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健
[作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民以食为天”,看似寻常的一日三餐,蕴含人世间种种滋味。烟火氤氲间,总能让人咂摸出生活的喜怒哀乐,感受到追求的酸甜苦辣,咀嚼着人世的悲欢离合……
[审题指导]
这一道非常典型的江苏高考“关键词型新材料作文”题,材料可以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语“‘民以食为天,看似寻常的一日三餐,蕴含人世间种种滋味。”这部分就是引出关键词——“食”“餐”。类似2017年高考江苏卷的“生活中离不开车。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2018年的“花自语,鸟有语,生活处处有语言。”这个“食”“餐”也就是整篇作文的写作起点与中心,如果偏离这两个字,那么这篇作文就是不合题意的。第二部分,写作提示“烟火氤氲间,总能让人咂摸出生活的喜怒哀乐,感受到追求的酸甜苦辣,咀嚼着人世的悲欢离合”,这部分揭示写作方向,提供写作立意角度,即考生可以从吃饭(食物)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悲欢离合”中选择任何一个角度写。第三部分,拓展立意即材料中的省略部分。如果第二部分写作提示是给审题立意水平不高的同学提供写作方向和立意角度,那这个省略号就是给思维水平比较高的同学留下写作空间,让他们发挥自己的独特思考,写出自己的真知灼见。
再看这则材料的核心关键词“食”“餐”,既可以理解为名词“食物”:饺子、面条、清粥等具体的食物或早餐、午餐、晚餐、家宴这样的吃饭活动;也可以理解为动词“吃饭”“聚餐”。审题清楚了,就要选择写作文体,如果写议论文,就要发表自己对“吃饭”这个问题的看法,可以从几十年来人们对吃饭要求的变化来看人们生活观念水平的变化,也可以从人们对食物的要求变化来谈饮食文化与生活的变化等;而如果写记叙文,就要叙述一个与“吃饭”或“食物”的故事,来表达自己与“吃饭”或“食物”相关的某种情感或哲思。在评改作文过程中,我们发现与以往模拟考试不一样,这次考试中较多同学选择了记叙文的方式来写作,这里就重点说一说,这道作文题在记叙文写作上的问题及写作注意点。
一、存在问题
在关键词十分明确的情况下,还是有一些同学偏题:如写“筷子”,虽然与饮食有关,但它不是饮食;还有同学表面上写饮食如“面条”,但重点不在面条上,而是在面馆老板身上,写面馆老板手艺精湛、待人和善、慷慨大方;还有同学虽然也写“食物”,比如写饺子,但是介绍饺子如何制作、饺子的分类等,是说明性文章,而不是记叙文。
绝大部分同学都能抓住“吃饭”或“食物”这个核心关键词来写,但是出彩的文章还是很少,主要问题就是选材相对集中,撞车现象比较严重,意蕴较浅,很难让人眼前一亮,其中写得最多的三类文章如下:
1.写两三个星期才回家一次,爸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为自己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表达父母亲对自己的疼爱。
2.写爸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为自己做一碗清粥,表达简单才是事物的本质,有爱的食物即使很简单也是最好吃的。
3.写一顿团圆饭(年夜饭、家宴),一家人聚在一起,爷爷奶奶做了很多好吃的菜,可是其他人都在玩手机,呼唤不再忽略亲情,沉溺于手機之中。
二、解决办法
一顿饭,一碗清粥,表达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之情,这样的选择肯定是切合题旨的,但问题就是文章立意显得太浅了。作为高中生不能满足于写简单的记叙文,要能写复杂的记叙文第一步就让自己的立意高人一等,通过自己的故事表达一些稍微深刻的道理、引人深想的哲思,激起读者的共鸣。那如何让自己的记叙文立意稍有深度呢?这里有几个方法可以尝试一下:
1.向前再走一步。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立意就是大多数人想到的立意,如果这时不能有新的更好的立意,那我们不妨在这个立意上再向前想一步。比如,写两三个星期才回家一次,妈妈为“我”做一顿丰盛的晚餐,不仅仅是妈妈对“我”的关爱,由于爸妈的感情并不好,这顿饭其实是维系家庭关系的纽带。再如妈妈给“我”做牛排、煮牛奶、烤面包,也不仅是因为母爱,还有妈妈对健康饮食的探索与追求。
2.扩大思维空间。高考作文不仅是考查我们语言文字表达的能力,也是考查思维的水平,如果看到“食物”“吃饭”只能想到亲情、关爱,这也说明我们想象的空间很小。不妨“想得开一些”,跳出亲情的圈子,思考与食物有关的话题:食物(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东西方食物(文化)的碰撞、食物与社会热点的关系等。
