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化趋势下的口译质量标准构建

2019-03-05 00:42:27张玉翠
关键词:口译员译员口译

张玉翠

(盐城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盐城 224051)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英语专业大三、四年级都开设了口译课,英语口译教学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尽管口译已被学者们关注和研究多年,口译及其教学仍存在许多问题,口译质量的界定和评估则是其中之一。

在口译课程的测试环节中,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专业知识直观地评估学生译员的口译质量,缺乏客观可衡量的标准来表达他们的主观判断。测试的设计也往往带有主观色彩。这种评估的主观性阻碍了对学生译员的积极有益的反馈。课程学习中,学生译员需要事先知道他们必须掌握什么能力来指导他们的学习,通过自我评估和调节,认识到自己的进展或不足。建立明确的口译质量标准对译员的专业发展是必要的。

口译质量就是口译效果的程度。Kopczynski认为口译质量可以定义为与原文的“等同程度”或“符合标准的程度”。在语言层面上,翻译质量被视为源信息和目标信息在意义和形式上准确传递的一套严格标准。[1]但质量的概念涉及许多不同的变量和视角,因此很难找到一个适用于所有口译情境的统一的口译质量的定义。它不是一个固有的特性,而是受时间,背景和文化的约束,它是主观的、不可言传的,具有文化性,也不是任何情况下任何时候都可以达到的绝对标准。相反,它是不同甚至异质群体的期望和要求之间的平衡行为。[2]因此口译质量标准的界定必须考虑社会环境这一重要背景。在当今的中国,口译的职业化趋势决定了口译教学应该以市场为导向,给口译质量标准和评估体系提出了新要求。

一、口译的职业化

职业化,是指“人们为了报酬或生计而参与一项活动的社会过程”。一个专门的职业包含“具备特殊的技能和工作领域、有专门的行业组织以及被社会承认是一门专门职业”[3]。

早期口译人员是语言专家,他们从事口译活动,主要得益于他们的语言技能。因此口译往往被认为是语言技能的衍生物。直到20世纪初,口译作为一种专门的职业才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人们才开始关注口译的技能培训。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加、口译从业人员的不断增多,口译开始出现职业化的倾向。

Luccarelli提出将口译视为职业意味着口译是“需要专业知识和培训的工作领域”,译员群体必须是“合格的从业者”,即口译作为一种职业意味着应该有一套专业知识和技能,由其从业者共享[4]1。专业口译人员需要在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专门的培训。口译活动也从专注于个人表现转移到专业团队合作,并在实践中采用既定的规范和标准。同时,口译作为一门职业和一个产业也对译员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在当前口译服务日益职业化、市场化的前提下,口译质量评估已成为行业发展必不可少的监督机制。在这个利用各种持续评估和质量控制的质量管理时代,口译只是众多服务中的一种,其质量必须接受相应的绩效评估。因此,了解专业对质量标准的理解和认知不仅有助于口译研究,而且对口译实践和培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同时口译的职业化意味着,在口译质量的标准构建方面,不仅要吸收学术界的研究成果,还要清楚口译行业协会和口译培训机构的专业标准和口译用户的观点。

二、口译的质量标准

1.学术界标准

在口译方面,毫无疑问,外国口译专家研究要比中国专家早得多,他们对质量评价的研究是多维的。从广义上讲,口译是将源语言的意义转化为目标语言的过程。从这一角度出发,研究者们提出了相关的质量标准。Kopczynski认为口译质量可以定义为“等同程度”或“符合标准的程度”,口译中最重要的是能精确复制演讲者所表达的内容。他认为在语言层面上口译质量是源信息和目标信息在意义和形式上准确传递的一套严格标准。[1]69-89Maurizio Viezzi提出的四个质量目标常常被研究者用作宏观标准,即等效性、准确性、适当性和可用性。[5]毫无疑问,这些质量标准比较笼统和概括。

