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赫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吉林 长春 130022)
近年来,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实现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型人才的重要理念和手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发展‘互联网+教育’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办好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可见,当前国家十分重视立德树人的素质教育和资源共享的网络教育,这正与通识教育与开放教育的特征相一致,因此将开放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加快开放大学通识教育教学改革,是我国开放大学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
所谓“通识教育”是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的,专业教育是给予学生某种职业能力的教育,而通识教育旨在全面发展人的理性、心智,使学生开阔视野、拓宽知识、提升精神境界和人生质量的教育。可以说,通识教育比起专业教育更注重培养人全面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是通才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开放教育通过网络采取多媒体教学为主,更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取消和突破课堂教学的限制,实现“人人、处处、时时可学可考”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1969 年世界上第一所开放大学在英国成立,给人、地点、方法和思想提供一个开放的交流学习平台是英国开放大学的从建立开始一直坚持的办学理念,其本身就是对传统高等教育的一种大胆创新。此后,全世界各国陆续开办以开放教育为模式的开放大学或远程教育大学,我国国家开放大学也于2012 年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更名的方式成立。与普通高校封闭式课堂教学相比,开放大学开展通识教育除了理念相符外,还具有体系与网络两方面优势:
首先,在体系方面,和普通高校单一校园办学方式不同,国家开放大学脱胎于广播电视大学系统,拥有以国家开放大学为核心,各省级开放大学(电大)为中坚,市县电大为支点的多级体系。开放大学利用这一体系优势,可以较为便利地实现系统内优质教学资源和师资的共享。
其次,在网络方面,开放大学的教学模式是以网络教学为主,课堂面授辅导为辅。通识课作为非专业课,实行网上学习更具优势。2012 年国家开放大学成立以来,各级开放大学开始使用国家开放大学统一的教学平台进行网上教学与辅导,解决了之前各级电大教学平台各自为政,教学资源不能共享的问题,极大的便利了全系统内课程的资源整合。相对于普通高校课不出校园的局限性,开放大学统一的网络教学平台无疑更有利于通识课程的普及与利用。
因此,作为以网络教学为主的开放大学,更应大力开展通识教育,提高学生素质,并承担起面向全社会的通识教育的普及任务。
在国家开放大学的教学体系中,已有通识课程的模块。根据2018 年秋季国家开放大学专业规则中对通识课的说明:国家开放大学设置统一的通识课程平台,该模块最低毕业学分为2 学分,所有开放教育专业适用此平台的课程,通识课设置及通识教育是国家开放大学人才培养的特色之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不能免修免考。目前,国家开放大学的通识课平台分为本科和专科两个层次,其中本科40门、专科44 门,共84 门课,包括历史与文化、哲学、地理、法学、教育、军事、礼仪、书法、音乐、舞蹈等多方面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如表1)。
表1:国家开放大学通识课程表(部分)
虽然国家开放大学已设有通识课程,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
开放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高等教育重视专业教育,忽视通识教育对综合型人才的培养作用。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改革与转型的关键时期,高校要培养具有全面知识和文化素养的人才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国内很多高校都进行了通识教育模式的尝试,已衍生出较为知名的通识教育典型模式,如北京大学试行通识课实验班+选修课模式、武汉大学全校性选修课模式、复旦大学成立通识教育本科学院等。但是,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发展时间短,经验不足,注重专业教育的传统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模式的惯性影响仍然持续,特别是成人、高职、远程开放院校,通识课仍处于专业课的补充地位。此外,开放大学通识课教师大多由专业课教师兼任,且每个教师负责几门甚至十几门课程,所以教师大多不重视非专业的通识课,仅仅在教学平台上上传少量学习资料了事。学生也因通识课与所学专业不甚相关而缺乏学习热情。