3.进行差异化思维。我们一直强调记叙文要写生活中的事,要“生活化”,要以“我”为中心来写作,但这并代表描写的重心就一定放在“我”身上。不可以尝试把描写的中心放在他人(如爸妈、爷爷、奶奶)身上,“我”可以作为旁观者、串联者出现,表现父母(祖父母)的烦恼、成长、爱恨等。
4.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同样是吃饭问题,如果能把这个吃饭放到一些社会热点关注问题中,可能就会使文章一下子变得既深刻又有意蕴。例如把吃饭和传统文化联系起来,一年四季,春节、端午、中秋、冬至,奶奶都会根据时令的蔬菜做不同的食物吃,春天的小萝卜汁、夏天的绿豆汤、秋天的莲子羹、冬天的八宝粥;再如写爷爷盼望和家人一起吃饭,可以写一个留守农村的空巢老人,只有在中秋、春节时才能和儿女们一起吃一顿团圆饭。
[作文示例]
一面一味一人生
李政
滚烫的面上挂着一层朦胧雾,端上了桌。
一闻便知,今天的面是妈妈做的:清汤素面,少有的点缀就是几片青菜,之后滴上几滴醋,故味道清淡而不单调。让我们想起了妈妈的曾经——在杭州生活过,口味十分清淡,基本不沾酸辣,加醋正好符合了我们的口味。汤虽清但不素——她总喜欢在汤里放一块肉,为汤头融入滋味。少有人能品出这样的味道,除了陪伴了十几年的家人。
一家三口的饭桌上有说有笑。我呷了一口汤,吃了一口面。妈妈的面和爸爸的面越来越像了。我又想到了爸爸的面。
爸爸在上海居住过一段时间,他习惯吃上海人惯吃的细面。汤头必是荤汤重头,有时放一块切得很整齐的大排,有时对半切开卤蛋卧于面上。面不多,但很精致。在他这里,面和汤都是碗里的主角,而妈妈是善于做面的。爸爸的面里有上海的影子,他的面里也装满了人间至味。
面的香气再一次把我拉回到了现实。我一口接着一口,还是忍不住说出那句话:“妈,你的面,为什么口味变重了啊?”妈妈笑着回答,饶有深意地说:“为了迎合你和你爸爸的口味啊。”
仔细一想,爸爸的面在这些年也变了不少:面慢慢多了起来,汤也慢慢清淡——一切也都在向妈妈的口味发展。这早已是个心照不宣的秘密,其中充满了人生的感觉。
面的香气,做面者的故事,享受者的快乐,都在饭桌上的吵吵闹闹欢声笑语中无声无息地传到每个人的心里。面香慢慢融合,改变,趋同的同时又保存着特色。最终结成了一个又一个心照不宣的秘密,纽扣住一个家的小小幸福。
面吃完了,但香气仍旧不散,每个人都沉浸在香气里,虽然仅仅是干坐着,但惬意早已涌上心头。
又想起张爱玲说的那句话:爱情,不过是把两个人的事活成一个人的。人生不就是这样吗?
[点评]
应该说小作者的叙事手法很高超,先写妈妈的面,再写爸爸的面,最后合二为一,行文始终紧扣着“面”这一食物,叙述了父母之间充满着生活气息的日常小事。但平中见奇,小作者能够“向前想一步”,揭示面的这种变化背后的原因,是因为父母的彼此迎合,最后引用张爱玲的话更是道出这种彼此迎合、合二为一的原因——爱情,这样就使文章超出一般人的立意,有回味和咀嚼的余地。
当年的早餐
陈妍
“就当年街角那家豆汁儿烧饼,我念了这么多年啊……”从我在机场接到大伯开始,这是他第四次提及他的想念。
大伯年轻时使出国定居,几十年过去了,儿女早已在外成家立业。这时他却毅然决然要返回他记忆中的小城里来。用他的话说,便是“只一踏上这片土地,就感觉昨天还是他少年时的盛夏”。
他一路上絮絮叨叨:“我对你讲,在国外那边啊,早餐每天都是面包黄油麦片牛奶的,那一点也不叫早餐!啥叫早餐?就是当年坐在街边那台阶上捧一大碗豆汁,要两块烧饼哪!”我干笑两声,试图通过他激昂的语言理解他的期待。他说这话时,黝黑多皱的面庞像是在慢慢舒展开,不大的眼睛此刻却散发着别样的光芒。有那么一瞬间,我恍惚中好像看到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在当年的老街上飞奔。
他领着我兜兜转转,在一片不大的地方来来回田地快步奔走。他回头看我几乎失去了耐心的样子,嘴角的笑意却仍浓得化不开,对着我眨巴下眼睛说:“太长时间了,都生疏了,当年我可闭着眼都能走到,现在也不知道上哪去找了……快了吧,就快到了。”他又东张西望了好一会儿,终于气喘吁吁地就地坐了下来。他就这样低头沉默着休息了好一会儿。这时我才注意到他的老态龙钟,背早已是直不起来了,眼角堆着风霜,发光的眼睛里却透出深深的迷茫。
他颤颤地拿出手机,操着一口并不流利的乡音问道:“咱们当年吃早餐那个小地方,现在在哪呢?”后面的对话已记不太清,总之,他又起身,带着我来回穿梭,最后停在一家装修华丽的门面。
当他的眼睛里出现了光亮的时候,我知道我们到了。他进去,在异样的眼光中端着一个大碗和两块烧饼走出来,不好意思地对我笑笑:“当年就从来没抢到过座位,现在倒也不想在里面吃了。”我看着他把头埋进热气,我知道,又一颗旅人的心不再无处安放。可他却又叹息着呢喃:“当年的人啊,都走喽,这早餐吃起来,味道一样,却又不像当年的了。”
几十年了,当年的平房成了高楼;几十年了,当年的街头早餐成了上一代人怀旧的载体。
几十年了,过去的日子,还在吗?
