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周边国家共建“一带一路”:现实挑战与推进路径*

2019-03-05 09:03杨鹍飞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一带一带一路国家

杨鹍飞 ,王 冉

(1.伊犁师范大学中国新疆与周边国家合作发展研究中心,新疆 乌鲁木齐,835000;2.四川大学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四川 成都,610064;3.伊犁师范大学中,新疆 乌鲁木齐,835000)

一、问题的提出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10月3日,在印度尼西亚国会演讲时提出与东盟国家共建“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这两大构想简称“一带一路”倡议。随即成为社会各界的热点话题,学术界也进行较为热烈的讨论。最初学术界的研究主要是关注“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内涵、有利条件和重大意义。①袁新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国家战略分析[J].东南亚纵横,2014(08):3-8。当前学术界逐渐将研究重点转移到“如何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上来,对于“一带一路”建设思路的探讨,主要有两种思维模式,一种是区域研究视角,关注中国与沿线国家或国家联盟之间的对接问题。有研究者认为,应当将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大湄公河次区域建设纳入“一带一路”;②任佳,王清华,杨思灵.构建新南方丝绸之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J].云南社会科学,2014(03):1-6。另一种是学科研究视角,根据研究者兴趣重点关注政治③马昀.“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风险管控问题[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5,6(04):189-203。、经济④林乐芬,王少楠.“一带一路”建设与人民币国际化[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11):72-90+158。或文化⑤郑士鹏.一带一路建设中文化交流机制的构建[J].学术交流,2015(12):112-117。因素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影响。

(一)以“国家为本”的困局

自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签订之后,现代民族国家逐渐成为国际法的基本单位,也确立了国际交往的主权平等基本原则。国家间的平等交往也意味着国家自主性,必然以国家利益为本作为衡量国家间交往行为及态度的标尺。所谓国家自主性,就是相对于社会力量而言,国家独立于社会进行自我决策的程度。①朱天飚.比较政治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89。国家拥有合法使用强权去动员资源,依靠组织机构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和利益,“国家是一个具有自主行为能力的组织实体”②张静.法团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50。。

全球化时代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完全封闭状态下发展,都必须在国际交往和经济交换过程中发展自己。而国家自主性意味着在国家交往中的国家是理性自私的行为体,是以自己国家利益和目标为依归。在国家本位视角来看,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进行国际交往过程中,以国家利益为最高标准,个人或团体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从政治上讲,由于前苏联和地缘政治因素,俄罗斯视中亚为其后院,中亚国家更靠近俄罗斯;从经济上讲,中亚国家更愿意搭上中国这班“快车”,从“一带一路”建设中获取更大经济利益。经过多轮谈判协调,双方于2015年5月8日共同签署并发表了《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中亚国家也因此排除了在中俄两国之间“选边站”困境。另一方面,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沿线国家也渴望获得中国国家资本的支持。但是,以国家为本位则意味着被投资国更关注总体国家利益,容易忽视民间社会群体的利益。

(二)合作共赢的“中国方案”

近代以来,西方国家通过掠夺殖民地、奴隶贸易等反人类的罪恶手段获得资本的原始积累,通过鸦片贸易、侵略战争剥夺亚非拉国家,并在20世纪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无数生灵惨遭涂炭。此后,核武器的出现和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似乎表明人类在自我毁灭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2015年12月3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新年贺词,提出构建新型国际秩序观——“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③习近平.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一六年新年贺词[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2/31/c_1117643074.htm。。这是超越“零和博弈”思维的战略思想,是从人类根本利益的高度出发为世界提供的“中国方案”,并希望“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多一份平和,多一份合作,变对抗为合作,化干戈为玉帛,共同构建各国人民共有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④习近平.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一六年新年贺词[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2/31/c_1117643074.htm。。

“一带一路”建设涉及到国家间的利益、合作与平衡关系,从国际政治理论视角去思考“一带一路”建设成为一种学术自觉。一旦从国家关系思考这个问题,如何从“一带一路”建设中维护和发展自己国家的利益成为一种“优先选项”,“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应予以关注的重大问题。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一带一路”建设的研究,更多是从“物”的视角探讨推进路径,缺少一种从“人”的角度去考虑的思维或观念。基于此,笔者拟从人本主义视角出发,将“人本主义”作为一种价值尺度和思维方式,来理解和解决“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强调沿线各国人民的合法权益及其主体性,而不仅仅只考虑某一国或某一阶层的利益,促进沿线国家人民的共同利益与福祉。

