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林
(华中师范大学 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 湖北 武汉 430079)
复句关联词语作为复句中联结分句、标明分句之间关系的词语,是反映分句之间内部关系的显性标志,在复句研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在汉语关联词语中,有一类比较特殊,如“是因为”“不但不”“总而言之”等。邢福义先生称之为“超词形式”(1)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9.,指出它们已不是一个词,既有跨语法单位的非完整形式,如“不但不”;也有跨语法单位的完整形式,如“正是由于”。以往学界对关联词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连词、关联副词等常规关联词语的逻辑语义关系描写、句法位置选择和搭配情况、功能及语法化等方面,对短语、跨层结构这类超越词、比词大的“超词形式”关注较少,相关研究成果以个案描写分析为主,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
“超词形式”蕴含着丰富的理论意义,涉及词汇、短语、复句、篇章以及连词、虚词、话语标记、语体等多个语言层面的问题,是汉语研究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可以从一个特定角度反映汉语特点和语言共性。“超词形式”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利于汉语本体研究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在对外汉语语段、篇章教学的重难点问题上实现有效突破。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在对外汉语语法项目选择、各教学阶段分布中进行合理安排,以及解决留学生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建议,都是今后研究的主要内容。因此,“超词形式”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文拟对“超词形式”关联词语的研究概况进行述评,从“超词形式”的概念、逻辑语义关系与搭配、功能、相近形式比较四个方面,以及普通话、方言和古代汉语三个角度进行归纳和分析,以期引起更多学者对“超词形式”的关注。
到目前为止,国内很少有人对“超词形式”做过专题性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大多隐含在关联词语或者汉语复句研究的论文或著作之中,对“超词形式”的概念、范围界定、分类标准等基础性问题讨论较少,这一领域仍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多集中于连词,基本上没有直接研究“超词形式”这一现象的论著,因此,本文对国外相关研究从略。
很多学者已经注意到关联词语中有一类超越词、比词大的单位,但对其性质的认识并不一致。王维贤等《现代汉语复句新解》(2)王维贤,张学成,卢曼云,等.现代汉语复句新解[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63~64.把分句间起关联作用的单位,区分为词汇手段和非词汇手段,指出“它们是短语”,并认为“已经成语化,成为一种固定短语了”。张斌主编的《新编现代汉语》(3)张斌主编.新编现代汉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474.用“大于词的单位”来概括,认为“如果说、之所以、若不是、不但不、正因为、是因为”等属于“大于词的习惯搭配”。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4)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22.认为“还是、不是、一方面”等属于关联短语。齐沪扬主编的《现代汉语》(5)齐沪扬主编.现代汉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440.认为一部分“习惯用语”在句中充当独立成分的同时兼具关联作用,如“一方面、另一方面、总而言之、反之”等。赵恩芳、唐雪凝《现代汉语复句研究》(6)赵恩芳,唐雪凝.