[点评]
对某一食物特别想念或对它有特别的情愫,写这种文章的同学很多,但能像这位考生一样扩大自己的思维空间,把食物与故乡的情思、童年的时光联系在一起的就很少了。这里的“我”就是一个观察者,一个线索性的人物,并且通过“我”对这些食物的冷淡来反衬大伯对这些食物的期待,对家乡的眷恋,对童年时光的怀念,同时也反映了不同年龄、不同生活背景下的人在饮食文化上的差异。这些都让文章在立意上更胜一筹。
下午茶与小米粥
周楠茜
精美的菜单,在妈妈手里从头到尾翻了好几遍。后桌旁的服务员轻轻蹙了蹙眉头。
“快点点吃的呀!”
“没吃过这个不知道点啥,还是让你爸点吧!”妈妈抬起头冲服务员讪讪一笑。老爸接过菜单细细研究起来,自称吃过宿迁餐馆的老爸,这也是遇见了千年难题,摇着头,把菜单传给了我。
至于吗,不就是吃顿西餐,点杯下午茶吗?我熟练地点几道甜点和三份牛排。
点好了餐,我还在为爸妈的表现耿耿于怀,老妈却不知何时转到了自助区,像发现了新大陆般高兴地说:“闺女,快来,这边有免费的沙拉呢,还算有点人性化,菜单上的菜,一个个都贵得离谱。”
我急忙打断她,夹杂着恼羞的尾音回荡在安静的大厅里。余光中我瞥见周围的人分明在暗暗地笑。不用照镜子,也知道我火辣辣的脸像极了熟透的柿子。
就像做错事的小孩儿,妈妈在众人目光的围剿下低着头,小步跑回来,我看着她小心翼翼的身影,心中为自己方才的过激,感到羞愧与自责。
下午茶和牛排终于上来了。我如释重负,借吃饭低下头躲避妈妈怯怯的眼神,我又忍不住偷窥,发现爸妈生疏地用着叉子刀具,努力模仿我的样子。头顶灯光暖得有些暧昧,爸爸鬓角的银丝泛着点点微光;妈妈眼角的皱纹显得更加深邃。
我放下刀叉,深深叹一口气,内心泛起一阵秘密的刺痛。
“妈,要不咱不吃这个了,你不是喜欢喝小米粥吗?对面那家粥铺挺不错,我和同学去吃过。爸,那里还有您爱吃的盐水鸭呢!”
爸妈在惊讶中被我推出那家高档的西餐厅,走出了那刻着花纹的大玻璃门,我们的身子和脚步似乎都变得轻松了。
在粥铺的小方桌旁,爸妈终于卸下一身的尴尬,大口喝起小米粥,哧溜哧溜,颇有节奏感。
“爸妈,我不该莽莽撞撞地带你们吃西餐喝什么下午茶,不该强行让你们接受你们所不习惯的东西,唉,好好的一顿团圆饭被我……”
“孩子,你什么都没错,是我们落伍了,跟不上你的步伐了,其实不管是下午茶还是小米粥,喝着都一样,只要是我们一家人高高兴兴在一起吃顿饭,妈就很满足了。”
爸爸脸上挂着招牌式的憨厚,随声附和着:“对……对,对……”我也放下满心的自责,露出灿烂的笑容。
粥铺里传出一家三口的欢笑声。
[点评]
高中生的生活比较单调,就是“三点一线”,所以很多同学的记叙文不会写生活,即写生活就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亲情”,尤其是像“吃饭”“食物”这样的话题。这篇文章同样是写自己与父母一起吃饭的故事,但考生另辟蹊徑,把写作对象放在爸妈身上,通过一顿饭来反映他们对传统饮食的习惯与钟爱,对于外来饮食文化的不习惯与抗拒。当然这里也有父母对孩子的疼爱,孩子对父母的理解,但比那种只谈“亲情”的文章显得意蕴丰富得多了。如果在吃西餐到喝粥这两个情节之间作一些铺垫,使过渡更加自然合理,文章就会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