二、中国与周边国家推进“一带一路”的现实挑战

(一)周边区域存在利益纠葛,部分国家政治互信不足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若无信,不知其可。”同样,在国际社会,信任是国家之间交往的基本前提,也是国际行为体之间合作的基础性条件。但是,当代西方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则假定世界的无政府状态,国家间也是一种“狼与狼”的关系——怀疑和猜忌是常态⑤王日华.中国传统的国家间信任思想及其启示[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03):100-121+159。。国家间的信任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是影响国家间关系的社会资本和变量。国家间互信主要是指政治互信,“是指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异同,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心态,互不猜疑,互不敌视,各国应经常就各自安全防务政策以及重大行动展开对话与相互通报。”⑥唐家璇在联大阐述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EB/OL].(2002-09-14)[2016-08-30].http://www.china.com.cn/chinese/2002/Sep/204213.htm。

中国倡导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沿线沿路国家间的政治互信则是重要的基础性变量。然而,在一部分区域国家间依旧存在历史遗留问题或领土纠纷,造成国家间的政治信任薄弱甚或缺失。譬如,中日关系因日方否认和美化侵略亚洲邻国的历史,更因日方在钓鱼岛问题上所采取的“国有化”措施,也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无论是民间,还是政府层面,对于日本这些毫无信义的做派,极为愤慨。时至今日,中日政治互信的基础几近归零。2017年初,韩国决定同意美国部署“萨德”导弹,严重侵蚀近年来中韩共同努力所建立的政治互信,一旦“萨德”导弹部署完毕,将对东北亚局势产生深远影响,不仅危害中国和俄罗斯的安全利益,更是危害半岛和平,或引发朝鲜的军事报复,甚或引发半岛核危机,任何一种局面的出现,必将引发东北亚动荡不安,“一带一路”的东北亚路线也将化为泡影。再譬如,2016年菲律宾提出的所谓“南海仲裁案”,是由美国背后操弄、日韩等国予以配合,利用中菲两国南海岛礁争议,试图制造“南海不属于中国”的国际舆论,引导相关国家民众仇恨中国,撕裂中国与菲律宾甚至东盟的关系。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阻滞中国全面控制南海的进程,二是撕裂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主要是东盟国家)。一旦实现上述目的,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将停滞于家门口,必将严重破坏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

以上案例折射出中国与周边个别国家间政治互信上存在严重的问题,更遑论其他国家之间也存在些许历史问题或冲突,例如俄罗斯与乌克兰、俄罗斯与格鲁吉亚、土耳其与亚美尼亚,等等,这些国家都是“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国家,这些国家间的政治互信基础薄弱,也是“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必将面对的重大挑战。

(二)资本逻辑的逐利性,放大国家间的利益冲突

“资本”作为现代社会极为时髦的词汇,“资本”的含义却是众说纷纭。中世纪拉丁文中的“资本”主要是指可以实现财富增值的牛羊等家畜,现代意义的“资本”主要被视为一种生产要素。马克思认为,资本是生产剩余价值实现价值增值的首要条件,“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03。资本凭借先天的优势建构符合资本发展的社会制度和机制,创造剩余价值,保证资本增值的实现,这就是资本的自身逻辑。有研究者将“资本逻辑”总结为:“就是资本不遗余力、不择手段、永无满足地追逐利润以实现自我增值的存在逻辑。”②毛勒堂.资本逻辑与经济正义[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05)

“一带一路”倡议是在欧洲金融危机演化为世界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曾一度被误读为“中国版马歇尔计划”③“一带一路”绝非中国版“马歇尔计划”-新华网[EB/OL].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5-06/16/c_127922263.htm。。虽然这一说法严重不符合事实,但是却反映了中国将充分发挥资本存量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优势,与沿线国家进行资本层面的合作,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国家的投入,促使世界早日走出经济危机的泥沼。中国资本具有强烈的“走出去”意愿,通过对相关国家投资获得经济回报,这是资本逻辑的必然。中国资本主导建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秉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理念,“一带一路”强调“共商、共建、共享”。中国资本既有国有资本,也有民间资本。国有资本会秉承国家意志,以合作共赢为第一要务。然而,资本这种逐利性决定了中国资本也不会做“活雷锋”,必然会将利润为优先考量,尤其是民间资本。并因此引发投资国和被投资国潜在的经济冲突,一旦处置不当,资本逻辑必然放大国家间的这种利益冲突。

