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亚文
2010年美国政府机构国家阅读小组发布了一份《关于评估儿童阅读有效性的报告》,该报告指出音素意识、词汇、流畅性等构成阅读流畅的过程,同时总结出反复阅读和其他形式教师指导下的口头朗读可以明显地提高阅读流畅性。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人们再次关注“核心素养”概念。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语言能力是核心。阅读能力在语言学习中扮演着尤为重要的角色,直接影响语言能力的各个方面。戏剧教学,又称教育戏剧(drama in education),是指将戏剧运用于教学,通过戏剧的形式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王蔷、钱小芳,等 2016)。读者剧场是教育戏剧的一种形式,将教育戏剧与阅读教学有效结合,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其阅读流利度及阅读能力。
朗特曼(Rountman)将“读者剧场”定义为:“根据叙述性的阅读材料进行剧本化创作,并最终用朗读的方式给观众表演。”沃西和普拉特(Worthy J&Prater K,2002)认为读者剧场是指学生排练诗歌、故事、剧本或适当的文本,直到流利地表达阅读,然后为观众表演。姚家锐(2008)将读者剧场定义为一种口述、朗读的剧场形式,由两位或两位以上朗读者手持剧本,在“观众”面前以声音及表情呈现剧本内容。读者剧场是一种基于口头的文学表达,通过朗诵而不是直接表演,主要以声音和表情呈现剧本内容的方式(李倩云 2018)。目前对于读者剧场的定义没有统一,但根据众多学者观点,笔者总结出读者剧场是由两位以上的朗读者根据创作修改后的文本,对其进行反复阅读直至流畅,最终通过朗读的形式向观众呈现剧本。读者剧场对于道具和肢体动作的使用较少,对活动设备要求低,对场地几乎没有特殊要求,重点在于读者如何通过解释性阅读传达文本的意义。所以,读者剧场融合了学生的表演欲望和口语阅读练习的需要,提供了一种具有吸引性和娱乐性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流畅性,增强学生的理解力。
“语言,它是一个整体,存在于人们的认知、社会生活之中,它是具有重要社会功能意义的完整体系,也是促进人类发展的重要中介”(Goodman K 1986)。可以看出,在古德曼(Goodman)的全语言观中,语言是一个整体的、完整的体系,不能将其明确地分割为语音、词汇等部分。语言学习应全面发展听、说、读、写能力,由此发展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尤为重要。以“读者剧场”的形式进行语言学习,为学生提供了相对真实的语境,使学生处于积极的语言学习状态,反复练习剧本,培养自身语感,构建语言意义。
加德纳和霍华德(Gardner&Howard)主张评价学生要以多维度的、全面发展的眼光,在其智能理论中人的智力结构至少由九种智力要素构成。在读者剧场中,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剧本,揣摩人物角色,为发展语言智能创造了条件。同时,学生在读者剧场中互相讨论、合作交流,促进了人际智能的发展。另外,音乐编排、人物分析和剧后讨论为学生的音乐、内省等智能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因此,读者剧场不仅能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和意义的构建,还能发展其多元智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维果茨基(Vygotsky)的社会文化理论中,将人的心理机制分为低级和高级两个层次。人们并不是生来具有高级心理机制,而是在与周围人的交往中产生发展的,是受人类的文化历史所制约的。因此,该理论强调在个体发展中社会文化背景的重要性。读者剧场为学生提供一个自身发展与互动交往的平台,使其反复阅读剧本内容,实现外部动作的内化,从而促进学生高级心理机制的发展。
教师要有充分的认知和知识储备,以确保读者剧场顺利进行。学生需要了解读者剧场是什么及读者剧场的基本实施步骤。除此之外,实施读者剧场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要求,学生需具备该学习阶段的阅读技巧,否则很难展开活动。因此,在实施读者剧场的过程中,教师了解学生的英语水平,并选择合适的文本尤为重要。
根据相关文献(Worthy J&Prater K 2002;姚家锐 2008;李倩云 2018),笔者将读者剧场的一般步骤归纳总结为:
1.选择剧本
读者剧院是支持文学和阅读的小型“剧院”,是一种以戏剧形式呈现文学的有效方式。一般情况下,剧本分为两种基本的形式,一是既定的文本内容;二是由学生或者师生一起改编创造的文本内容(梅明玉 2007)。无论选择哪种文本形式,最基本的原则是基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师需了解学生的英语水平,选择适合的文本,即文本不仅要适宜阅读,而且要适合创作。若原始文本不是标准的剧本形式,教师就需要进行改编或者和学生共同修改,甚至由学生创作剧本,允许学生为角色创造“声音”,以增加表演的娱乐价值。
