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心理辅导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青少年子女复原力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2019-03-05 11:20蒋琬婷李启斌
医学综述 2019年3期
关键词:复原团体精神分裂症

刘 军,周 云,蒋琬婷,李启斌,于 海

(桂林市精神卫生中心医学心理科,广西 桂林 541001)

近年来对精神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已取得较大进展,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患者得到治疗和康复,另一方面患者亲属的心理健康状况却存在不良情况,如父母患精神疾病的青少年子女相比同群体在患精神疾病以及出现认知、情绪和行为方面的问题的风险显著增高[1-2],如较明显的社会认知缺陷[3]以及较低的情绪调控水平[4]。还有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子女较正常人群子女在青少年期更易出现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在精神质、神经质的得分也显著高于对照组[5-6],患者家庭和正常家庭相比具有较差的人际关系、经济状况、亲子关系,以及对孩子不良的教养方式等因素导致其子女存在明显的行为问题[7-8],也对其人格发展造成不利影响[5]。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子女除强迫症状、人际敏感、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分外其他各因子分均高于全国常模,尤其躯体化、抑郁、恐怖因子显著高于全国常模(P<0.01)[9]。精神分裂症患者一级亲属还存在复原力水平较低的情况[10],而对中学生来说,其复原力各因子与家庭环境有不同程度的相关[11]。在面对父母患病这一应激事件时,良好的复原力可以帮助其更好地应对。美国心理学会将复原力的概念界定为个人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同时复原力是可以习得并获得发展的一种能力[12],说明复原力虽然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特质但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训练得到提高。复原力与心理健康也存在显著相关[13]。已有研究表明,团体治疗可以提高中学生的复原力和心理健康水平,是一种可行性较高且效果较好的方式[14]。本研究旨在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青少年子女复原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辅导方案根据复原力的6个因子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包含改善自我效能、自我接纳的积极认知的建立、提高情绪稳定性、问题解决的技能、锻炼社交沟通技能、获得社会支持的主题。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选取2014年3—9月至桂林市精神卫生中心就诊的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青少年子女,选取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入组标准:①年龄12~18岁;②文化程度小学以上,能理解量表及团体心理辅导的内容;③无其他严重躯体或精神疾病;④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子女,在其父母患病后与其共同生活1年以上;⑤其父母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15]中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且属于以阳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⑥取得知情同意,配合本次研究。干预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12~18岁,平均(15.8±1.9)岁;文化程度:小学7例,初中7例,高中12例,大专及以上4例;其父母病程2~10年,平均(5.4±2.1)年;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 BPRS)评分18~122分,平均(74±30)分;家庭年收入13 500~147 000元,平均(48 097±24 709)元。对照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12~18岁,平均(15.5±2.1)岁;文化程度:小学8例,初中10例,高中9例,大专及以上3例;其父母病程1~10年,平均(4.8±2.1)年;BPRS评分18~123分,平均(72±33)分;家庭年收入10 650~127 500元,平均(49 661±22 360)元。干预组和对照组间的被试在人口学变量及其他额外变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认为额外变量控制较好,同质性较高。

1.2方法

1.2.1干预方法 为限制团体人数及确保组间平衡,干预组按其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家庭收入水平等人口学变量及父母患病病程和严重程度两影响较相关的额外变量相匹配分别编入A、B、C三个小组中(各小组男女人数相对)。干预组ABC三小组同时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每小组由1名心理治疗师和1名心理咨询师主持,每周1次,一共进行12次,每次治疗时间为60~90 min。干预组治疗过程中运用到认知行为疗法、人际交互治疗的理论和其他治疗手段,强调认知改变、行为训练和人际交往的技能策略[16],以及提供支持性的心理援助和教育等。第1次治疗主题为建立团体,内容为介绍治疗的理论和框架,成员间相互认识,初步建立关系,共同制订治疗目标;第2~3次主题为情绪稳定,内容为放松减压、释放不良情绪,介绍合理情绪疗法,学会情绪管理;第4~5次主题为问题解决,内容为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创新思维和动力,提高协作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第6~7次主题为社会支持,内容为发现感受、主动寻求来自朋友、家人和社会的支持,整合已有和潜在的资源;第8~9次主题为自我接纳,内容为通过他人评价和自我探索认识、接纳不完美的自我,识别、矫正与自我相关的不合理信念;第10~11次主题为自我效能,内容为积累成功体验,成员间相互学习借鉴;第12次主题为结束治疗,内容为回顾、总结成员发生的成长或变化,评估效果,讨论未解决的问题和如何处理结束已建立的关系等。对照组则进行12次不含治疗性质的、非结构化的普通座谈会,成员间自由交流,每次60~90 min。两组被试除接受本研究中的团体心理辅导外,不接受其他任何个体或团体治疗以及药物、物理治疗,且治疗期间未发生重大生活事件;实施干预前,对额外变量进行了较好的控制,两组具有同质性。

1.2.2测量工具 本研究采用阳毅[7]编制的复原力量表对被试的复原力水平进行前后测。该量表共31个条目,6个因子,其中自我效能因子5项,自我接纳因子3项,稳定性因子7项,问题解决因子3项,朋友支持因子8项,家人支持因子5项。该量表采用5点计分,“完全不符合”计1分,“基本不符合”计2分,“不能确定”计3分,“基本符合”计4分,“完全符合”计5分,得分越高,表明其复原力水平越高,其中2、10、13、16、20、22、27、30题为反向计分题。各因子α系数为0.64~0.83,总量表α系数为0.86,信度良好,效度也良好。对心理健康水平采用90项症状清单(symptom check list 90, SCL-90)[18]进行测量。

