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蕾
(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
跨文化交际研究主要集中在外语教学领域,其中英语教学是主要研究阵地,而对于日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研究却略显滞后。随着中日两国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不断深化,越来越需要培养出高素质的日语人才,这就必然要把相关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的日语教学中,要求学生在掌握日语语言的同时,深刻理解日本文化,从而更加全面掌握日语的学习与应用,适应高速发展的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要求。
刘齐生(2004)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恰如其分地使用语言的能力,就是一个人在外语情景下的交际能力。由此可见,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人们在不同的文化和语言环境下,通过自身所具备的知识、意识,所掌握的策略技能,熟练并能够灵活地加以运用,来达到顺利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贾玉新(1997)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基本交际能力系统、情感和关系能力系统、情节能力系统和交际方略系统。文秋芳(1999)重视学生对文化差异意识程度的培养,使学生能理解和包容不同文化,进而训练学生实际交际的技能,她将这一模式分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灵活性三个层次。杨盈、庄恩平(2007)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最终还是要靠有效的交际来实现,此交际能力由全球意识系统、文化调适系统、知识能力系统和交际实践能力系统共同组成。高永晨(2014)在总结现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辩证法和认识论为理论基础,提出了新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知行统一模式。主要侧重于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测评。他认为知识系统和行为系统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两大组成部分,知识系统包含了知识、意识、思辩;行为系统包含态度、技能、策略三个元素。
胡文仲、高一虹(1997)指出,外语教学可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在微观领域,主要从教学目的、知识内容、语言技能三个方面阐述了外语教学实际上就是一种“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在宏观方面,认为外语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社会文化能力”,将跨文化交际能力与人的素质培养统一起来。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日语文化教学,而传统的日语教学通常注重的是学生能否达到考试水平,能否满足用人单位的语言能力要求,因而忽略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但随着中日交流的不断深入,对日语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连JTEST 和JLPT 的内容也增加了与跨文化相关的知识点,以期培养面向多文化社会的跨文化交际人才。因此,在日语教学中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根据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组成因素,在日语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为三大环节:知识结构形成环节、意识结构建构环节、技能结构训练环节。这三个环节之间紧密联系不可孤立,通过环节之间的相互促进,实现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知识结构的形成是日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基础环节。日语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都会根据不同的对象、功能、表达意图等选择不同的语体,语法形式和词汇,这是日语的表达特征。在日语跨文化教学中,首先要以听、说、读、写、译的“硬技能”为基础,再包括价值观、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所有与日本文化与语言相关的“软文化”知识点。一国文化价值观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若不理解价值观的差异便无法实现跨文化交际。因此,价值观文化的相关知识是知识结构的主要部分。教师在教授日本文化知识时,可以将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模块化和系统化,讲授语言知识的同时辅之以文化知识的讲解,便不会出现孤立、枯燥的现象。同时,知识结构的形成不仅需要课堂上的知识学习,更需要学生自觉地接触和自我内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日语角、日本文化展等具体实践形式,实现对日本文化的知识积累,为技能和态度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意识结构建构环节是整个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中心环节。日语跨文化学习的态度和意识养成,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主导。重点在于学习者对日本文化的包容和接纳,主要接纳日本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差异。现在许多学生存在一种学习现象,边学习日语边否定自己所接触的文化知识。造成抵触情绪的原因多种多样,首先是因为语言知识没学好,基础差,无法实现语言上的正常沟通。其次因为在信仰、信念、态度、权利和责任等价值观上中日之间存在差异性,导致无法接纳“各得其所、各安其分的社会文化”、“内敛型的社会文化”、“双重性格的社会文化”等。此外,还有历史和政治等因素,如日本“对历史的态度”、“对领土的态度”和“对死者和死亡的态度”等。因此教师应该侧重引导学生对日本文化的包容,客观看待历史,积极面对未来,培养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自信心。
技能结构训练环节是日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最终目标。技能训练目的是在于将文化知识和意识态度内化为一种交际技巧。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分为课堂内训练和课堂外训练。课堂内训练的课程设计主要突出内容的精细化和可操作化。例如,在日语文化教学中典型的“日语暧昧表达的使用”这一课程设计中,首先可以利用小组内分别加以训练,重视对对方的“体察”,语言和行动应体现“礼貌”等内容,避免满堂灌,教师最后的评价要有针对性和反馈,使学生清晰地掌握实现跨文化交际的手段。课堂外训练是将课堂知识内化为交际技能的主要方法。以华侨大学为例,外国语学院每周有一次的日语角;每学年举行一次大型外语系列活动“春之声”,其中包括日语演讲比赛、日语情景剧比赛、日语配音比赛、模拟应聘等活动,同时还有每年一次的日本文化展活动,利用这些第二课堂将书本知识应用于实际交际训练。同时,外语学院还成立了“外语桥”志愿服务队,日语专业的同学参与了“世界大学生三对三篮球联赛”、“首届中日应用翻译求索论坛”等国际型的志愿服务活动,在“实战”中锻炼了跨文化交际技能。因此,课堂外训练的环节应注重坚持和实效,有目的的与企业和院校的外事业务对接,与时俱进。这样才能让学生体验到真实的跨文化交际场合,有利于学生将课堂内和课堂外的知识内容合二为一,进一步夯实跨文化交际技能。
以上三个结构之间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知识结构是意识和技能的基础,意识结构是知识和技能结构的内在动力,技能结构则是知识和意识结构的最终目的。“独木不成林”,每一个结构每一个环节都是相互影响的,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意三个结构的融会贯通,达到培养日语跨文化交际人才的目的。
综上所述,日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模式多种多样,方法策略也千变文化,但唯一的本质是对于人才的培养需要经过知识、意识、技能的培训。因此,首先要求教师在日语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习者能够敏锐地发现、解读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不同点,并迅速能够与本民族文化进行关联与比较。学生只有具备这样的能力,才不会在文化价值观差异面前失去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要求日语学习者不仅要掌握日语语言知识、日本文化价值观以及交际礼仪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使用语言正确交际的能力,克服日本文化不适应的能力,自我调整融入日本社会的能力。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日语教师在跨文化教学中应结合用人单位的需求以及市场的变化,不仅要培养学生“硬技能”,更要教给学生“软文化”,使学生成为一个既有本领又有情怀的跨文化交际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