(三)文明多样性差异可能引发文化冲突

“一带一路”所涵盖的区域主要是亚洲、欧洲和非洲东海岸国家,这是多文明多宗教的区域,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等宗教信徒众多,欧洲文明、儒家文明和印度文明相互接触相互交流业已数千年。历史上曾发生过数十次不同宗教间的战争,如十字军东征;也发生过不同教派间的战争,如基督教的天主教与新教之间的战争。即便是在现代,也有五次宗教因素起关键作用的“中东战争”。因此可以讲,不同宗教或不同文明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也有难以逾越的文化障碍,为文化冲突的发生提供了前提可能。

具有深厚宗教背景的文明容易因宗教问题引发冲突,与此不同的是,中华文明并不依赖于宗教,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古丝绸之路的兴起与发展就是极好的例证,它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东方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特产远销欧洲,深受欧洲上层贵族的喜爱。尤其是《马可波罗游记》在欧洲的传播,西方各阶层都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此外,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吸引不同宗教不同文化背景的商人定居中国。以犹太人为例,作为一个独特文化传统的民族,自罗马时代,流散于世界各地2000 余年,深受欧洲国家的歧视和迫害,甚至于二战期间曾发生600 万犹太人被屠杀。但是,自汉唐至民国,不断有犹太人沿着丝绸之路来中国定居生活,而且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反犹太主义运动。①石竞琳.中国历史上为什么没有反犹主义[J].世界民族,2016(01):14-23。

但是,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不意味着走出国门后也会受到其他文化的欢迎,尤其是近代以来中国的急剧衰落造成西方列强的侵略,诸多耻辱性事件和不平等条约也造成西方社会对中国文化的歧视。近年来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上升,尤其是西方国家深陷经济危机的两相对比之下,一些西方国家罔顾事实地视中国为“暴发户”,而因此也不同程度地歧视中国发起的“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倡议首要目标是要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间互联互通,促进区域资源的整合与合理配置。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沿线国家间的资源物资交流增多,人员交流也将因此而更加频繁。这就意味着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互动增多,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可能引发文化冲突和排斥。在此背景下,“如何增进‘自我’与‘他者’的相互理解,消解文化多元性诱发的各种社会后果,已然成为全球化时代的一个新命题。”②周大鸣.文化多元性与全球化背景下的他者认同[J].学术研究,2012(06):33-37+159+1。总言之,文化差异性的存在,必然影响其他民众对中国及其发起的“一带一路”的不同看法,或成为文化冲突的潜在隐患。

(四)国际社会分工复杂化,中国易被“污名化”

随着信息和交通技术的进步,全球化步伐越来越快,深刻地影响着国际社会生产分工与布局。发达国家占据产业链的顶端,不发达国家成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主要聚集地,承担最大的劳动量并创造最大的工业价值,但却获得最少的利润。中国等新兴国家处于上升阶段,既有低端产业,也有部分高精尖生产技术,一些西方媒体和国家不正视中国和平发展过程中的进步以及对国际社会的特殊贡献,更不愿意看到中国在某些领域能够与西方竞争,妖魔化中国在国际社会分工体系中的角色。

“一带一路”倡议力图发挥中国的基础能力建设优势,与沿线国家合作改善其基础设施,并形成互联互通的利益共同体。沿线国家既有和中国产业互补的优势,也有与中国产业结构相似并有竞争性的一面,因此,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既带来了机遇,也影响相关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角色和地位,也会深刻改变其国内社会生产体系和分工。涂尔干认为,分工像一个巨大的轮毂,能够重塑社会结构和道德习俗,使社会陷入巨大的危机。③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50。也就是说,若有关国家响应“一带一路”倡议,调整本国产业结构适应世界经济趋势,必然引发社会结构的急剧变迁,原有与社会相适应的道德也会丧失活力和影响力,可能因此引发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一些西方媒体乘此时机将“污名化”中国,以增加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深度合作的阻碍性因素。仅以印尼高铁项目为例,日本媒体曾毫无根据地污蔑性报道中国高铁技术是“抄袭”日本新干线。④美媒称日本指责中国高铁“抄袭”是出于嫉妒和受挫心态_国际新闻_环球网[EB/OL].[2016/9/29].http://world.huanqiu.com/roll/2010-12/1322984.html。中国高铁技术输出印尼,对于双方而言百利而无一害,仅因为和日本竞争关系就被污名化,更不要说中国产业结构相似的沿线国家。