现代汉语复句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312.指出在复句关联词语中,有一部分能起关联作用的短语。莫超、雷成全《关联词语通论》(7)莫超,雷成全.关联词语通论[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17.把关联词语分为关联词和关联短语两大类,其中“与其说、总而言之、要不是、要不然、若不是、不然的话”等属于关联短语。邵敬敏主编的《现代汉语通论(第三版)》(8)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第三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69.认为它们是“由固定短语充当的独立成分”。
邢福义先生在《复句与关系词语》(9)邢福义.复句与关系词语[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9~10.一书中指出关系词语的“单位可大可小,既包括词,也包括‘语’”,把“如果说、否则的话”归入“语”,或者是短语词,敏锐地观察到关联词语中存在着比词大的单位。邢福义主编的《现代汉语》(10)邢福义主编.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386.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超词形式”的概念,并把其分为四类:一是带“说”或“的话”的超词形式,如“如果说、与其说、否则的话、不然的话”;二是以“是”为基础构成的超词形式,如“不是、就是、而是、要不是、若不是”等;三是在反转性递进句中跟“反而”呼应使用的超词形式,如“不但不、不但没有”等;四是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联性插说语,如“这就是说、换句话说”。此外,邢福义、汪国胜主编的《现代汉语》(11)邢福义.汪国胜主编.现代汉语[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82.对“超词形式”的概念进行了明确地界定,认为“超词形式是比词大的单位”。之后,在《汉语复句研究》(12)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9.一书中再次确立了“超词形式”作为关联词语的一个次类的地位,把关联词语划分为句间连词、关联副词、助词“的话”和“超词形式”四类,并指出“如果说、若不是、不但不、总而言之”等都属于“超词形式”。
目前通行的现代汉语教材和相关著作中,对这类特殊关联词语的认识基本可以归为三类:第一类认为是短语、词组或固定短语,如王维贤、黄伯荣、廖序东、邵敬敏、赵恩芳、莫超等;第二类认为是习惯搭配或习惯用语,如张斌、齐沪扬等;第三类认为是“超词形式”,如邢福义、汪国胜等。我们认为,这类成分中很多并不凝固定型,如既有“就因为”,也有“就是因为”,它们不宜看作固定短语;其中的非完整形式如“不但不”,明显连短语都不是;还有一些四字格准固定短语,如“总而言之”,又不适合定性为“习惯搭配”。相对而言,“超词形式”这一术语及其界定,较好地概括了这类关联词语的共同特点。“超词形式”是关联词语中一个相对封闭的类别,成员数量有限,在形式上是超越词、比词大的单位,在功能上具有联结分句、标明分句之间关系的作用。因此,本文采用邢福义先生的划分,使用“超词形式”这一概念来界定这类特殊的关联词语。
根据关联词语这一显性的形式标志来分析分句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一直是复句研究的主要方向,因此,“超词形式”的相关研究也较为丰富。邢福义(13)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413.指出以“不但不p,反而q”为代表的“反递句式”内部混合有“递进关系”和“反转关系”,分别套合了连词框架“不但……(而且)”和副词框架“不……反而”。王维贤等(14)王维贤,张学成,卢曼云,程怀友著.现代汉语复句新解[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249.认为“不但A,反而B”所表示的意义相当于“不但不是A,而且(而)是B”,即“不但不是A,反而B”,逻辑语义关系是“不但……而且”和“不是……而是”的结合。张健军、吴长安(15)张健军,吴长安.“但是”与“却”的转折强度[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3).