虽然国家开放大学专业说明中提到通识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但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通识教育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如何有效实现通识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是仅仅是跟随潮流以通识课的名头开设课程,需要开放大学的教师根据开放大学的教学特点,深入研究通识教育与开放教育的理念,找到二者的契合点,实现通识教育与开放教育的充分融通,理论研究是必不可少的。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研究历经了三十多年,学者研究热点主要聚焦于“通识教育内涵及其与相关概念辨析的持续研究”、“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实施与评价”、“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研究”等多个方面,可以说国内学者对通识教育的研究已经不断深入,但开放大学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研究却比较少。通过CNKI 检索开放大学和通识教育,检索到的研究仅为十几篇,相对于普通高校通识教育检索的数百篇,开放大学通识教育的研究十分薄弱,且作者大多是地方广播电视大学的教师,如甘肃广播电视大学王赫的《开放教育中发展通识教育之策略》、北京广播电视大学王宁宁的《北京开放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初探》、浙江广播电视大学俞丹的《远程教育背景下法律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研究》等文章都对开放大学的通识课程建设与实践进行了研究,但研究得不够深入,且都未发表在影响力较大的期刊上。唯一发表在核心期刊《中国远程教育》杂志上的《创新社会管理背景下承认通识课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与探索——以台州电大开放教育通识课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为例》的第一作者是华东科技大学的王冬梅老师,而国家开放大学的老师和专家针对通识课程尚未有研究发表。缺乏理论研究,造成通识教育的理念难以深入到开放教育的核心,这也是造成通识课在开放大学不受重视的原因之一。
目前,国家开放大学已经建立起一定量的通识课程资源,然而通识课在各专业教学体系中所占的比例是很低的。以国家开放大学2018 年汉语言文学(师范方向)专业本科为例,专业设置有8 个模块,各模块最低毕业学分依次是(如图1):公共基础课7 学分、专业基础课18 学分、专业课25 学分、专业拓展课3 学分、补修课12 学分、通识课2 学分、综合实践8 学分、公共英语课6 学分。其他专业比例也大致相同,通识课都只占2 学分。也就是说,每个学生虽然都得选修通识课,但只要选择一门即可达到2 学分的最低要求。如此低的比例,难以调动学生选修通识课的积极性,无法达到通识教育实现全面型素质教育人才培养的初衷。因此调整开放大学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增加通识课的比例,是开放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图1 汉语言文学(师范方向)本科课程设置模块比例
网络学习是开放大学教育手段的核心。随着现代网络技术不断推陈出新,5G 时代即将来临,“互联网+教育”对技术层面保持与时俱进的要求不断提升。国家开放大学成立以来,利用Moodle 平台建设全国电大系统统一使用的学习平台,教师可以管理自己所管理的课程的资源上传、教学活动、考试评价等功能,学生也可以较为方便的与任课教师进行互动,完成学习任务。目前该平台已经运行多年,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首先,Moodle 平台设置繁琐,教师使用平台建设资源时,需要设置的要素非常复杂,不够人性化,教师学习操作平台设置耗费精力较大,无法很轻松的按照自己的教学设想顺利设置课程网页。而且开放大学的教师一般都负责多门课程,造成课程网站建设质量普遍不高,很难吸引学生网上学习。其次,平台更新不断,系统运行不稳定的现象频发,有些教师进行网上教学活动的时候经常无法一次上传资料,需要反复设置才能上传。学生时常无法登录平台,造成网上教学的失败。再次,由于学习平台存在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的解决,全系统统一的通识课教学体系并未建立,国家开放大学与地方开放大学通识课尚未实现资源的完全共享。
设置统一的通识教育管理机构,进行通识课程设置的顶层设计和合理规划,贯彻落实其做出的各项规则,处理包括课程的选择、学分的比重等具体问题是十分必要的。通识教育发展最先进的美国哈佛大学于2007 年专门成立了通识教育常务委员会,负责制定通识教育计划和课程大类分类。国内一流高等院校有的也设置了类似的通识教育管理机构,如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都成立了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委员会,厦门大学依托人文学院和艺术学院成立了通识教育中心,南京大学设立匡亚学院,北京大学的元培书院和清华大学新雅书院也是专门为通识教育而设立的。国家开放大学进行通识课教育改革,也应该成立独立的、统一的通识教育管理机构。首先,由国开设立通识教育委员会,遴选全系统内有通识课程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作为中央和各地方分部通识教育部门负责人和成员,根据国家和各地开放大学的实际情况,共同完成通识课程的遴选及分类工作。在完成通识教育顶层设计后,中央和地方通识教育机构根据制定的规章制度,负责管理通识课程在教学平台的运行,处理通识教育日常事务,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与服务,落实通识教育改革的各项措施。