三、中国与周边国家共建“一带一路”的推进路径

(一)民间交往推进国家关系

随着近年来“一带一路”倡议落实行动的不断推进,在国际上也引发强烈反响和热烈讨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利益诉求多样以及外部因素复杂,因此其实施也面临复杂的挑战和干扰。具体而言,沿线绝大部分中小国家持欢迎态度,而一些沿线大国和域外国家却持疑虑、观望或抵制的态度。以印度为例,作为沿线大国既想分享“一带一路”战略所带来的好处,又担心这一战略所带来的风险。⑤马建英.美国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与反应[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10):104-132+159-160。这种观望态度是中印两个国家间政治关系在印度社会的一种反映,由于中国和印度之间存在领土争议也因此发生过军事冲突,更因为中国对巴基斯坦的全天候友好关系的疑虑,从官方到民间对“一带一路”的态度是从最初的怀疑到现在的观望。总体上讲,印度民间态度对官方的定位有着巨大的影响。

迄今为止,“一带一路”倡议已经获得沿线国家政府层面的积极响应,但是民间对其认知度并不高。①金玲.“一带一路”:中国的马歇尔计划?[J].国际问题研究,2015(01):88-99。“一带一路”倡议是开放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不是政府层面的无偿援助,其主体主要是来自非官方的企业,民间认知度和态度有利于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也是影响企业产品接受度的重要因素。因此,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需要通过民间交往推动政府间和国家间的关系。一般而言,“民间交往先于官方交往而产生,它不是外界强压的,而是自发的、自愿的,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自然产生的一种内在需求。”②武寅.论民间交往在中日关系史上的地位[J].日本学刊,2014(01):1-15。可以通过高校和智库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诸如国际研讨会、媒体峰会以及海外留学生基金资助等形式提高沿线国家民间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与认可度。

(二)创新合作型经济惠及民众

从工业发展史来看,制造业是国家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基础设施建设则是制约一国经济发展重要核心因素。从目前来看,“一带一路”沿线的经济欠发达国家,在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面临资金不足、技术落后以及发展能力孱弱等问题;而中国在这两方面具有强大的生产供给能力,更不缺资金与技术,中国与沿线国家具有巨大的经济合作潜力和空间。③申现杰,肖金成.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形势与我国“一带一路”合作战略[J].宏观经济研究,2014(11):30-38。同时,我们应当看到,经济一体化不仅仅是实现产品与生产要素跨国自由流动的过程,也是各国经济单位差别化消失的过程。④Ross B.Emmett.The Customs Union Issue[J].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2015,37(4)。这意味着经济一体化会带来积极的生产要素跨国优化配置,也意味着照顾性差别政策因素取消的不利一面。

经济一体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需要创新经济合作方式,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考虑当地就业市场和社会效应。从近年来中国对外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经验来看,中方提供资金和工程技术支持情况下,通过培训和雇佣当地劳动力的方法以提高当地就业水平和人均收入,但是,这种劳动力本土化尝试几无成功案例,往往是中方企业不得不从国内雇佣兵派遣熟练工人至海外。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地工人文化水平不高,接受技能培训的意愿和能力不强,致使劳动力成本过高容易增大企业项目运营失败风险。但是,从另一方面讲,如果大量雇佣派遣国内劳工,当地民众无法从项目工程中获益,容易引发仇恨和抗议,反过来增加企业运营风险和成本,形成“企业要盈利”与“民众要福利”的两难窘境。这一困境实则反映了两种经济发展理念的差异:是物本主义还是人本主义?从物本主义讲,企业盈利是第一位的,而人本主义则要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企业也应负相应的社会责任。

其实,“企业要盈利”与“民众要福利”并不矛盾。从短期来看,企业盈利才能持续发展;但是,从长期来看,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造福社会,增进当地民众福祉,才能获得当地民众长久稳固的支持。实现这两者统一的前提,必须是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只有它们才会有长远规划和承担长期运营的风险和能力,这是中小企业难以望其项背。具体投资合作方式上,一定要因地适宜,选择能够惠及当地社区的方式。譬如,可以考虑让他们以土地或其他生产材料入股或直接购买股份的方式成为股东,能够从企业发展中获益。

(三)文化交流促进“民心相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关系亲不亲,关键在民心。”⑤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国家间友好的最厚重的基础在于“民心相通”。所谓“民心相通”的“民”不仅仅指政府官员和社会精英,更重要的是普通百姓。“各级官员、媒体人士、专家学者、企业家,也包括普通民众,人人都是友谊的传播者。”⑥李自国.“一带一路”愿景下民心相通的交融点[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3):67-74。‘一带一路’沿线64 个国家的人口总量为30.8 亿,约占全球总人口的44%。”⑦“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分布-正点国际[EB/OL].http://www.qqfx.com.cn/news/43663.html,2016-10-04。这也是一个多种族、多民族、多文化的区域,不同宗教和文化背景的人们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对于同一件事物的评价或感受会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性。不同民族之间,只有在了解对方思维模式情况下,才能够真正做到相互理解,才能做到“民心相通”。

