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春滟
(山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 太原 041000)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我国实力的大幅增强以及走出去战略,特别是“一带一路”雄伟计划的实施,我国急需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大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将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英语又是国际通用语。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语言,而且可以加强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传播,二者相互促进。这既符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培养目标又符合时代要求。
当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由于四六级考试的压力和教学进度的要求,师生往往只注重语言知识的教与学,英美文化知识的输入也只流于简单的介绍,更不必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输入及两种文化的比较;加之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基本上是大班授课,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存在一定的难度。结果导致学生的词汇量不少、语法熟练、阅读速度快、做题准确率高,而在实际的跨文化交流中却张不开嘴。现实情况表明,大学英语课堂中极度缺少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输入,忽视了母语文化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各种语言之间有共性,各种文化特征也有覆盖的部分,存在文化共核。(鲍志坤,1997)”所以,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渗透中国文化,不仅加深学生对母语文化的认识,而且可以使学生在对比中充分理解外国文化,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在跨文化交流中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失语”这一概念在外语教学中最早是由南京大学的从丛教授(2000)在《“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中提出来的。他发现许多有相当英文程度的中国青年学者,在与西人交往过程中,始终显示不出来自古文化大国的学者所应具有的深厚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人格。文章还提到在其从事博士生英语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如下绝非个别的现象:有些博士生有较高的基础英语水平,也有较高的中国文化修养,但是一旦进入英语交流语境,立即呈现出“中国文化失语症”。从丛教授的这篇文章引起了人们对外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教育的关注,随即引发了学术界对中国文化失语的广泛讨论。许多研究者采用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对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进行了调查。例如,清华大学的张为民、朱红梅对126 名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进行了使用英语转述中国特色文化话题的能力测试,内容包含中国事物、民俗以及历史名胜古迹;并且对受测者所使用的英语教材及教学大纲进行了检看,研究结果证实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受到了明显的忽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确存在。而之后的刘世文(2003)、邓文英、敖凡(2005)以及李春晓(2008)、韩翠萍(2008)等人均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中国大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十分欠缺,所写的介绍中国文化的文章也空洞无物。这和笔者于2015 年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访学时所发现的现象如出一辙,绝大多数访问学者都是博士、博士后、科研领域成绩出色的教授或带头人,他们都通过了托福,GRE等语言考试,但在向国外人士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时,却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水平;同时笔者在给学生讲述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课后翻译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极度欠缺。
十八大以来,习主席在多种场合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饱含对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无比热爱。例如:2014 年2 月24 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主席强调:“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2014 年5 月4 日,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习主席讲:“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的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2014 年9 月24 日,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 周年国际学术会议开幕式讲话时,习主席说:“中华文明,不仅对中国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2016 年5 月17 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主席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017 年10 月18 日,习主席在19 大报告中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且每次出访演讲时习主席都博古通今,用传统文化讲述中国故事,为中华优秀文化“代言”。
由此可以看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国人、民族及中国的大崛起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不言而喻。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共同发展。语言是特殊的文化现象,它不仅是文化的一部分,更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当它作用于文化的时候,它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和容器(许国章1991/1)”;文化的传播依赖于语言,语言在文化传播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类思维方式和文化交流仰仗语言。众所周知,语言的共通性可以激发学习的正迁移,因此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不仅让学生通过传统文化学习语言,也可以通过学习语言进一步了解、学习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性质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大学英语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外,还要使学生了解国外的社会和文化,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意识,培养其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由此可见,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输入英语文化,更要输入中国传统文化,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做到不同文化间的比较,并在实际的跨文化交流中输出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论语》中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便是这个道理。
在提高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的过程中,文化自信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人才,在跨文化交流中担负着向世界弘扬中华文化的责任。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大学英语教学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输入的极度缺失以及母语文化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这一问题,努力探讨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堂的途径,改变现状,以适应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以及新时代的需要,促进我国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让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做到真正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