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语言与发话主体内觉体验的关系

2019-03-03 03:16:01太琼娥
关键词:言语主体情感

太琼娥

(云南财经大学 国际汉语文化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2)

一、引 言

艺术语言是发话主体内觉体验的创造。[注]骆小所.论艺术语言的弹性美[J].语言文字应用,1995,(6).在艺术语言中,艺术语言的变异性超越了语法,创造了艺术语言的意象。艺术语言的意象不仅作为一种内视形象,更是一种富于主体色彩和意蕴的审美具象。在艺术语言的具象中,体现了发话主体审美风格和艺术审美取向。艺术语言的具象之中,发话主体所寄托之意与象浑然天成,艺术语言的象与意的关系是一种自然化的关系,无矫饰的痕迹。艺术语言的象与意组合的关系灵活多变,具有一种动感的体系,大大拓展了艺术语言意境空间,使艺术语言的意和象具有张力和弹性,体现了发话主体的别出心裁,达到了至臻至美的境界。同时,也展现了发话主体创造艺术语言时,发话主体运思的行云流水般自然流动。[注]骆小所.艺术语言:活法的创造[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例如:

1)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要把文化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中,在孩子的心里播撒传统文化的种子。

(朱云福《在孩子心里播撒传统文化的种子》,《中国教育报》,2017年10月31日)

2)衡量“学、教、传、言、实、干”的效果,一个重要标准是有没有在学习宣传贯彻的实践中真正读出十九大精神的味道。要学出信仰的味道。

(杨子强《读出十九大精神的味道》,《中国教育报》,2017年11月1日)

3)点燃希望的星火,把梦想照亮崭新中国闪耀东方,执着明天的追求。为祖国的富强,你带着我们迎来幸福小康的阳光。

(田地《向往》,《光明日报》,2017年11月10日)

读到以上的艺术语言,首先我们感到言语的变异性,给人以新颖、别致、“如入桃源”之感,体味艺术语言具有张力和弹性的至真至美艺术境界。

正是发话主体内觉体验,才创造了例1)的“在孩子心里播撒传统文化的种子”,例2)的“要学出信仰的味道”,例3)的“点燃希望的星火”“把梦想照亮”等超越寻常语言,即科学语言的艺术语言。艺术语言的言语特点是超越语法,而符合发话主体的心法,即内觉体验之法。艺术语言是发话主体心之活而创造的超越语法,即合心法的言语。

由于情感的原因,发话主体往往以内觉体验之象来力图表达自己所要表达之意,达到“立象以尽意”之目的。[注]骆小所.艺术语言:有意味的言语形式[J].修辞学习,2000,(4).

二、艺术语言的内在情感性

艺术语言是发话主体内觉体验的反映,反映了发话主体之创造艺术语言时心理的情感和目的。所谓艺术语言的内觉,是发话主体由于情感的原因,对事物所产生的经验、知觉、记忆和意象的一种原始的、不定型的认识。内觉体验是最原始的本真,也是发话主体最能反映情感的体验。内觉体验是艺术与审美体验的基础。内觉充分反映了发话主体的独特的情感,这就决定艺术语言反映了发话主体的情感反应的独创性。当然,仅仅是内觉体验,因其认识的不定型,还不能形成艺术语言。还需发话主体,将飘忽、朦胧的内觉体验定型,并用“象”把它联想化和创造性的想象化,并形诸语言之象,即艺术语言时才体现为艺术语言的创造时的内觉体验。艺术语言内觉体验表现为一种情感的思维过程。当然,艺术语言的创造过程并不排斥理性思维,在沉思的理性思维中,也存在着内觉活动。所以,艺术语言的内觉体验的过程正是源于内觉体验性,而又超越立觉体验的过程。发话主体在艺术语创造时,自然就使产生语言的变异,回复到内觉的感受,从自然化的体验中,寻找到独特的艺术语言的表述的言语。这种言语是对普通语言的变异和对语法的超越,成了梦幻般的缤纷的内觉体验。

