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作文关键词

2019-03-02 02:22王淦生
新高考·语文备考(高三) 2019年9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人文精神

王淦生

2019年,对每一位中国人来说,可以说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年份。这一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是新中国诞生70周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很容易让人回忆起百年以来我们祖国经历的沧桑岁月,联想到每位国人身后的缕缕屐痕……在中国这样一个深受“文章合为时而著”的现实主义写作传统影响的国度里,一年一度的高考作文自然无法回避,也不应回避那些事关国计民生的热点话题,因为我们的语文考试,绝非单单考查一名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要看他的家国情怀、道德素养和人文底蕴;要从国家建设和个人成长的双重角度去考量一个人的价值。可以说,2019年的高考作文题基本达到了这一要求。综合2019年的9套试卷13道作文题(其中北京卷为“大作文”二选一和“微写作”三选一)的立意,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家国情怀”“成长轨迹”和“人文精神”。

关键词一:家国情怀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国家的哺育和培养;一个国家的富强,更离不开每个公民的奉献乃至牺牲。所以,国家的强弱兴衰与我们每一个人的命运、每一个人的付出紧密相连——回首百年历史,每个人都能体会到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纵使生活在今天这样一个国家相对安定、强盛、富足的环境下,我们也不应当忘记过往的历史,不应当忘记肩上的责任;要牢记使命,不忘初心,为民族复兴而拼搏。2019年的全国卷Ⅱ就给出了这样一段作文材料:

1919年,民族危亡之际,中国青年学生掀起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1949年,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新中国青年投身于祖国建设的新征程。1979年,“科学的春天”生机勃勃,莘莘学子胸怀报国之志,汇入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2019年,青春中国凯歌前行,新时代青年奋勇接棒,宣誓“强国有我”。2049年,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青年接续奋斗……

这段材料实际上就是一个背景设定——有历史,有现实,有未来。命题者要求考生“穿越时空”,或以一位五四青年的身份,写一份在1919年5月4日学生集会上的演讲稿;或以一位新中国开国大典的见证者的身份,在参加了1949年10月1日开国典礼庆祝游行后写一封给家人的信;或以一位改革开放之初的大学新生的身份,在参加完1979年9月15日新生开学典礼后写一封给同学的信;或以一位当代青年的身份,在收看完2019年4月30日“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之后写一篇观后感;或以一位未来者的身份,在共和国百年华诞到来前夕的2049年9月30日写一封给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的国庆节慰问信。

最值得称道的是这道作文题的命题者给出的跨越时空的背景设置,可以让考生在短暂的时间里回首祖国百年的荣辱兴衰,催生爱国豪情和创作冲动;而多种身份的设定,可以让考生有较大的选择空间,设身处地,游刃有余,找到最适合自己发挥的时空和身份;可选文体多样,有演讲稿,有观后感,有书信体,表达方式可记叙可议论可抒情,这有利于考生运用自己最擅长的文体和表达方式,完美展示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写作水平。

北京作为祖国的首都,其高考作文命题一直备受关注。2019年北京卷“大作文”继续沿用了“二选一”的形式,即两道作文题,主题各异,文体不一,考生任选一题完成。北京卷的命题风格体现出对不同特长考生的个体尊重和人文关怀。这是第一则作文材料:

“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

命题者要求考生以“文明的韧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以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自己的思考。

这道题既体现出家国情怀,又不失文化韵味。四大文明古国而今仅存中国,中华文明之河五千年未曾断流,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韧”字;无论内忧还是外患,无论天灾还是人祸,都未将我们这个民族摧垮,来将中华文化湮没,甚至未能阻止我们前行的脚步,还是因为这个“韧”字。时至今日,我们在面对纷纭复杂的国际形势、面对某些外部势力的打压和遏制时,我们更须重温这个“韧”字,体味这个“韧”字,践行这个“韧”字!

北京卷第二道“大作文”是:以“2019的色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材料如下:

色彩,指颜色;不同的色彩常常被赋予不同的意义。2019年,我们隆重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欢庆共和国70华诞。作为在这个特殊年份参加高考的学生,你会赋予2019年哪一种色彩,来形象地表达你的感受和认识?

命题者为考生提供了两个时间节点:一是五四运动100周年,一是共和国70华诞。它使人想到祖国命运风雨飘摇的年代,广大热血青年为国家摆脱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困境而付出的努力和牺牲;想到共和国诞生之后,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來”“强起来”的豪迈征程。五四运动,令人想到鲜艳的红色——奔涌的热血,激越的心跳,战斗的火焰,漫卷的红旗……正是这火一样瑰丽的红色,助我们赶走了外国列强,推翻了封建统治,迎来了全新的共和国!新中国的70华诞,让人想起了生意盎然的绿色——春天的大地,萌发的种子,碧绿的山水,绿色的生活……正是这充满生机的绿色,带给祖国长足的发展,让我们在荒漠上打造出片片绿洲,让我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让一带一路桃红柳绿……以一种色彩赋予一个时代,多么富有想象力的命题!相信考生笔下一定是万紫千红,色彩斑斓!

