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锦贤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进入21 世纪以来,在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浪潮中,学习创新和教育改革在不断地把传统学校变为数字化“学习中心”—智慧校园,目标是通过智慧设备来培养高效的学习能力,进而锻炼学习者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当前智慧校园的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无论是在模式还是功能特点上都已形成一个范式。但目前,智慧校园的构建主要从技术层面上进行完善,极少从人的层面进行设计和规划,使得智慧校园的理念总体偏“技术”,而“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不明显。
人本主义起源于古罗马和古希腊的理性人本主义,从“唯神论”转向为强调人的存在和人的价值。20 世纪后期,马斯洛把人本主义引向心理学,创立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观点,而罗杰斯则进一步完善和丰富该理论。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中,其教育观强调尊重学习者的本性,注重课程的人本化、强调教学中人际关系的发展以及人的自我实现,旨在培养学生成为独立的、身心和谐统一发展的人。
(1)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人本主义教育观最为核心的内容,其主张教育要坚持以人为出发点、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要按照人的本性展开。学校教育不应该只关注知识的传播,还应该关注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关于兴趣、动机、潜能、创造、思维等内在能力的培养,从而培养学习者成为一个身心和谐发展的人。
(2)人本主义教育目的观
人本主义理论中,教育的宗旨是关照人的终极成长,促进人的“自我实现”,从而培养“完整人格”。因此,人本主义教学思想关注的不仅是认知的发展,更关注的是人的整体发展,注重对学生内在心理世界的了解,以顺应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以及个性差异,进而达到情感、精神和价值观念的和谐统一。
(3)人本主义教学过程观
人本主义教育者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成长的过程,教师应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而自己应是协助者和学习伙伴。人本主义教育理论重视对学生学习的解放,反对压抑学生的好奇心和潜能,认为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创设一种适宜的学习环境,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由此可见,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育观有助于了解人的学习主要特点,有助于把握智慧校园构建的走向。
在理论研究方面,不同学者从多个角度对智慧校园的内涵进行不同解读。有学者从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来看,如祝智庭认为智慧校园是以适当的信息技术和学习的工具、资源、活动为支撑,科学分析和挖掘全面感知的学习情境信息或者学习数据,以识别学习者特性和学习情境,灵活生成最佳适配的学习任务和活动,引导和帮助学习者进行正确决策,有效促进学习者学习能力发展。还有学者强调物联网的技术作用,陈平认为,智慧校园是通过智慧化的信息手段实现具有智慧、人文、安全、稳定、环保、节能等特点的智慧化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
从当前智慧校园的研究情况来分析,众多学者认为智慧校园的应具备以下五个功能:1 环境全面感知;2 网络无缝互通;3 海量数据支撑;4 开发学习环境;5 师生个性服务。
结合人本主义的思想和理念,本文认为智慧校园是运用信息技术架构一个智能化的学习环境,以尊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为前提,充分利用各种学习工具、资源等学习辅助材料,帮助学习者掌握知识和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
如今,计算机、互联网和各种软硬件设施已经大举进入学校,但这些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与金融、工业等领域相比较显得稍逊一筹。原因有很多,但是实质原因是传统的学习方式并没有改变。数字化上设备利用率低是智慧校园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智慧校园中有着各种智能化的教学设备,当设备使用的复杂度越高,则教师的使用率就降低,因而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
由于智能化程度没有达到理想状态,终端设备学习辅助性软件和材料的教学模式采用的是“小步骤”的程序教学模式。程序教学把学习内容分成若干小的问题,系统排列起来,通过编好程序的教材或特制的教学机器,逐步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当回答完问题立即反馈学习结果。如果回答正确,得到强化进入下一问题,回答错误,再补充程序,直到掌握为止。
该教学模式的弊端就是限制了学习者的思维发展,把学习者限定在某一个知识点中,无法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除此以外,每一个学习者的个性差异不同,若都接受同一个程序,无法体现出“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等教学要求。
在人本主义的教学观中,学习者自主学习是教学过程的重点,教师起到的是协助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以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为依据,结合自身发展需要,选择学习内容、策略与方法。因此,掌握并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创设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开展高效的学习活动是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的一个新的要求。然而无论是智慧校园还是数字校园,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学习情境创设和教学流程设计的能力还在不断地提升中,所以当前以学为主教学模式的应用程度还不够广泛和深刻。
智慧校园是以技术为载体,通过变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引领个性化教育的新方向。在智慧校园中,应该融入有助于促进教学效果的技术,为教学过程提供个性化服务功能,如对学习者能力进行评估、记录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推送学习方式等个性化服务。目前,大数据技术突破了传统的对教育信息收集的局限性,实现了对海量数据的全方位记录和掌握,包括学生的家庭背景、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的素质等,有助于教育决策者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针对学生进行精准化评判并做出科学化的决策。由此可知,实现教育的个性化需要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度计算等技术的支撑,才可以构建一个理想化程度较高的智慧校园。
智慧校园的目的是实现个性化教育,遵照人本主义理论中“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应是其核心思想,而以人为本的重点内容则是尊重学习者个性差异。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习者,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符合学习者个性的学习才是最高效的学习。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目标并未真正实现从知识性教育向人的全面发展的转变,在这种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学习进度,往往很难注意到学习者的个性差异,也就未能做到因材施教,这种做法可能扼杀了学习者潜在的创造力,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研究学习者的个性差异,帮助其了解自己的学习个性,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个性化学习方式,从而实现自我超越。
马斯洛认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在行为科学中,以“需求层次论”为理论基石,人的学习动力也可以划分为求知欲望、兴趣爱好、价值期望、价值实现、自我超越五个层次。最底层的学习动力是人的求知欲望,这是当今学校教育的各个层次都在不断提出新的教学模式,开始对情境式教学、项目式教学、合作式教学等模式进行探索和应用,其实根本上都是为了调动学习者的求知欲望。
第二层次的学习动力为兴趣爱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上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其眼界开阔,对于培养学习兴趣有着极大的帮助。第三个层次的学习动力来自于价值期望,所学知识对于人生的价值、对于社会的价值是指引人类学习的一个重要动力。第四层次是价值实现,学习者在学习后获得知识、技能以及收获的满足感、成就感是促使其进一步深入学习的一动力。第五层次是自我超越,这是更高层次的成就感,通过学习认识了一个新的自我,寻找到了人身的方向、意义、价值,从而获得超越自我的成就。
理想的智慧校园不仅应该具备各种先进的教学、学习、管理等硬件设施,还应该具备一个有利于发挥智慧校园功能的软性环境,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