Bühler在实地观察口译从业者的表现后,得出关于口译质量九个参数的结论:原始意义的代码转换;口译产出的一致性;完整性;符合语法;风格一致;术语的准确性;标准发音和语调;流畅;令人愉快的声音。[6]在此基础上,Kurz提出了一些创新概念。她指出,关于意义、术语用法和语法的准确性的重要性上,许多口译员持有不同的观点,但口译员在语调和逻辑连贯的重要性等方面达成一致。[7]

在口译质量的研究中,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考虑了用户的因素。1995年,Gile提到口译接受者(用户)的反馈是至关重要的。[8]1996年,Schjoldager制作了一份反馈表,供口译学员对照自己的口译表现,并为教员评估学员提供标准。这份表中也提到了听众的因素。她认为“理想的口译应能够做到:听众能够理解口译员所说的话,并且能够忍受听他/她说话;口译员言内和言外都表达充分;口译产出连贯而可信;忠实传达演讲的信息”。[9]

在中国,系统而综合的口译研究才刚刚起步。在对前人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纳后,蔡小红、方凡泉提出了几个口译质量标准:可信度。指口译输出应完整、准确传递源语言的信息;(2)可接受度。口译输出在语法和逻辑上应该是正确的。此外,译员发音应该清晰,听众容易接受;(3)简明度。指能反映发言人的演讲风格,并且再现应该简单明了;(4)多样性。译员应该适应各种口音,熟悉有不同的领域和相应的讲座;(5)迅捷度。翻译应该能够在短时间内解决问题,及时传递相关方的信息。(6)技术性。译员应该有相关的技巧和原则,例如职业礼貌、有效沟通艺术、文化差异及能熟悉有关设备,如麦克风和耳机。[10]

2.专业标准

在专业领域, 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AIIC)使用的是Bühler的标准,强调信息的传递和表达。欧盟口译司(SCIC)采用了以下标准:(1)表达严谨和前后一致;(2)忠于发言人(内容和风格);(3)与观众沟通的质量;(4)沉着、稳定的口译输出;(5)避免逐字翻译;(6)正确、自然地使用目的语。在SCIC的标准中,“表达严谨和前后一致”仅仅是口译表现的一个属性。因此,它不同于AIIC标准(Bühler)中建议的与原始信息的意义一致性。当讨论与原始信息的意义一致性时,SCIC采用了对内容和风格的忠实。此外,SCIC标准强调了口译输出的节奏,而不是流畅。除了语言表现,两个组织都认定知识(一般知识和主题知识)、沟通技巧(公开演讲、与听众沟通、随机应变和外交方面)的重要性以及译员的个性需具备的特征(专注、坚持和抗压能力)。

在全世界的翻译培训学校中,巴黎的ESIT高等翻译学院最负盛名,其质量标准内容全面,说明详细。例如,在期末考试中,学员的口译表现从三个方面进行判断:(1)语言知识;(2)口译技能;(3)一些具体错误。这些标准为形成主观判断留下了很大的空间,而且因为太模糊而使受训者难以遵循。此外,培训中的一些重要的技能没有被阐明。例如,其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口译技巧:“脱离语言的外壳”,学员需要在考试中表现出来,但标准中却没有明确提及。

另一所著名的口译学校,日内瓦笔译和口译学院(ETI)开发了一套标准,教师和学生都可以用它来评估课堂和实践口译质量。标准包括:内容(准确、忠实、完整、术语、有意义);语言(适当、自然、正确、词汇多样、语域);声音(音调、音色、口音、生动的语调);表达(流利、规则、清晰);麦克风的使用(距离,麦克风中的噪音)。ETI的标准更有条理、更明确,不仅详细列出了每个类别的内容,还涵盖了技术问题,如麦克风的使用,可操作性强。

3.用户标准

任何口译的输出都是为那些听口译的人准备的,Vuorikoski认为口译服务质量保证的重点在于服务的接受者及其需求。[11]因此,听众的需求和期望成为后续对口译预期评估研究的依据,译员的输出是否符合甚至超越用户的预期被认为是评价口译质量优劣的标准之一。