2 结 果

2.1干预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复原力比较 所有被试均全程参与治疗,零脱落。干预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复原力各因子及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干预组在自我效能、自我接纳、稳定性、问题解决、朋友支持、家人支持及总分上相比治疗前得分显著提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治疗后在自我接纳、稳定性、朋友支持、家人支持及总分上得分显著提高(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测各因子及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干预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心理健康比较 干预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心理健康水平各因子及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治疗后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总均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在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项目和总均分方面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的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 论

目前团体治疗或团体心理辅导是提高学生群体复原力和心理健康最有效的干预手段之一。在本研究中也得到证实,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子女复原力因子及整体水平,普通座谈会对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子女复原力无帮助,原因可能与非结构化的普通座谈没有设置每次聚会讨论的主题,缺乏有深度讨论有关。在对初中生进行复原力干预的研究中,团体治疗在自我可塑因子效果不显著,但在情绪管制和灵活应对方面显著,并能提高复原力的整体水平,良好的复原力也有利于青少年的学校适应[19];在对中专生的复原力进行干预的研究中,被试在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方面效果显著[20];在针对大学生的追踪研究中,3个月后复原力水平依然较高,团体治疗持续性效果佳[21]。在探索中学生家庭复原力结构的研究中, 发现困境解读、 正向前瞻、社会支持、情感分享、合作协调等方面对复原力有预测作用,说明积极合理的认知、 良好的社会支持和人际关系与复原力存在正相关。在生活事件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家庭复原力起着调节的作用[22]。因此提高复原力能够使个体更好地适应环境、应对变化,调控认知、情绪和行为,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本研究也证实团体辅导在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青少年子女复原力的同时,对其心理健康各因子也有显著的改善作用,但在精神病性和其他项目上效果不显著,推测其原因是精神病性和其他项目是精神分裂症患者青少年子女比较稳定的部分,这一现象与黄雪梅等[23]的研究结果较一致。

表1 干预组、对照组治疗前后复原力结果比较 (分,

对照组:进行12次不含治疗性质的、非结构化的普通座谈会;干预组:接受12次结构化团体心理辅导

表2 干预组、对照组治疗前后心理健康结果比较 (分,

对照组:进行12次不含治疗性质的、非结构化的普通座谈会;干预组:接受12次结构化团体心理辅导

在本研究中,被试为精神分裂症患者青少年子女这一特殊群体,团体心理辅导对其同样具有可行性高、效果良好的特点。如在自我效能的主题中,一方面参与性和互助性强并且要求成员间互动频繁的团体治疗使成员既能接受帮助也为他人提供帮助,这种助人的能力在治疗以外的场合较少能体会到;另一方面通过行为训练和积极的自我暗示等也能提高被试的自我效能感,被试反馈会更多地去尝试、把握生活中的机会。在自我接纳的主题中,通过与自己情况相似的成员建立较紧密的联系,被试更容易接纳现状和现实自我,如果被试还承担一定的照料责任,其付出被同伴和治疗师认可,被试更易体验到价值感。在情绪稳定性方面,被试在学以致用了减压训练和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后,能更好地监控、管理情绪以及合理地表达、发泄情绪,情绪稳定性得到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成员之间通常有缺乏亲情、情感表达低、矛盾较多等特点[24],被试在团体心理辅导中获得的一些认知改变和技能提升有利于改善维系情感、缓解矛盾,增强家庭成员间的相互支持,这些具有治疗意义的要素是普通座谈会不具备的。

在以往提高复原力的研究中,干预措施都比较单一,且容易造成对复原力内涵做过多延伸的失误,如将治疗方案做成“大杂烩”[25],标准化和针对性都不足。本研究基于心理治疗理论、被试特点及复原力各因子设计了标准化程度和针对性都较高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在进行复原力干预之前对被试进行了深入访谈,了解到精神疾病患者子女是较特殊的青少年群体,除一些青少年发展阶段的共性问题,也有其特性,如其更易出现认知、情绪、行为方面的障碍,性格普遍内向孤僻,社交方面存在缺陷,亲子关系受父母病情影响,同样有作为家属的病耻感,以及对父母患病的害怕和对未来承担照料责任的压力、担忧等,明确其具体问题和需求。下一步研究应增加团体心理辅导结束后的访谈,对过程进行探索,如变化和效果是何时发生、如何发生的。访谈法可以弥补单一使用调查法测量效果的不足,获得的信息可进一步为改进团体心理辅导方案提供依据,访谈也可以对家长或老师进行,获取更丰富多角度的信息。在团体心理辅导结束后,未能进行追踪调查,团体心理辅导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子女复原力和心理健康的持续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复原团体精神分裂症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温陈华:唐宋甲胄复原第一人
食品防腐剂治疗精神分裂症,靠谱吗
浅谈曜变建盏的复原工艺
阿立哌唑与利培酮在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应用
毓庆宫惇本殿明间原状陈列的复原
五行音乐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作用的对照研究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团体无偿献血难成主流
美团体打广告抗议“中国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