每个人都会因为自己习得自己民族文化过程中形成独特的思维习惯或方式,这种思维习惯或方式就是具有独特民族文化基因的思维模式。因此,只有通过学习了解对方的民族文化,才能从根本上理解对方的思维方式。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是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对方的一种具体形式,但是,仅仅依靠国家政府层面的文化交流活动,是无法真正做到“民心相通”,这只是一种“官方认可”。虽然官方文化交流具有一定的积极象征意义或合法性,是对民间文化交流的一种鼓励和引导,普通民众和社会团体之间的民间文化交流才是不同国家间文化交流的根本。从文化交流层面来看,需要政府间建立文化交流协调机制,鼓励“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官方文化交流活动;另一方面,需要各国通过立法或制定政策,祛除阻滞或影响国家间文化交流的障碍性因素,鼓励本国民众和社会团体参与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促进沿线国家间的“民心相通”。

(四)提高媒体国际传播力应对“污名化”难题

媒体新闻报道有正面新闻和负面新闻之分,正面新闻有利于树立事物的正面形象,扩大正面形象的影响力。①卿志军.标签化:负面新闻对事件形象污名化的策略[J].当代传播,2014(05):101-103。古代中国在西方社会中的良好形象至晚清时已丧失殆尽,近代西方社会流传的一种极端种族主义论调——“黄祸论”,是西方国家对中国“污名化”的一次高峰。“黄祸论”的始作俑者是俄国人巴枯宁②杨鹏.中国近代史上的“黄祸”论辨析[J].理论月刊,2013(02):101-104。,他在了《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书中污蔑中国人对白种人是一种威胁,欧洲应该小心提防。“黄祸论”经过报纸媒体的喧嚣,中国和中国人的形象在西方民众中产生极为负面的影响。

近代中国国力衰弱时被“污名”为“东亚病夫”和“黄祸”,而新世纪国力上升则是“黄祸论”的变种“中国威胁论”。③陈安.“黄祸”论的本源、本质及其最新霸权“变种”:“中国威胁”论——中国对外经济交往史的主流及其法理原则的视角[J].现代法学,2011,33(06):10-36。两种观点都是西方中心主义的霸权逻辑,媒体在“污名化”中国的过程中堪称“居功至伟”。现代媒介手段多样,其影响力更是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在国际政治过程中,具有全球主导地位的媒体通过操纵、拼接或杂糅的方式,扩张其国家利益。2013年中国刚一提出开放包容的“一带一路”倡议,立刻被西方媒体“污名化”为具有新殖民主义色彩的“新马歇尔计划”,给“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传播实施制造了巨大的舆论阻力。④黄俊,董小玉.“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传播困境及突围策略[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12):121-127。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宣传中存在很多经验与教训,最初有媒体将“一带一路”倡议被解读为中国自己的战略举措,不加考究地使用“战略”一词,很明显,“战略”一词不能表达出“倡议”的开放包容性和非强迫性。这样的错误性报道宣传甚至出自于我国官方媒体,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媒体的不成熟和缺乏专业性。

从上述分析可知,祛除“污名化”“一带一路”倡议,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一是培育本国媒体影响力,形成国际品牌,提高我国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从而打破西方“媒介帝国主义”的话语垄断,为“一带一路”建设正名;二是“打铁还需自身硬”,增强媒体人的专业化程度,吸纳具有国际政治学背景的大学生进入媒体从业队伍,提高媒体队伍的国际政治敏锐度,从而避免由于缺乏专业性的话语引发无可挽回的损失;三是加强于沿线国家知名媒体的合作力度,可以通过互持股份等方式形成利益共同体,共同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宣传贡献力量。

总言之,中国首先要做好周边国家外交工作以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面临周边复杂环境和现实挑战,以“争取人心”为出发点和根本目标,争取周边国家人民的相互理解与支持。需要通过民间交往提升国家关系的层次和品质,需要创新合作型经济惠及当地民众,以利引导民众和争取民众,需要通过文化交流提升沿线各国人民相互理解,也需要提高媒体国际传播力,祛除“一带一路”的“污名化”。

猜你喜欢
一带一带一路国家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