研究者们对不同用户群体的质量期望做了系列调查。调查多以调查问卷的形式,目的是确认用户对口译质量的判断、需求和期望,以及用户觉得口译中令人恼火的因素。[6-7,11-13]研究证实,与原文信息的意义一致性和逻辑衔接是用户最重视的两个标准,术语精确度排在第二,第三是流利度。语音方面,大多数用户认为口译员应该模仿说话者的节奏和声音强度,但不一定要模仿手势。至于口译中最令人恼火的方面主要有:错误的术语、不合语法的句子、缺乏流利度、单调的语调和节奏、过于笼统或过于细致的内容再现。

Mercer在AIIC的委托下进行了另一项大规模调查,讨论了用户的个人特征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他们对口译表现的反应或期望。他得出结论,与其他服务行业一样,判断质量的标准因最终用户的感知、期望和态度而异。[14]其他研究人员认为,用户不是好的质量评判者,因为他们没有能力做出判断。Shlesinger推断,由于听众(用户)无法理解源信息,他们缺乏评估质量的最关键手段[13]。因此,口译产出的流畅可能会产生高质量的虚假印象,而事实上许多信息可能被歪曲甚至丢失。相反,译员如果不特别注意声音和传达,职业表现可能会被错误地低估。用户的反应很可能取决于“主观”因素,如口译员声音传达的信心以及口译员对主题感兴趣的印象等,这种情况已在许多用户调查中得到证实。[7]口译用户兴趣不一定集中在译员的传递上,而是集中在源语言上;他们的偏好可能取决于文化习惯、对某一特定主题的知识和兴趣、个人态度和主观印象。用户调查还显示,用户对问卷的答复不一定符合他们在实际场景下的偏好,因此把质量定义为等同于用户满意度的观点有失偏颇。

三、对口译教学的启示

译员培训的总体目标是培养能够在市场上可靠工作的口译员。因此,毕业生应具备专业工作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然而,正如Kintsch指出,学校一般不会培养真正的专家,而是努力让学生更接近专业知识,并为他们提供自己进一步发展的工具[15]。教学中,构建明确的口译质量标准,通过评估和自我评估程序,为学员的口译产出提供反馈,鼓励学员的自我调节过程,对学员成长有着重要作用。这种质量标准必须使学员充分了解他们未来职业的专业、市场及其规则以及他们进入该行业所需的能力。因此教学中使用的质量标准必须充分考虑得到一致确认的口译专业标准和用户的期望参数。

口译研究文献还表明,口译员的产出质量取决于所讨论的制约情况及多种条件的作用。其中有外部因素,例如说话者的个人化特征,例如讲话单调、犹豫不决、非本地口音等。这些因素不受口译员的影响,但有可能影响口译质量,必须在质量模型中加以考虑。此外,口译员应该知道听众(用户)是谁,以及他们的兴趣是什么,他们的母语是什么等等。活动前的准备和活动后的术语跟进或自我评估同样重要。因此,实践中需要一个更广泛的框架来界定或评估口译质量,即必须考虑到口译行为前后的过程。

尽管有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构建客观、量化的标准仍然是个难题。Gile 认为“评估口译和翻译的质量显然是一个重大问题,无论是在专业水平还是在教育水平上”[16]379。Kahane承认在“难以捉摸的质量概念”上没有共识[17];要克服目前在可靠质量参数方面令人不满意的状况,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研究者们试图建立科学客观、可以量化的口译质量标准,但口译质量本身就是个主观的话题,试图绝对客观地量化质量标准是没有意义。在口译教学中构建质量标准必须根据教学的目的、教学阶段、对象,制定不同的标准。

猜你喜欢
口译员译员口译
基于谈话“参与框架”的法庭口译员角色研究
浅谈口译译员的知识基础
论口译员必备的素质
时代人物(2020年7期)2020-08-20 12:50:27
待在“箱子”里的口译员
会议口译中译员的译前准备研究——一项基于上海译员的问卷调查
中外口译研究对比分析
口译中的“陷阱”
英语学习(2017年3期)2017-04-10 23:21:37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论机器翻译时代人工译员与机器译员的共轭相生
外文研究(2016年3期)2016-03-17 12:41:05
译员与翻译企业的劳资关系及其和谐发展
天中学刊(2015年4期)2015-08-15 00: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