2.准备活动
教师与学生要一起谈论剧本内容,使其能够适应学生的实际能力,或者稍高于学生的实际水平,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进入下一个发展区。在此阶段,教师应向学生解释一些生词、语法或简要概括剧本内容,也可以由学生提问。教师可以利用表格或思维导图的形式,将剧本内容框架化、结构明细化,帮助学生进行认知建构。除此以外,还有一项重要的准备事宜,即教师的有效示范。教师示范可以使学生更快、更好地融入朗读,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教师的声音表达和肢体动作对剧本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3.练习排演
在学生进行剧本排演之前,教师需将学生分组并进行角色分配,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内都有明确的分工。虽然可以不要求学生记忆剧本,但是需要学生对角色有一定的理解。排练是读者剧场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步骤,学生反复朗读剧本并进行练习,能够促进自身对单词的认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在排练的过程中,教师可在恰当时机指导学生一些戏剧技巧,为表演增添乐趣,如让学生练习面部表情,在生气、快乐或紧张时如何表现;如果角色是动物,可以练习动物的动作。但无论是小组还是个人活动,大多数学生害怕紧张的氛围,因此教师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对文本阅读、表情动作达到熟练状态,发挥出创造力与表现力,增强自我效能感,树立信心。
4.正式演出
读者剧场正式演出的形式一般是以小组为单位,由某几个学生手持剧本进行朗读,其他学生作为观众。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邀请家长,加强学生、教师与家长的交流和沟通的。演出时要确保每一个表演者都能看到所有观众,不让任何一个表演者影响观众对另一个读者的观察。半圆排列队形效果比较好。读者剧场是鼓励学生以适当的速度进行阅读表演,并不是简单阅读而不注意意义,因此,表演者只有真正理解文本,体会角色,尽情释放自己,才能出色地完成剧场表演,才能使自身和观众都沉浸在享受的氛围中。
在读者剧场正式演出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评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英语学习的相关内容进行评价,如语音语调、阅读流畅性、面部表情、声音的清晰度、肢体动作等。在小组表演时,台下的其他学生需要认真观看表演并根据表演者的表现给予评价,提出建议。随后,可以进行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最终,全班对读者剧场进行整体性的体会分享。
读者剧院以剧本形式呈现书面作品,表演者阅读“脚本”,使阅读内容在表演者之间进行分配,不需要强制性记忆,重点是用富有表现力的声音阅读文本。对学生而言,理解文本变得有意义、有趣,而不是刻意追求快速阅读或完成任务,是在表演的同时内化语言。
读者剧场将重复阅读与趣味性相结合,能够使阅读兴趣较低的学生积极参与,为其阅读提供动力因素。同时,师生和生生之间注重合作交流,促进了学生协作能力和社会性的发展。
读者剧场实施的根本目标是使学生将语言知识的习得和剧场形式的活动结合起来,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教授一定的戏剧技巧,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通过表格和思维导图的形式构建剧本中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发展了思维品质。
在读者剧场中,每一个学生都要参与,如修改剧本、练习脚本、交流合作等。在表演前,学生反复钻研剧本,揣摩剧中角色的语气、心理等,促使自己投入角色,不断进行创作而不是仅仅阅读文本,实现“带着镣铐跳舞”的阅读模式,促进自身阅读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加强阅读教学的力度,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是各个国家一直以来普遍关注的。读者剧场作为阅读教学的新模式,已被欧美许多国家所采用。目前,读者剧场在我国台湾、香港地区比较流行。读者剧场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学习特征,可以达到听、说、读、写全面练习,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目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探索读者剧场模式,使其真正服务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