放,还解放了人的思想,使人在劳动中引发思考,积极创造,从而实现对自我力量的确证与对自我价值的肯定。挖掘劳动内在价值,是新时代家庭劳动教育的必然要求。正如马克思指出的“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的全部能力即体能和智能的机会,这样,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因此,生产劳动就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在家庭劳动教育过程中,不仅能培养学生熟练的劳动技能,使之成为孩子以后在社会生活的价值工具,而且能够使劳动内在价值得以实现。家庭劳动教育是最能够让孩子放松心情,没有负重的去参与劳动,也是最容易产生劳动的成就感,获得感,幸福感的活动,使孩子感受精神愉悦,体会人生快乐。

二、家庭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

1.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传统教育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分数论英雄”这些固有的陈旧思想,愚昧了中国民众,留下病毒的根源,使家长及孩子的劳动价值观发生错位。一方面,将劳动片面理解为单纯的体力劳动。“不重要论”、“无用论”、“低下论”等错误的劳动观念由此吞噬了家人的头脑,家长认为,劳动教育在孩子目前的成长中微不足道,只有学习才可以使孩子凤凰涅槃,“光宗耀祖”,大多数孩子也认为在当今时代劳动是无用的,是低下的、卑微的,这种思想在全社会大多数家庭中滋生蔓延,形成阻力,大大影响了劳动教育的开展与实施。另一方面,由前者衍生出劳动价值观功利化,利益化。把劳动与金钱、权利、地位挂钩,把是否有利于自己获取外部优秀资源,作为是否劳动的标准以及对劳动的量化,片面追求劳动带来的外显性的财富及其“有用性”,而不注重追求劳动带来的内在性的财富,如身体机能的强健、内心世界的强大、精神幸福的强化。

我们应从中国传统教育观念的窠臼中跳脱出来,对劳动教育要有全面客观的认识,劳动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我们不能将脑力劳动至于至高位置,而看轻忽视体力劳动,也不能用体力劳动代替脑力劳动,二者不可偏废。同时,未来劳动教育是一种必然趋势。共产主义理想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本质的复归。我们要认清劳动的本质,不能只将它视为一种谋生工具,更重要的是挖掘其内在的价值,摒弃功利化劳动价值观。这是新时代家庭劳动教育基本的价值取向。

2.培育积极的劳动态度

应试教育评价体系顽瘴痼疾的存在,是影响劳动教育进行的一个重要问题。正如陈宝生部长在2019 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强调,“五唯”是教育评价体系中的根本问题,是最难啃的“硬骨头”,这导致普遍家长及孩子潜意识里对劳动教育的冷漠,不爱劳动。在体力劳动方面,具体表现为不想叠被子、不想洗衣服、不想扫地做饭等,对家庭劳动避而远之,即使做了家务,也是迫于父母的命令。在脑力劳动方面,具体表现为不想学习、不爱学习,甚至到了放弃学业的地步。习近平明确指出“要通过各种措施和方式,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热爱劳动的思想、牢固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为祖国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而家庭劳动教育目前的现状与培养目标相差甚远。

我们应该摆脱应试教育制度的束缚,培养孩子积极的劳动态度,并融入生活,使热爱生活与热爱劳动合二为一,达到劳动使生活更美丽,生活使劳动更积极,培育积极的劳动情感态度,最终成为一个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人。这是新时代家庭劳动教育重要的价值取向。

3.锻造熟练的劳动技能

劳动是人的本质性的实践活动,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技能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生存能力,是创造一切的根本,决定了劳动教育在育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然而,中国教育制度一度出现了重学习、轻劳动的现象,家庭劳动教育被孩子的课程学习所击退,呈现边缘化趋势。毛泽东曾经对缺乏劳动教育的教育制度进行了批评并指出“现在这种教育制度,我很怀疑。从小学到大学,一共十六七年,20 多年看不见稻、粱、菽、麦、黍、稷,看不见工人怎样做工,看不见农民怎样种田,看不见商品是怎样交换的,身体也搞坏了,真是害死人”。这种教育制度严重影响了整个国家与社会的教育风气,并渗入每个家庭,留下了教育的桎梏,影响至今。再加上父母对孩子的溺爱,所有的家务包揽包干,导致现在孩子的劳动能力岌岌可危,缺乏基本的劳动技能,具体表现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切以学业为主”、“书呆子”等等,有的学生上了大学都没有基本的生活能力,这种趋势十分危险,是给家庭劳动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体系的一个警钟。

家长要转变劳动观念,知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在家长的指导下让孩子学习做一些家务劳动,布置一些劳动任务,并检查其劳动成果,持之以恒便可使孩子的劳动技能熟练化,为其以后成长奠定基础。这是新时代家庭劳动教育根本的价值取向。

4.涵养高尚的劳动品德

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带来价值观的多元化,贫富差距的拉大,阶层固化等给劳动品德的培育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市场经济带来的物欲横流冲击了人们诚实劳动的观念;富者越富,穷者不富鸿沟的不断加深击垮了人们辛勤劳动的心态;阶层分化的地位高低纵容了人们不尊重劳动者,不尊重别人劳动成果的行为;网络媒体不良信息的泛滥拐偏了创造性劳动的思想,使得人们越发是青少年产生投机取巧、厌恶劳动、一夜暴富的想法,这些都导致了劳动品德的下滑。但我们必须知道,“爱劳动”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就备受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下简称《共同纲领》将爱劳动与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列为国民五项公德。劳动品德的培养不仅在国家层面受到重视,在家庭层面同样是一项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