与北京卷作文命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天津卷作文题。天津卷也是跨越时空,选取了不同时期、不同身份的三位名人的著名言论,要求考生读后写出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不错,目前的中国,固然是江山破碎,国弊民穷,但谁能断言,中国没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呢?不,决不会的,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

——方志敏

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

——陶行知

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我觉得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

——黄大年

三位名人,一为战争年代的革命先驱,一为民国时代的教育大家,一为建设时期的科技尖兵。他们生活于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身份,但他们的思想一脉相承,他们的生命有着共同的属性,这就是——热爱祖国,坚定信念,乐于奉献。他们,将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全都无私地奉献给了民族的解放事业和祖国的建设事业。言为心声,坐在考场中的一个个未来的建设者,面对这一句句掷地有声满怀激情的话语,又怎能不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如果说,上述考场作文写成之后是一曲曲壮美的“交响乐”,那么2019年上海卷作文所呈现出的却是带有几分“轻音乐”的风格。上海卷作文命题所供材料语言极为简洁: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从音乐人手,走文艺路线,上海卷展示出一种与众不同的风格。但这并不是爱国情感的率性流露,而是在“国际化”背景下对“中国味”的深刻的体悟和阐发。对待国家也好,对待个人也罢,知之深,方能爱之切;同样,爱之切,方能知之深。而这种“知”,很大程度上乃是源于一种视野,一种见识,一种比较。能觉出“月是故乡明”,正是因为诗人身在异乡;能品出“中国味”,正是在我们接触了异域的音调之后。所以,开放的中国让我们放眼世界,而放眼世界之后更能感受到祖国的温暖、宽厚和博大精深。这道题,与上海这一开放的国际大都市极为匹配,与开放的中国极为匹配,与今天这个开放的时代极为匹配!

关键词二:成长轨迹

国家在成长,人民在成长,而将入“弱冠之年”的考生更是在日新月异地成长。成长需要教育,需要得到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修炼和陶冶。尤其是在国家步入小康、人民生活水平较前大幅提升的环境下,劳动教育更是家庭、学校乃至全社会必须严肃面对的问题。今年的全国卷Ⅰ便要求考生针对以下材料,写一则主题为“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的演讲稿: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现实生活中,却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里的“劳动”应该指“体力劳动”。因为当今中国每位学生“脑力劳动”的辛苦程度可以说是世界领先的。而学生厌倦体力劳动,原因有二:一是觀念上的偏差。不少人认为体力劳动多为卑贱者所为,故而许多家长和学生会将脱离体力劳动当作人生的奋斗目标,体力劳动自然也就难以受人青睐。二是繁重的学业和竞争的压力使学生远离了体力劳动。在每个学生、每位家长的天平上,劳动是远远不能与考分等量齐观的。纵然我们的学生都明白“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都懂得“勤劳是财富的翅膀,懒惰是贫穷的温床”,但你要他在读书求学阶段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恐怕只能是一厢情愿的事。一纸演讲稿,多是纸上谈兵。

除了劳动教育,情感教育、感恩教育也应成为今天家庭和学校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关于情感教育和感恩教育这方面的内容,在高考作文中一直少有涉及。2019年全国卷Ⅲ终于有了突破,出了一道漫画作文题,要求考生结合下面这则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作文:

这道作文题与全国卷Ⅰ在命题立意上可谓遥相呼应,都是关注孩子的成长。

漫画构图比较简单,寓意也并不复杂,却洋溢着一股温情——位已经不再年轻的老师在孩子们毕业前的最后一节课上留下这样两句话:“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

并不繁复的画面、极其质朴的话语,我想一定会让考场上许许多多的考生双眼潮湿。这就是老师!这就是师爱!尽管我们的老师桃李满天下,学子遍天涯,毕业的学生一茬接一茬,但每一个孩子都是他耗尽心血倾心栽培的花朵,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进步都消耗了他的时间、精力甚至生命!当这些孩子一个个长大、离开,老师所拥有的绝不仅仅是一位农人丰收时的那种喜悦,还有亲人之间的离别的伤感,甚至有父亲嫁女般的切肤之痛……

由这幅画,我想到了我们的教育绝不是冷冰冰的机械作业,而是掺和着亲情与温度的交流;教育绝不是填鸭式的知识的灌注,而是心的交流灵魂的滋养;教育绝不是我授你受,而是师生情感与心智的共同的成长……所以,一句“我再看看你们”,所包含的又何啻万语千言!相信每一位曾饱受过无限师恩滋润的学子都一定会读懂,会参透,会为之感动。