讨论了“但是”与“却”可能存在隐现关系的五个句式,并从转折属性和转折强度两个角度进行对比,得到了“但是”和“却”最终的转折强度等级序列式,即:“但是1+却>但是1(却)>却/(但是1)却>但是2”。尹蔚(16)尹蔚.“或者说”类有标选择复句的语义类型及语用机制考察[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把“或者说”类有标选择复句划分为“等义近义”型、“概括→具体”型、“绝对→相对”型、程度上的“轻→重”型、“包含与被包含”型、“迂回曲折”型六种语义类型。匡鹏飞(17)匡鹏飞.现代汉语时间复句研究述评[J].长江学术,2012,(3).把“当……的时候”归入时间复句的形式标记,这与常规关联词语不同,形式上更符合“超词形式”的范畴。
这些研究成果深化了对“超词形式”的句法语义、搭配规律和内部构成等方面的认识,一些解释性研究富有启发性,为开展其他方向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超词形式”功能角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篇章连接、话题标记和构式功能三方面:
第一,连接功能及连贯方式。廖秋忠(18)廖秋忠.现代汉语篇章中的连接成分[J].中国语文,1986,(6).是国内较早对复句关联词语进行篇章研究的,归纳对比了一些连接成分,将“或者说”“换句话说”等归为连接成分里的换言连接成分。陆俭明(19)陆俭明.汉语中表示主从关系的连词[J].北京大学学报,1983,(3).认为“要不是、若不是”是由条件连词加“不是”构成的短语。王春辉(20)王春辉.“假设性等级”与汉语条件句[J].汉语学报,2010,(4).也指出“要不是、若不是”作为汉语条件句表达违实条件的语法形式,不是独立连词,而是短语。陈若君(21)陈若君.“要不(要不然)的篇章连接功能”[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3).把“要不(要不然)”的篇章连接功能分为“逆因性结果、非此即彼性选择、理解性推论和建议性转题”四类。张谊生(22)张谊生.“就是”的篇章衔接功能及其语法化历程[J].世界汉语教学,2002,(3).认为“就是”在近、现代汉语中既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单词,具有“让步和解说、递进和条件、选择和转折”6种不同的连贯方式,并讨论了与“就是”相关的各种关联格式。
第二,话题标记功能及演变。如李晋霞(23)李晋霞.论话题标记“如果说”[J].汉语学习,2005,(1).指出话题标记“如果说”是由假设标记“如果说”演变而成的,演变的形式途径是“‘有+ Np’充当谓词性小句的假设句”。再如张惟、高华(24)张惟,高华.自然会话中“就是”的话语功能与语法化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2,(1).研究自然会话中出现的“就是”(包括“就是说”)的话语标记功能分为“作为进一步说明解释的标记、作为修补标记、作为停顿填充词”三类。李宗江、王慧兰(25)李宗江,王慧兰.汉语新虚词[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收入的很多语篇关联词语,如“别说、不过、不要说、反过来、换句话说、紧接着”等,也可以归为“超词形式”。
第三,构式功能和构式化过程。主要是基于现代汉语的句法—语义研究,如张滟(26)张滟.“X(连)A都/也Y,更不用说/别说B”框架下的“连”字结构语义—句法界面研究——反观汉语句法类型与语义类型的联系[J].外语教学,2010,(2).认为“更不用说/别说”是交互主观性“梯级项”;周莉(27)周莉.“T 就(更)别说了”及其相关构式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18,(1).研究了构式“T就(更)别说了”中“别说”对整个构式形义的决定作用,通过考察特定词语“别说”来解释相关构式之间的关系。也有历时构式研究,如席嘉(28)席嘉.选择关联“不是X就是Y”的语法化研究[J].古汉语研究,2006,(2).考察了超词形式“不是”和“就是”组成的“不是X就是Y”的语法化来源和形成演变机制,指出“不是X就是Y”表示选择来源于假设句式中的“非X则Y”。