家庭劳动教育德育因子的激活,要做到全方位保障、全过程融入、全员参与。从家庭劳动环境、家庭劳动制度与规范、家庭劳动激励等多方位保证家庭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在劳动的全过程注重融入品德教育,全体家庭成员共同参与,从而涵养高尚的劳动品德。这是新时代家庭劳动教育核心的价值取向。

5.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劳动习惯是劳动价值观外化的行为体现。“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好性格铸就好人生,由此可见,习惯是一个人思想与行为的真正领导者,习惯是人的第二天性,习惯对我们的生命有巨大影响,常左右着我们的命运。”如果青少年从小就有一个好的劳动习惯,可以培养其吃苦耐劳、坚忍不拔、不惧困难、艰苦奋斗的性格与品质,对其以后的成长十分受益,是人生发展的助力器。好的劳动习惯的养成,源于家庭劳动,是家庭劳动教育的基本目标,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达到理想效果,大部分青少年以及有些父母没有形成劳动习惯,劳动习惯懒散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具体表现为想劳动就劳动,不想劳动就休息,必要劳动就去做,不必要劳动就不做,没有形成劳动自觉,缺乏内在驱动力量,同样也缺乏一定的外部制约。

对于孩子劳动习惯的培养,一方面要教育引导,另一方面要命令制约,双管齐下,同时可以施行一定的物质奖励或精神奖励,使之快乐的投入家庭劳动,这样便有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使其成为孩子生活中必不可少、不能割舍的一部分。劳动习惯的培养是有意识的使劳动成为一种规律,做到劳动自律,同时,劳动习惯贵在坚持,日复一日,便会使劳动成为一种自觉,成为生活的常态,成为生活的基本方式。这是新时代家庭劳动教育终极的价值取向。

三、家庭劳动教育的价值实现

1.做好家庭劳动教育榜样示范

在家庭劳动教育中,家长的角色至关重要,家长是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家长在意识形态上正确认识劳动教育之后,要做好榜样示范,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在家中辛勤劳动。家长的言行在无形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因此,家长首先要有正确的劳动观念、正向的劳动价值观、积极的劳动态度、熟练的劳动技能、良好的劳动习惯等才能够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所以必须重视对家长的劳动教育,为孩子打造学习的合格榜样,“把家长引导和培育成立德树人的一支有生力量”。

2.丰富家庭劳动教育活动形式

在家庭劳动教育中,潜在的劳动教育形式以做家务为主,形式单一乏味。为了增加家庭劳动教育的趣味性,提高孩子参与家庭劳动的积极性,我们必须创造性地丰富与完善家庭劳动教育活动形式。可以创建固定的家庭劳动日,一周一次,每次制定不同的劳动主题,父母与孩子共同参与,这样不仅能激发孩子热爱劳动的激情,而且能够增进父母与孩子的感情,在劳动中体会到爱,从长远来看,可以培养为国建设的奋斗者,以劳动培育孩子的爱国情。除此之外,还可以组织参加乡村田野活动、社区志愿者活动等其他有效的劳动形式。

3.拓展家庭劳动教育多维平台

中国社会历史告诉我们,封闭使人落后,开放使人进步。家庭劳动教育同样不能囿于家庭单位内,如果不向外部世界学习交流合作,家庭劳动教育观念则不能与时俱进,家庭劳动教育资源也极其有限,这样会导致家庭劳动教育不能取得实效。家庭劳动教育应拓宽视野、拓展平台,与农业生产、社区服务、工厂运行、学校教育、企业实习等构建联动机制,形成协同共进的良性关系,这样才能使家庭劳动教育实现资源拓展,发挥最大功能。

4.建设家庭劳动教育特色文化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独特的居住环境、沟通方式、相处氛围,自然也有各自的家庭劳动文化。每个家庭应该根据自己的家庭特色,打造具有自己家庭特色的家庭劳动文化。一是明确家庭劳动理念,把劳动作为一件最光荣、最伟大、最神圣的事情。二是培养家庭劳动品德。尊重别人劳动成果,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增强家庭这个集体意识。三是建立家庭劳动规范。制定家庭内部的劳动形式与劳动制度。四是制作家庭劳动展览。展示家庭有创意的劳动成品,激发孩子创造性劳动。打造家庭劳动文化,可以深化家庭劳动教育,从而使劳动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实现家庭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

5.完善家庭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在家庭教育中,不能只注重孩子的成绩,这是对孩子的片面性评价,会影响孩子未来的成长。此外,更应该加强家庭劳动教育,将家庭劳动教育成果纳入评价体系与孩子未来成才的基准。家长应该用全面的、综合的眼光来看待孩子,善于发现孩子在劳动中的创造性思维,摘掉“唯分数”的有色眼镜,用欣赏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孩子,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并重才是正确方法。要看到孩子的多个方面的才能,完善家庭劳动教育评价机制,激发孩子的无限潜能。

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真学习习近平关于劳动及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这个命题中,加强家庭劳动教育是题中之义,也是必然要求。我们要重视家庭劳动教育的建设,使之成为完成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的有效推动力。

猜你喜欢
劳动家庭孩子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家庭“煮”夫
热爱劳动
恋练有词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