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在握,剑指高考

2019-03-02 02:23刘琴
新高考·语文备考(高三) 2019年11期
关键词:熟语实词主观题

刘琴

1915年,《辞源》给成语下的定义是“谓古语也。凡流行于社会,可证引以表示己意者皆是”。成语作为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内涵丰富,形象生动,读来朗朗上口,又蕴藏着深刻的道理,生活中比比皆是,先前的一档综艺节目《中国成语大会》更让民众群情激昂、热血沸腾,成语的魅力可见一斑。

2018年江苏《考试说明》对语文学科作了四项修订,其中第二项为:考试能力要求及考试内容的个别表述参照《考试大纲》进行调整。关于探究能力的表述,突出创新性思维。“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将“成语”改为“熟语”。那是不是意味着“成语”淡出高考的视野呢?其实不然,对成语的考查不仅仅是在选择题的3分里,更多地还体现在文言文的实词理解和翻译、文本阅读分析、作文等主观题里,因此这就需要仔细梳理关于成语的教学脉络,并站在高考的角度充分发掘其重要价值。

一、依托数据分析,明确学习目标

《考试说明》中的相关要求是: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E级要求具体是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笔者任教班级的学生,分小组对2015-2017年高考江苏语文试卷的答案进行了数据分析与研究,有如下呈现与汇报:

上图能很直观地看出成语和四字熟语在历年高考答案中的比重在上升,2017年更是达到16.16%。以每年高考语文主观题答案总字数为800字左右计算,2015年的10%就表示答案中有20个成语或四字熟语,而2017年的数目则更多,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第二张统计图,简洁明了地反映出,含成语和四字熟语的题目占比也在上升,几乎每题答案中都会出现。以2017年高考古诗词赏析第一题为例,参考答案上给出的全部是成语和四字熟语。每年主观题的题数一般有11~12道题,2015年答案中含成语或四字熟语的有7道题,2016年有9道题,2017年有10道题。

第三张图反映的是高考中的重头戏——作文,我们选取了高考中两种主要的文体:记叙文和议论文,每年选取一篇满分作文进行统计。这张统计图体现出成语和四字熟语在作文中使用占比也较高,2016年两种文体中的使用占比都超过10%。由此可见,为了表达准确、简洁,富有文学性,考生要有意识地用成语或者四字熟语进行答题,为高考助力加油。

基于以上客观、真实的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并结合本班学情,笔者设计了与之对应的具体的学习目标,呈现在学案上:

1.积累一定数量的成语,了解成语故事及其内涵,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正确使用成语:准确且熟练地判断成语使用正误;能根据成语的意义和用法,推断文言实词的词义;在主观题答题中有意识地正确使用成语或四字熟语。

如此这般,省却教师口舌之劳,而成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习目标的驱动力应运而生,

二、尊重主体地位,夯实学习过程

1.厘清错因,积累运用

在自主学习阶段,笔者要求学生回顾所学,基本概括出成语使用常见错因,并能够有意识地自我提醒,互相补充后完成表格如下:

在此基础上,笔者提醒学生注意近年的江苏卷都是以形似义近的成语辨析作为考查形式,尤其值得注意。结合归纳的内容,要求学生完成自主训练中摘录的四条高考真题,趁热打铁,实战检验,方为正道。通过回顾过去的高考真题以及做过的习题,不难发现出卷老师给出的错误设置也就在上表中整理归纳的范围内,而且同一题中的各个选项错误原因基本不同,一些常见的成语甚至在各年各地高考试卷中频繁出现,比如“巧夺天工”和“刮目相看”,就需要特别留心。

2.联想推断,温故知新

事實上,高考对成语的考查不仅在语言文字运用题部分,在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题中,成语也是大有作为。如根据成语,推断文言实词的词义:而遇一行之美、一文一诗之善,则称之不置。(2017年江苏卷《汪容甫先生行状》)解析如下:联想成语“置之不理”。置,放到一边,放弃。(如果遇到一点好的行为,好的文句,就不吝啬地称赞)

在自主学习环节中,笔者要求学生对教材必修一至必修五中的文言文逐一梳理,摘抄整理了类似用法的语句并进行了分析,课堂上请语文组长组织小组成员讨论交流,订正错误,补充缺漏。

我们都知道成语大多由古代史书或者典故而来,因此其中的字义也大多为古义。联想合适的成语并正确推断,翻译文言文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夯实课内,运用已学,这也是近些年高考语文的重要趋势。正所谓“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言简意赅,文深义远

成语不仅出现在高考语言文字运用题部分,同时帮助我们更准更快地推断出文言实词的意思,更不断地出现在诗歌鉴赏、文本分析、作文等主观题中。因此,在高考主观题部分,我们应该有意识地使用合适的成语或者四字短语,以达到言简意赅、文深义远的效果。

以学生习作片段为例,修改并阐明理由:

保持头脑清醒,认清自身长短,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的价值。东晋诗人陶渊明,他厌倦了那虚与委蛇的尘世,认清了黑暗与虚假的官场,于山水之间隐居,在南山东篱之中找到了自己的乐趣,以一个隐士的形象长存人们心中;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潇洒一生,放荡不羁,他没有因为做不了大官而痛心疾首,而是从诗歌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豪迈洒脱,正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耶鲁才子秦玥飞毕业以后,许多人都以为他将走一条穿西装、拿高薪的路,但秦玥飞却选择了做一名大学生村官,帮助村民脱贫致富,在奉献付出中认清了自己,从而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人生的路还有很长很长,需要我们用奋斗去闯荡,在人生的追求当中,清醒地认识自我的价值,才能在人生旅途创造生命的辉煌。

以上四处,经商议后认为:

①处与前一句句式对应,前句运用成语“虚与委蛇”,后一句应用另一个成语与之对应,所以改为“尔虞我诈”更为恰当。

②处与④处是用我们生活中说的口语,此处应改为书面语,故改为“仕途失意”“漫漫征途”。

③处“穿西装、拿高薪”用在此处较为突兀,不合语境,应改为“富贵显达”。

在日常作文中,不仅要有正确使用成语的意识,包括一些俗语、常见语都需要我们仔细斟酌,谨慎使用,否则达不到锦上添花的效果,贻笑大方就更不好了。

众所周知,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规律。笔者不止一次和学生强调,语文不仅仅是高考,语文更是生活。可是实际操作起来,如何协调功利与非功利的关系,恰恰是笔者长期以来一直想要解决的问题。

无论是从观看《中国成语大会》的先期热身,还是对过去所学的梳理并用来增强成就感,还是由学生自主调查并发布高考大数据,以及习作的自我修改,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一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成为了语文学习的主人,我们才会有兴趣,才有可能去创造。笔者更希望同学们能形成举一反三、前后勾连的自觉意识,更让以成语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进入我们的生活、浸润我们的生命。

猜你喜欢
熟语实词主观题
20世纪以来我国综合性熟语词典出版分析
极坐标方程主观题考点分析
看图猜熟语
掌握文言文阅读中的“实”与“虚”
韩汉“马”字熟语对比研究
高考专题复习之文言实词词义猜想与推断
巧手连线
高考文言实词释义的误区与对策
例析诗歌鉴赏主观题解答五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