从语言符号而言,艺术语言是一种具有强烈的反常规的言语符号,它打破了语言的组词规律,它以反常为妙,反常为利,使情与理、象与意融为一体,体现了艺术语言丰富的内涵,使艺术语言“象”与“意”,浑如天籁,体现了发话主体心灵情感上的真实,同时也体现了发话主体的语言风格,这种风格是发话主体个体的,所以,艺术语言总是寓有着发话主体“我”,正是艺术语言中寓有发话主体有个性的“我”,艺术语言才以新颖的言语打动受话人,显示艺术语言的生命。它新奇,独特,是发话主体心灵的创造。它华而实,奇而真,做到“奇”与“真”,“华”与“实”的融汇,避免了华而不实、奇而失真。它真是一语天然万古新,它天然自成,具有韵味。

艺术语言中的言与意的关系,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言语表达的直接关系,它的意是发话主体由于情感的强烈,一种内觉体验所创造的寓于发话主体所创造的“内象”之中的意,而并非是辞面之意。艺术语言使意和象语符化了。发话主体通过内体验,往往把内心所有传递之意,自觉不自觉地融入有意识的内觉体验的心象思维之中,在艺术语言所创造的象,表面上具有自然之象的形象性,但它由于被发话主体内觉化了,成了现实生活之不存之象,正是这种不存在之象,才具有艺术语言所固有的特质,即含蓄蕴藉,具有神韵之美和空灵之美,给受话人如“误入桃源”,或置身于“极乐世界”之感,使受话人对艺术语言奇思妙想、真知灼见所折服,被艺术语言和谐自然的天籁之美所陶醉。引起受话人去捕捉艺术语言辞外之意,即象外之意的兴趣,从审美中得到,引起受话人浮想联翩,情思激荡,不仅实现对艺术语言之意的体味和把握,同时,也实现了对艺术语言的欣赏。艺术语言之象,既顺应客观之象的必然,又适合于受话主体审美需要的审美意象,体味到发话主体内体验的审美过程,即发话主体心灵的自由活动中所反映出的情与意、象与意的必然性。例如:

1)当前,一些传统村落面临输血式帮助,正在按照城市生活的样态加以改造。这导致村子的名字虽然还在,但原有的历史环境以及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很可能在盲目开发中被置换掉了,村子在文化上可能正在发生着“基因”突变。

(王国平等《古村落保护须活态传承》,载《光明日报》,2017年4月10日)

2)郑国珍认为,古村落保护,在坚持对“物”的守望的同时,更要加强对“人”的关注,古建筑是传统村落的机体,文化传承是古村落的精神支柱,传统村落的人,也就是那里的生活形态,生产形态,是传统村落里的“心脏”,只有心脏跳动了,村落才有活力。

(王国平《古村落的保护须活态传承》,载《光明日报》,2017年4月10日)

3)烦恼就像一个不速之客,只会带来不好的信息,扰乱我们的心境。就像我们的心原本平静如水,只因为烦恼的石头突然袭来,顿时激起水花,那泛起的涟漪,便在水面上由内而外,层层振荡开去……

(林振宇《有烦恼才是人生》,《益寿文摘》,2016年21期)

这里例1)的“基因突变”,例2)的“生产形态是传统村落里的心脏,只有心脏跳动了,村落才有活力”,例3)的“烦恼的石头突然袭来,顿时激起水花”等是非实证的,但我们被这种和谐的自然天籁之美所陶醉,引起受话人去捕捉言外之意的兴趣。

三、艺术语言的合道创造性

艺术语言的创造过程,往往体现了发话主体对反映对象一种强烈的情感色彩,使发话主体进入心醉神迷的境界,这时,发话主体进入生命体验的再现和升华。所以,我们听到或阅读到艺术语言时,可以感受到发话主体生命体验的心迹,即心象,从而可以领悟到艺术语言所蕴含的生命体验。受话人便是发话主体原体验的阐释者,欣赏者。受话主体得到了对艺术语审美性的升华,这种审美性的升华便是受话人的审美体验达到情感的激活,感受到艺术语言一种审美力和生命力的跃动。这种跃动体现了受话主体审美活动和审美意识的统一,渗透着,表现着受话主体对艺术语言的体验。受话主体在听到或读到艺术语言时,在艺术感悟中同样得到无尽的认识。受话主体通过内部心理活动,得到对外部活动的内化,同样,受话主体通过外部活动,得到对内部活动的外化。