至于写记叙文、议论文,还是写小说、散文,已经不那么重要了,为情造文即可。

一个人从懂事的那一天起,就会面临这样的问题:我们将为谁而活?我们是心中装着他人,在别人的导引下活成别人需要的样子,还是遵循自己的内心,活出自己的节奏?这是成长中的问题,甚至是伴随我们一生的问题。2019年的浙江卷便将这个问题抛给了考生:

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

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

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作家,而作品就是我们自己。因为人是社会化的动物,所以我们必须顾及他人对自己的感受,必须倾听“读者”的呼声,在别人理解与许可的范围内尽可能争得自己的生存空间和人生自由;又因为人是有思想的芦苇,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不是仅仅活在他人的目光里,所以我们又应当拒绝为迎合别人而苟活,要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活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这就像一位作家,完全唯读者命是从而违背自己的人生宗旨,或完全不顾社会影响不倾听读者呼声,都不可能写出优秀的作品。

2019年的全国汉语试卷的作文题,似乎是浙江卷作文试题的情境化、具体化表达:

2019年5月10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倒计时1000天。来安中学举行“奥运我最爱”的主题班会。小华说:“我最喜欢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大伟说:“我最喜欢乒乓球运动员马龙。希望有一天我能成为世界冠军,像他那样自豪地说‘I am made in China(我是中国造)!”小齐说:“我最喜欢奥林匹克运动口号:‘奥运会最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我没什么体育特长,但经常锻炼身体!”

奥运,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热爱方式,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热爱理由。这正如一个人的理想,也是各如其面,互不相同。正因为人们理想目标各异,人生轨迹不同,我们才会有眼前这样一个纷纭复杂的世界,才会有每个人各具特色的人生。所以,尊重每个人的不同选择,尊重每个人的理想人生,世界才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每个人才会各得其所。

关键词三:人文精神

人文,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规范。人文的集中体现就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让各种文化能够健康、和谐地相处、相融、发展。2019年的江苏卷作文题一如既往地保持了它的文化味与蕴藉感,所供材料也一如既往地具有诗意和哲理,含意隽永: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物各有性,体现了社会的多元与复杂。在多元的世界里,一个人如果只是固守一隅,与他人老死不相往来,偏食挑食,抱残守缺,未免孤家寡人,与外界疏离,难以得到真正的成长。个人如此,国家亦然。一个国家,倘若一味地闭关锁国甚至以邻为壑,只能陷自己于孤立,只会限制自身的发展。所以,一个人必须有一颗兼容并包、兼收并蓄的心,取他人之长以补自己之短,扬自己之长以造福他人;一个国家必须以开放的心胸面对世界,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交融,使国家具有充沛活力,健康发展。诚如是,地球村里才会精彩纷呈,和谐共生,世界百花园才会五彩缤纷;地球村里的每个村民才能和谐相处,各显其能!

考生可以从文化、经济、政治、教育等多角度人手,以宏观的视角阐述“共融”和“融合”的重要性;亦可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个人成长必须遵循的原则,即兼收并蓄,避免营养单一,博采众长,在多元文化中自然生长,以“和而不同”为原则,赢得精彩人生。

能生活在一个缤纷多元的时代,是我们的幸运;能拥有各具特色的友邦和对手,是我们国家的幸运——因为我们能从多元的文化中汲取更为丰富的营养,能从自己的朋友和對手身上获得促使自身强大的动力,以充实自己,壮大自己,使我们更加健康,更加完美!

北京卷一直保留的“微写作”,虽说篇幅不长,赋分不高,却是诸多高考语文试卷中“文化味”最浓的版块。这种“文化味”,不仅表现在内容上力推青少年阅读,更是体现在形式上,尤其体现在倡导诗歌写作方面,是当今诸多语文试卷异口同声限令“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的语境下的一股清流,令人钦佩。下面是2019年北京卷“微写作”中的三道题目:

一、《呐喊》中哪一篇作品的结尾,令你印象深刻,给你带来启迪?复述大致内容,陈述理由。

二、在《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中,选择一位“内心强大”的人,写出其“内心强大”的表现,要求写出人物姓名。

三、在《边城》《红楼梦》中,谁是“心清如水”的人?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赞美他(她),要求写出赞美对象的姓名和特点。

三道“微写作”题,内容都与读书有关,涉及书目皆为“中学生必读书”,所以这道题基本上仍属于“基础等级”的测试,但对于推进中学生阅读无疑有着重要意义。更值得称道的是其中诗歌写作的选项,其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效用——在中国这样一个“诗的国度”,每个人都有义务不让诗歌这一最古老、最抒情、最精粹的文学体裁在我们这个时代式微。

综观2019年的高考试卷,特点非常醒目——贴紧现实,关注时代风云;眼界博大,兼顾历史文化。这样的考题,有助于促进广大的在校中学生热爱祖国,以史为鉴,关注社会,发奋读书,努力使自己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眼界、有知识、有能力、有爱心的新一代建设者!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人文精神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思品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分析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抗战叙述和家国情怀
王文杰的家国正剧
寻思的寻思——立法者·解释者·游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