第一,调整课程设置模块,扩展通识课比重。以前文汉语言文学(师范方向)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模块比例为例,公共基础课、公共外语课模块中的课程都有具备通识教育的性质,国内很多普通高校也将此类课程划为通识教育范畴。综合实践包括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社会实践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设身处地的考察,在潜移默化中增长知识、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毕业论文指导也是训练学生论文写作的能力,可以算作通识课模块中的一类。因此将公共基础课、公共外语课和综合实践并入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之内,在学分不调整的情况下共23 学分,通识课程比例可达到全课程的28%。补修课是开放教育的一项特殊的模块,是对于部分不具备相同专业专科学历的学生开设的具有补偿性的专业必修课,可以与专业课基础课、专业拓展课一起并入专业课模块,占比72%,共58 学分。
上述课程模块的调整,不是简单的课程类型合并,将公共基础课、外语课及综合实践纳入通识课模块,由通识教育管理机构统一设计,进行教学安排,将通识教育的理念融入其中,使原来枯燥固定的公共课教学模式变为互动灵活的通识课教学模式,更好的实现全面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效果。
至于通识课与专业课的分配比例,从国内外一流高校的实践来看,没有一定之规。各高校根据本校及本专业的实际情况确定并随时调整,如美国大学学生通识课程所修学分一般占总学分的三分之一;英国大学一般并不明确把课程分为通识课和专业课,强调学科、跨专业的融合,二者比例根据学生选课不同而不同。国内高校,如南京大学本科前两年一般为通识课为主,后两年以专业课为主,通识课占比接近一半。国家开放大学学生由于基础文化素质相对不高,加强通识课素质教育十分必要,但开放学生对专业技能的需求同样重要,因此通识课程占比约在全部课程的30%左右是较为合理的。
第二,将通识课程按照学科和类型分类。国内外一流大学一般都将通识课程按照内容类型分类,比如哈佛大学现行通识教育课程分为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和艺术、道德推理、定量推理、自然科学和社会分析七大类;山东大学则将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划分为国学修养、创新创业、艺术审美、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七个模块。开放大学也应该借鉴国内外一流大学通识教育的经验,结合开放教育的特点,将通识课按照学科和类型进行分类,笔者认为,在扩展通识课比重之后,可将通识课分为:人文与历史、科学与技术、职业与创业、法律与社会、思想政治、外国语言、艺术欣赏等几大类,每一大类包含相关的具体学科,规定学生分别在每一大类中至少选择一门课程学习,不足最低毕业学分的部分可自由选择。如此,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选修通识课的主动性,还能让学生在文化素养与职业技能上都获得成长,实现通识教育培养全面素质人才的目标。
第三,利用系统优势,打造国家开放大学统一的通识课程体系。我国开放大学从中央到各省,由各省到地方市、县都有办学机构,具有辐射全国的系统体系,这是我国开放大学相对于普通高校最大的优势。目前,国家开放大学的通识课程平台建设还不完备,应该加快技术更新,打造全国开放大学教师与学生都方便使用的统一课程平台,并充分利用系统优势,对通识课程进行统一的规划与管理,整合全系统优秀教师及资源,实现通识课系统内全面共享。
通识教育的研究在国内高等教育领域已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但通识教育与开放教育的融合的研究十分有限,开放大学教师对通识教育理念的认识也非常淡薄。因此,开放大学促进通识教育与开放教育融合的理论研究,培养开放教师通识教育理念是十分必要的。第一,各级开放大学应在校内聘请国内外高校通识教育领域的专家对教师进行通识教育的培训讲座或研讨会,让全体教师逐渐理解开放大学开展通识教育改革的必要性,深入体会通识教育的教学理念,学习掌握通识课程教学的方式与方法。第二,定期举办校内或系统内通识教师座谈会,邀请优秀通识教师分享教学经验,提升通识教学品质。第三,鼓励通识课教师开展通识教育与开放教育融合的研究,对于申报通识教育研究课题及发表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的教师给予一定奖励,并积极协助教师将学术研究成果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
我国开放大学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将通识教育理念引入开放教育,改革现有的通识课程体系,建设统一的开放大学通识教育平台,是开放大学实现全面素质教育,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当然,通识教育改革还存在很多困难,需要全体开放大学通识课教师继续努力,在研究和实践中逐渐取得通识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