从艺术语言的创造来看,发话主体创造艺术时,发话主体的心理和意识是个人的,它具有个体性,同时,它又受社会生活所制约。[注]骆小所.艺术语言的自然性解读[J].贵州社会科学,2009,(9).艺术语言创造时,发话主体由于情感的强烈,或者说情感的冲动,往往在言行上出现了反常态,而出现了异常性,发话主体言语的异常性反映了发话主体反常的非自觉的精神现象,这是一时的如痴如狂,而不是真痴真狂,发话主体创造艺术语言时的痴狂具有理解的意向,这种意向往往由心理之相来实现,由意象来实现自己的审美和认识。所以,艺术语言是合道的,合自然天道。艺术语言是发话主体由于情感的原因,自然性的创造,发话主体的心理往往以联想和创造性的想象来实现创造艺术时一种神奇之功。

艺术语言虚拟之象,即心象来实现对发话主体感受客体的真实。在艺术语言中,言语符号只有当它转化为发话主体真实的心象时才有表达的意义,这种艺术语言才能给受话人新颖的审美体验。艺术语言作为一种言语符号,它往往没有指称,如我们没有见到过“人性之光”“道德之光”“警魂之光”等等,但它们却具有十分丰富的意义。

所以,我们认为,艺术语言中的“艺术”,它产生于现实的极限处,它是产生于自然之象极限处的非实证之象,它不具有认识性,但它具有内涵丰富、艺术之光内敛四射的审美性,它超越了现实的极限,超越了发话主体的自身。它长于直觉思维和内觉体验,淡化了自然之象,符合以情造句的自然性,它重视内觉体验的心理时空,超越了客观时空,往往体现为发话主体一种内觉体验的空灵体验之象。

四、艺术语言的言语符号性

艺术语言与科学语言不同,前者是审美的,后者是认识的。艺术语言和科学语言都属于人的自然语言,两者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言语形式组成了自然语言的整体。艺术语言具有精神品格,反映了发话人精神的丰富,科学语言具有认识性和理性。艺术语言作为发话主体创造的精神产品,蕴含着发话主体个人的独特的、主观的情感;同时,也蕴含着发话主体对社会,对反映对象的认识与理解,它具有独特的再现外部现实的形象,它以变异的言语形式,将内在现实,即情感对象化呈现出来,给人以具象化的可感性,在直观形式中受话人感受到艺术语言特有的表现力。但是,艺术语言是以变异的言语形式,通过审美来表达认识,从而显示了认识的形态。艺术语言所显示的认识和科学语言所表达的认识,有着本质的不同:艺术语言往往用具象化的形象来表述,科学语言用抽象的、概念的言语来表述,但是,两者从本质上来看,都是自然的、社会的。艺术语言是直观形式中的认识,认识是“理”的,是道理、学理、理论,而艺术语言对“理”的表述毕竟是形象的显示。

从语言表达的作用来看,科学语言是以概念、判断、推理、思辨的形式,揭示和描述事物的本质,追求概念判断、言语表达的严密性和确切性,力求最大限度地揭示事物的必然性,所以,科学语言必须遵循逻辑事理,必须遵循语法之法,否则就成为违背理性逻辑和语法,其实语法就是逻辑语法。

但艺术语言却不同,艺术语言追求的是遵循心理的心象反映,言语表达的空灵性和弹性,通过言语的审美性,形象可感地表达事物的必然性。

五、艺术语言的终极审美性

我们对艺术语言的理解和欣赏,如果只限于对艺术语言审美过程的追求,而忽视了对艺术语言意义的理解,那就不可能实现对艺术语言的审美。艺术语言体现了艺术的语言化,语言的艺术化,不管是怎样的,但其目的还是为了表达其意义。艺术语言不直接表达理,但它的目的是为表述理服务的,它不直接表现理,却为显示理服务,他是对理的直感表述,正因为如此,艺术语与其他艺术一样,它的内容是理念,它所描写的“象”以言语的形式诉诸感官形象,使艺术语言的内容和形式成为一个内容的统一体。

艺术语言是变异的言语,它超越了语法之“法”,遵循心理的活法;科学语言,即普通语言是符合语法规范言语,它遵循的是语法之法。艺术语言和科学语言表述不同:艺术语言往往用心象思维创造一个虚拟又真实的感性世界,表达发话人的精神情感、认识,以此来“显现”理;而科学语言则通过对事物的理性概念思维创造一个抽象的、严整的概念体系,即物理性的宇宙,来表达发话主体对事物的理性认识,揭示事物的物理之真,体现发话主体的理性、意识,以概念的形式表达发话主体对事物的认识,表现了发话主体对事物的理性认识。