主要是对相近关联词语进行比较,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超词形式”与“超词形式”的比较,这方面的对比研究较少。如曹秀玲(29)曹秀玲.“说”和“是”与关联词语组合浅谈[J].中国语文,2012,(5).对“X+说”和“X+是”这两组“超词形式”之间异同和联系进行研究,认为“说”和“是”与关联词语组合时可以保持“中和”与“有限对立”的关系,同时指出“说”“是”与关联词语组合的可接受度与复句关系类型有关,分别是:“转折关系>因果关系>并列关系”。第二类是“超词形式”与“非超词形式”的比较,主要集中在“如果说、或者说、与其说、不如说”等“X+说”类“超词形式”。李晋霞、刘云(30)李晋霞,刘云.“如果”与“如果说”[J].汉语学报,2009,(4).对“如果”和“如果说”用法的异同进行了多角度比较,认为在非纯粹的假设关系中,“如果”用于条件、“如果说”用于转折更具优势。周有斌(31)周有斌. 现代汉语选择范畴研究[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31.将“或者说”与“或者”进行了比较,指出两者在语义、数量上对于连接项的要求不同。沈威(32)沈威.“与其说p,不如说q”句式辨察[J].汉语学报,2017,(1).对“与其p,不如q”与“与其说p,不如说q”从“语表一语里一语值”角度进行比较,认为“与其说p,不如说q”中p和q是“亦此亦彼的关系”。整体来看,第一类“超词形式”之间对比分析的研究成果较少,这也造成了学界对“超词形式”的内部特征、外部功能及其形成机制等方面的认知模糊;目前所见较多的研究是第二类比较分析,侧重从逻辑语义关系、句式差异和修辞语用效果等角度进行解释说明。
从上述研究成果来看,“超词形式”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现代汉语普通话角度,除此之外,汉语方言和古代汉语的相关研究中对“超词形式”也有所涉及,我们顺便也简要归纳如下,以使不同角度的研究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印证。
方言角度的研究为普通话中的“超词形式”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以方言验证普通话,二者互为补充。如彭小球(33)彭小球.益阳方言有标复句研究[ M].广州:世界图书广东出版公司,2013:226.指出益阳方言中的超词形式比较多,除了“怪不得、不是、就是说”等与普通话相同之外,还有表示因果的“因之的、咯还之、还不是”,表推断的“哦就”,表假设的“抑不是、抑不、的话唧”,表目的的“是为哒”等。
学者们开始关注一些“超词形式”关联词语从古代汉语发展至今的形成演变动因、机制和过程。莫超、雷成全(34)莫超,雷成全.关联词语通论[ 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提及部分“超词形式”的历时演变过程,如“甚至于、要不是、要不然”等。江蓝生(35)江蓝生.概念叠加与构式整合——肯定否定不对称的解释[J].中国语文,2008,(6).考察了“果不其然”的形成,指出“果不然”是由“果然”与“不出所料”两个表示同义概念叠加后整合而成的,四音节副词“果不其然”是中间插入了“其”。叶建军(36)叶建军.“果不(其)然”的形成及其演变[J].中国语文,2016,(2).认为把“肯定形式的确认事实义陈述句式或感叹句式‘果(其)然’”与“否定形式的确认事实义反诘句式‘不其然乎’”糅合,从而形成“果不(其)然”。张言军(37)张言军.“X 来”类关联词的形成理据分析[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对“X来”(如“一来”)的形成演变进行分析,认为“X来”是由数词和语气词“来”句法组合而成,形成动因是“高频使用和词汇双音化”。
总体来看,“超词形式”的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和成绩,部分研究成果还是非常深入、极富启示性的。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超词形式”研究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理论性的思考和探讨。“超词形式”作为一个研究对象,如何界定“超词形式”的内涵和外延、划分研究范围以及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汉语中到底有多少“超词形式”关联词语?它们之间形成一种什么样的相互联系?在内部构成、句法语义、连接功能、使用规律等方面都具有哪些特点?目前尚不清楚。此外,“超词形式”关联词语蕴含着丰富的理论意义,但过去对它们的关注和思考不够。比如,多数研究者对“超词形式”和其他类关联词语之间的差异缺少清晰地认识。又如,“超词形式”在整体上是一种连接性成分,但一般大于词,它与汉语的连词及虚词之间又有何关联?
