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斌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 650106)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结合起来,不断深识,不断总结经验,在不断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中,取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重大成果,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是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面对社会主义事业在国内外遭受挫折的挑战,用巨大的政治勇气和非凡的政治智慧,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理论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三界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空前巨大困难和压力的严峻考验面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正确应对危机,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么样建设党的重大理论课题,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回答了什么是科学发展,怎样科学发展的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成功地在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伟大实践中,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时代课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功谱写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四个理论一根之源,一脉相承,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整体,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
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一部分,与我国40年改革开放实践的进程密切相关,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成果主要以重大战略任务、重大工作部署中所涉及的政策呈现,改革开放40年以来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反映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内涵,对民办教育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是破解民办高等教育发展重大现实问题的实践举措;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民办教育政策的出台也伴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而逐步完善,进一步推动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呈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经历的探索、创建、发展阶段与民办高等教育从无到有的探索、从小到大的创建、从大到强的发展阶段丝丝紧扣、一一呼应的关系,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成果对民办教育发展的引领、指导、促进作用。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指导民办高等教育从无到有发展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国家推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社会急需科技人才,由国家财政投入的公办院校根本无法满足高等教育的资源总量,高考出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状况,利用民间资源办高等教育,是解决当前国内教育发展问题的最优选择。但是,“两个凡是”思想还约束者人们的思想,“民办教育是姓社还是姓资”等重大的理论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民办教育无法回归中国高等教育这个舞台。在党的十二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导下,1982年宪法第19条规定“国家允许并提倡,社会各界团体,在法律范围之内,踊跃地参与到教育事业的发展中”这是民办教育首次得到了法律形式的肯定。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1987年党的十三大发展出了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国情,走自己的路等观点,贯穿这个科学理论的《关于社会力量办学的若干暂行规定》在1987年7月8日出台,承认了民办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是作为公办高等教育的补充,社会各界才对民办教育有了正确的认识,民办高等教育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发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形成指引民办高等教育从小到大发展
1992年,改革开放14年的实践创新,“什么是社会主义”“搞市场经济就是搞资本主义”等一系列的问题困扰者人们的思想,严重地阻碍了民办高等教育的改革,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举步维艰、困难重重。
邓小平站在时代的高度,深刻总结改革开放十多年的实践经验,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如“社会主义本质论”,“三个有利于”标准,“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等重要论断,逐步形成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党的十四大上,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其他经济形式并存的多种所有制混合”的经济体制,保证了作为独立经济法人的个人或组织对高等教育投资的合法地位,无疑给学院创始人吃了定心丸,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建的。1992年,学院创办人白手起家,租房办学,从非学历教育的培训到正规学历教育的中专,筚路蓝缕,艰难竭蹶,但是仍然不能完全消除、学生家长的疑虑,那时学生、家长问的最多的是学校的文凭国家是不是承认,毕业能不能进事业单位...严重地影响了学校的招生规模。1997党的十五大年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地位,1998年国家随即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确立了民办教育的合法性地位,将“以政府公办教育为主体,协同民办高校共同发展”列为目标,为民办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学院创建者在这个政策的感召下,力排众议,于1998决定自建校园。当时民办教育不能与公办教育一样得到银行的支持,资金短缺,举步维艰,同时,在校学生也不能与公办院校的学生一样享有助学贷款、国家奖助学金的待遇,也阻碍了学学校的发展,但是学院的创立者坚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性,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迎难而上,自筹资金建校,“踏实创新,厚德尚行,用实践铸就成功的量(校歌歌词)”,于2004年升为高职高专院校。2009年,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民办高等教育开始获得政府教育部门的政策支持,云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民办教育的决定》,在政府扶持、同等待遇、优惠政策、等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省政府每年安排2000万元民办教育发展基金,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同我国的民办高等院校一样,迎来了民办高等教育与公办高等教育共同发展新局面;2011年,针对社会老年化加剧的趋势,学校适时向上级主管部门申报获准成立康复与护理学院、国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学院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经历了“扩大规模、规范管理”阶段的发展后,于2014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到2018年9月,成为拥有近3万名在校生、1千余人名专任教师、本科专业29个、专科专业63个,占地面积1305亩、固定资产总值为17.4亿元的云南最大规模的民办本科高校,实现了民办高等教育从小到大的发展。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首的党中央,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紧密结合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的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的理论创新成果,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行动指南。十九大报告指出:高等教育应“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2018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做出了“建立教育强国”的战略布局,提出“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加快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新时代本科教育工作要求,为民办高校在新时代从大变强提供了基本遵循。以此为指导,云南经济管理学院提出“立足云南,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建设;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应用人才,创建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目标,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线,以专业建设为重点,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了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建成205和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真学、真做、真体验;学校在全省高校中率先成立创新创业学院,搭建创新创业教学、实践、孵化三大平台,成立了大学生网商创业园、安宁宁市小微企业创业园等,搭建了大学生校园创业的平台,培养了学生创新创业意识,锻炼学生创新创业思维,提高创新创业能力,成功建成云南省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高校;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推进应用型高校课程建设,学院走内涵发展之路,以课程改革为抓手,积极构建应用型大学课程体系。经过几年的发展,学校课程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校已经立项校级课改项目177项,在教育部规建中心组织的五次说课大赛中,学校共获特等奖1人,一等奖14人,二等奖5人,课程改革思想已深入人心,教师教学热情和信心大大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办学影响不断扩大,在实现学校从大到强的征程中阔步向前。
综上所述,诞生于改革开放春天的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以它发展的辉煌成就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的科学性、对民办高校发展的引领、指导作用。作为学院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的教师,我亲眼见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给学院发展带来的蓬勃生机,深刻地感受到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丰功致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