艺术语言往往以“立象以尽意”来实现发话主体对事物的认识,但是,艺术语言的“象”,它的语意不是单一的,有的是立体的,它随着语境的不同而赋予象不同之“意”,如梅的意象就不同:在艰苦的环境下,它寄托着坚强的品格,在万物凋谢的季节开放,寄托着孤傲、清高之意;在与雪相伴,不染世间俗物,寄托着纯洁之意。进入艺术语言,自然界的梅花就因为其自然属性在某种意义上被发话主体人格化,使之形成不同的意象,被发话主体赋予了它独特的人格魅力。

艺术语言的意象,是发话主体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熔铸于审美对象,使其成为表达某种情感的相对稳定的言语符号。如梅花作为一项常常被历代作家所青睐,梅花意象被不同的作家赋予不同的内涵,从而渗入作家各自的人格和情绪,创造了表述发话主体特有的含义,这种含义与作家对梅花所赋予的意义的角度不同而形成。如梅在深冬开放,所以被作家赋予坚贞不屈、坚韧不拔等。寒冷构成了梅花开放的外部环境,在某种意义上讲,这与作家理想人格在艰苦条件下磨炼形成有相似之处。梅花在外物凋谢的季节开放,表述了发话主体孤傲清高的性格。所以,本来是一种自然之梅,就因其自然属性在某种意义上被发话主体审美而人格化,形成不同的意象。同样的梅,因为它有香味儿所以而产生不同的审美之意,同样的“梅”,而“意”不同,形成不同的意象。这说明艺术语言的象总是与客观事物之象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既不是纯物理之象,也不是纯虚拟之象,而是物理之象与情感虚拟之象的统一。

中国古代的庄子是语言功能有限论者,他主张言语道断。他认为,言辞的功能,仅仅是指出道的方向,而不是能变成道的本身,正象指头能指出目的方向,而不能变成目的实体。他认为,道没法用言辞来表达。言语所表达的只能是近“道”,而不能“是道”。在庄子看来,“对象化”只符合“人理”,并不符合“天理”,只有“物化”,即人与“实体”世界以纯粹体验的方式打破界限,人才能从现实种种矛盾中解脱出来,打通自身与世界的界限,进而实现人与无限、绝对、永恒,理想与彼岸的融通。实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实现人与世界共融、归一的化蝶境界。在艺术语言中人与物理世界,人与事实,人与价值不是“主客”关系,而是物化关系,“物化”是主体,即发话人和受话人,情感的自然显现,这一自在的显现是主体精神的自然性的表达。

在艺术语言中,“物化”不是人与“对象化”的关系的消除,而是人与“对象化”关系的重建,主体以生命的方式和自然化的方式融进艺术语言反映对象之中,进而实现“物化”的运思过程。这就是艺术语言形成之“道”,艺术语言由此成为主体的精神的慰藉,主体的精神和情感,虽然是抽象的,但在艺术语言中成为具象化的可感之物,可感之事,使艺术语言成为可体验的。

在艺术语言中,这种体验是“对象化”主客关系的超越,这一境界是“忘己忘物”“无己无物”的境界,体现了“物化”世界对“对象化”世界的超越,实现精神情感与万物的“融通”,这就是一个超越的过程。“物我合通”的自然的运思,就是艺术语对“对象化”世界的必然性的超越,同时,也是对发话主体自身的超越,实现艺术语言的“道体”对“实体”的超越,这样,实现了发话主体真正的解放。这个过程在本质上就是在无限中克除有限性,艺术语言的运思过程,将发话主体从理性和知性的有限性中解放出来,实现精神境界的自由和超越。