第二,“超词形式”研究的广度不够。其一,研究重点在“超词形式”中的典型成员,对非典型成员较少涉及,如上述研究成果中多篇论文集中在对“X+说/是”类“超词形式”与常规关联词语的差异性对比上,而对在反转性递进句中跟“反而”呼应使用的“不但不、不仅不、不光没”、分句之间的关联性插说语“这就是说、换句话说”等类型的“超词形式”研究较少;其二,侧重于对某几个“超词形式”的个案描写分析,缺少对其中某一类别的系统研究,对大类及类别间整体规律的了解还不够深入,缺少宏观视角的体系建构。
第三,“超词形式”研究视角相对单一。首先,研究多集中在对语义特征、连接功能以及衔接方式等外部功能或形式意义的描写分析,忽视了“超词形式”内部构成与外部功能之间的关联以及“超词形式”的形成过程和产生机制等角度的考察,如周静(38)周静.现代汉语递进范畴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264.把“不但/不仅不(没有)A,反而/反倒/相反B”归为“否定+肯定”反正递进,但是对“不但不”的内部构成规律和产生机制缺少解释分析。其次,研究以现代汉语普通话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方言和其他语言中的这类现象关注较少。如“超词形式”这类超越词、大于词的单位在英语中是否存在,方言与普通话中的“超词形式”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联,这些都尚有大量空白;再次,只关注了书面语材料中的“超词形式”,对于口语的关注较少,忽视了对不同语体之间使用差异的比较分析。此外,研究对象多是复句,对句群中的“超词形式”现象较少涉及。
第四,“超词形式”应用领域的研究较为薄弱。“超词形式”的应用研究多隐含在关联词语应用研究中,一是计算机语言信息处理方向主要研究关联词语的自动标注、搭配模式和复句关联词语语料库的建设等,如沈威、姚双云(39)沈威,姚双云.基于规则的复句中的关系词标注探讨[J].福建电脑,2007,(4).、刘云(40)刘云,俞士汶、朱学峰、段慧明.现代汉语虚词知识库的建设[J].语言文字应用,2005,(1).,以及尹蔚、罗进军(41)尹蔚,罗进军.从“是 p,还是 q”有标选择复句看合用型关系词的自动识别[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等。二是对外汉语教学方向主要集中在关联词语在语段、篇章教学语法点的选取和编排,以及二语习得研究、语言偏误分析和中介语等角度的研究,如刘丽萍(42)刘丽萍.留学生对汉语复句中关联词语的习得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6).,万莹、黄理兵(43)万莹,黄理兵.越南留学生转折类复句习得研究[J].华中学术,2011,(2).等。多数研究成果是从关联词语角度切入,直接研究“超词形式”在应用领域的研究较少。
在借鉴前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今后“超词形式”关联词语的研究有以下四个发展方向:
第一,建构出“超词形式”关联词语的完整体系框架。要明确区分出“超词形式”与其他类别关联词语的不同,界定其内涵与外延,确定范围并划分类别,这一部分的理论构建是“超词形式”研究体系化的前提和保障。
第二,重点揭示“超词形式”内部构成与外部功能之间关联互动。探讨其结构、功能和使用规律,把个案研究、群案研究和对比研究相结合,考察不同类别之间的规律以及大类和小类之间共性和个性,这是“超词形式”事实发掘的重点和主体部分,前两部分的研究缺一不可,相互促进。
第三,发展跨语言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模式。“超词形式”关联词语研究应打破传统描写分析的单一模式,融入语篇功能研究、认知研究、生成语法、语言类型学研究等多种研究角度。在现代汉语共时平面的基础上,对某一个或某一组“超词形式”的形成演变进行历时追溯,探究其古今意义和用法之间的联系,以加深对其现状的认识,进而形成汉语“超词形式”关联词语研究的全新模式和研究体系。
第四,立足汉语本体,加强对外汉语教学等应用领域的研究。在对外汉语实际教学中,“超词形式”作为语段、篇章衔接连贯的重要手段,是教学的重难点之一,要加强对二语习得者学习影响因素的考察,结合教学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建议和教学策略。
本文主要从概念、逻辑语义关系与搭配、功能、相近形式比较4个方面,以及普通话、方言和古代汉语3个角度探讨了“超词形式”关联词语的研究概况,从宏观角度对当前“超词形式”研究中缺乏基础体系建构、研究广度和视角相对有限以及应用领域研究薄弱等问题进行总结,发现已有研究成果多集中在现代汉语普通话角度,方言和古代汉语研究相对薄弱。作为特殊的关联词语,“超词形式”不仅内部成员众多、形式特别、用法复杂,而且具有较强的辐射能力,与相关语言现象和范畴之间具有广泛的联系。因此,“超词形式”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值得研究者们进一步关注和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