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启昌, 张永良, 杨卫社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 杨凌 712100)
从2010年起,我国教育领域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快速发展,教育部先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和《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文件,指导高等职业院校的信息化建设[1~2]。目前高职院校信息化在硬软件建设方面都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学校的重点从注重基础设施建设转向应用系统建设,从职能部门独立业务系统转向统一信息平台建设,从注重管理应用转向服务师生,从数据分散存储转向大数据分析决策,逐步增强信息化在学校治理和教学中的应用,不断提升师生的获得感和体验感。
高职院校信息化在网络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基本趋于完善,但相对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在信息化建设的应用与管理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信息化建设涵盖硬件建设、软件建设和资源整合等多方面的工作,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由于建设起步较晚,高职院校的信息化专业人才整体上配备不足。一方面,学校没有制定相应信息化建设人员的培养体系,导致信息化建设专业能力不足[3]。另一方面,多数专业技术人员往往忙于校园网的基础设施维护,无法全身心投入信息化建设的其他工作。
在高职院校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许多高职院校注重硬件和软件设施的投入与建设,却忽视了业务系统的推广应用。主要原因是业务信息系统管理人员较少,管理人员信息化素养不高;信息化建设涉及相关部门的业务流程再造,复杂繁杂,部门积极性不够,使得业务信息系统的推广难度增大。
随着高职院校业务系统建设与应用的深入推进,信息化建设问题逐步突出[4]。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各个业务信息系统数据标准不统一,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数据共享难以实现[5]。第二,办公协同手段单一,制约了办公人员的工作效率[6]。第三,缺少信息化的整体建设、规划和技术体系标准,不利于信息化在学校中的长期发展和应用。第四,业务系统的二次开发和维护模式不统一,导致后期数据对接及业务系统更新维护困难。
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工作应由行政部门和技术部门统一完成。当前,多数高职院校由信息中心独立负责,信息中心在学校中属于技术部门,为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但是,信息化建设不止是技术层面问题,更多的需要与各个业务部门开展协调、整合资源和人员调度等相关问题,在这一方面,信息中心又不具备行政协调的优势,因此,导致信息化建设的进度受到影响。
根据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学校应组建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学校一把手担任,成员由各部门负责人组成,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规划和运行管理制度。同时,下设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协调、指导、检查、评估和考核等工作。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为保障信息化建设井然有序开展,学院应完善信息化机构。目前,多数高职校园的信息化部门,都挂靠在处级建制部门下,没有独立话语权,学校应成立信息化处,作为直属学院的处级职能部门,配合学校起草学院信息化建设总规划、负责完成信息化工程建设任务,保证应用系统的数据完整、信息通畅等工作。
随着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加快,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已经无法满足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需求,需要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首先,学校应加大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的引进;其次,在现有人员基础上,各机关处室(中心)和分院(系部)设立信息化建设兼职人员,推动信息化应用工作。同时,不定期对兼职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兼职人员信息化应用水平。
学校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对教职工信息化素养和应用能力也越来越高,学校应定期组织教职工进行信息化业务培训和信息化比赛,促进信息化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信息化相结合,提升教职工信息化应用水平。
首先,学校应选择可以实现二次开发的应用平台,为后续各个业务系统与平台的对接和集成提供保障。其次,各个部门在新建业务系统时,应与信息中心一同建设,信息中心对全校的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共享和流通,以保障数据的安全、完整和畅通等工作。
信息化水平是高职院校建设一流学院的重要指标,学校应高度重视,健全信息化机构,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建设,提升教职工信息化应用能力,消除“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积极探索,不断深化信息化建设,促进学校治理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