艺术语言审美符号的超越性,使艺术语言的言语表达具有开放性。艺术语言与一般语言表义不同,普通语言符合一般语法的组词规则,它具有语义的规定性,语义与辞面是相对固定的,因此,从表达语义来看,普通语言具有封闭性。普通语言表义的单一性,是由普通语言语法的严密性决定的。但是艺术语言不同,由于它具有艺术符号的超越性特点,所以,它首先就超越了语法的严密性,它具有创造新的语言的特点,创造了自己与特定语境对应一致的意义世界。艺术语言审美语义本身就是超越的,它对每个开放,允许每个人根据特定语境创造变异化的艺术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心境,它的表达是灵活的,是多变的,没有固定的形式化的语法规则和语义规定。艺术语言的言语符号超越了普通语言一般符号的表义特点,而转化为审美符号,它往往以“立象以尽意”的特有的意象揭示了自身独特的表义特质。艺术语言以心象的表现形式而具有感性形式,它不是自然之象的复制,也不是对一般情感的表达,它超越情感,也超越了一般的言语形式,而成为一种心理的真正的存在,给受话人一种审美的体验。受话人通过对艺术语言的审美体验,而获得艺术与审美符号的丰富的含义,受话人对艺术语言含义的把握,其实就是对艺术语言自由存在的一种体验,这是一种美的体验,这种体验,超越了现实世界的局限性,也超越了普通语言语义的固定性,获得了艺术语言语义的无限底蕴;这样,也使艺术语言有限的符号实现了无限的增值,使艺术语言的能指拉大了与所指的空间距离,使艺术语言的审美功能得以实现。所以,有的文章的标题往往用艺术语言,使文章起笔就能给人以审美,受话人透过艺术语言,使审美功能得以实现。

艺术语言正是超越了普通语言符号语义的稳定性和固定性,从而摆脱了普通语言符号的限制,进入了无限自由的“师心法”的境地。从本质上讲,艺术语言是超符号的,但它又使用符号。艺术语言超符号性不再是表达现实世界的工具,而是心理情感表达的自由的手段。在情感强烈时,发话人只有通过审美的艺术语言符号,才能将心理丰富的情感表达出来。

艺术语言之美,具有精神效用,愉悦人的身心。它是那样的迷人,具有无比强烈的感人力量,它可以丰富人的感觉,愉悦人的身心,给人的情精神带来欢乐与满足;同时,它还具有陶冶人的情操,完善人的性格,优化人的心灵,实现返璞归真的自然化,激起受话人心灵的情感浪花。艺术语言以变异的言语形式给变异言语以艺术的生命,使艺术语言的形与神、情与理都融化在变异言语的艺术之中。

六、结 语

艺术语言往往创造一种物化形态,以一种感性的形象呈现给受话人。它总是通过自己的物化形态,给受话人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渗透着浓厚的艺术语言的创造过程,往往反映了发话主体从审美的角度感受审美客体,敏感地发现和捕捉具有深刻审美意义的“质”,使受话人去探究发话主体创造艺术语言时情感的活跃性,以及发话主体心灵的真实性。发话主体在创造艺术语言时也自觉不自觉地把鲜活之美注入受话人的感觉,让受话人在新颖别致的变异的艺术语言中得到无尽的享受,捕捉对艺术语言之质的理解和对其艺术性的欣赏。感受到艺术语言的美显示了自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那个不可捉摸的艺术语言的艺术的理念的心理的情感的意象。艺术语言的美感,是一种情感活动,它通过变异的言语形式,通过艺术语言所创造的拟态化之象,打动受话人的心,在心灵里,引起火一般的燃烧,风一般的拂面,波浪一般的激荡。所以,艺术语言是一种心理反应、情感反应。通过艺术语言,让受话人感受到艺术语言之美。所以,现在一些文章的标题往往用艺术语言,使人看来产生及时读完的兴趣,从审美中得到对“意”的把握,例如:

1)种下和谐,收获共赢

(《人民日报》2014年7月22日)

2)供销社大刀阔斧深化改革不是伤筋动骨,而是脱胎换骨

(《人民日报》2014年7月23日)

3)挂帅出征,甘肃让党风廉政建设真正硬起来,不是“一阵风”,要刮“四季风”

(《人民日报》,2014年7月22日)

受话人看到这种艺术语言的标题的“种下和谐”“收获共赢”“不是伤筋动骨,而是脱胎换骨”“不是‘一阵风’,而是刮‘四季风’”等,感动这些艺术语言标题超越了普通语言的限制,使有限的言语符号,实现了无限的增值,使文章具有表意功能的同时,也具有审美的功能。

猜你喜欢
言语主体情感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吕魁: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特定感受
都市(2022年12期)2022-03-04 09:11:46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南大法学(2021年3期)2021-08-13 09:22:32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北极光(2019年12期)2020-01-18 06:22:10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关于冬天
中国诗歌(2013年3期)2013-08-15 00:5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