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教研方式的变革与应对

2019-03-01 02:33孙淑松
中国教师 2019年1期
关键词:工作坊教研中学

孙淑松

随着《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出台,新课改终于落地,核心素养也从此进入中学课堂,成为中学教学的核心指导思想。应该说,新的课程改革方案充分体现了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新时代人才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较早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直到如今新的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中学教学不断迎合时代的需要,立足于提高国民素质和学生个性发展,不断改革创新。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趋向多样性。为了应对新课改对教师的新要求,中学教研也需要随之进行调整。笔者认为,新课改之下的中学教研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核心素养为指导思想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核心素养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细化,对指导中学教学意义重大。在核心素养的总体概念基础上,各学科基于本学科的特色,提出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并对本学科的核心概念、基本知识和能力素养进行了重新整合,重组教学内容,明确课程要求,指导教学评价。

从总体架构看,核心素养包括了三大组成部分,分别是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文化基础着重强调学生要学习人文和科学等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全面掌握和综合运用人类文明成果,培养内在精神,具备扎实的文化功底。文化基础又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人文底蕴是学生在学习、理解和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方面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科学精神侧重于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过程中养成的理性思维、质疑精神和探究能力。自主发展主要是强调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培养学生有效管理学习生活,挖掘自身潜力,提高生活品质。自主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学生的学习不能局限于掌握知识,还应该培养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举一反三,学会自我评估和提高。健康生活主要是指学生要理性认识自我,培养身心健康,学会规划人生,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社会参与着眼于养成现代公民的社会意识,学会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实现自身价值。社会参与包括两个部分: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责任担当是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国家认同,成为有理想、有担当的现代公民。实践创新是要培养学生在日常活动和适应挑战方面形成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核心素养以培养面向未来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核心,着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社会责任感、担当意识和自主能力。核心素养与学科知识结合,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本学科需要培养的核心能力,也是学科教学的指向标,需要认真研究落实。

二、选课走班下的教研方式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选课走班已经在中学开始落地实行了。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人类的智能和创造力是多元的,智力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应该重视和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找到并培养学生的优势科目和擅长领域,而不能苛求学生学好所有的科目。选课走班制发展了学生的独特潜能,满足了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适应了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但选课走班也对中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对中学教研和中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选课走班过程中,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水平层次不同,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就会不同。选课走班会设置层次不同的班级,依据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分入不同的班级,实行流动式分层教学。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提供不同层次的知识和能力,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不同特长的学生都能发挥自身的优势,获得满足感,激发他们不断探索进步的动力。

当然,选课走班对教师和教研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无法像以往那样,按照统一的教材和教案进行授课,必须深入了解学情,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层次和特长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也要及时更新课程意识和教学观念,吸收最新的学术成果,进行多层次的教学设计,还要根据学生特长自主进行课程开发。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个人能力可能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家长、本地和社会的各种教育资源,积极开发丰富多彩的选修课和校本课程,这样既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推动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家校合作,增进了解和

互信。

此外,在选课走班过程中,学生流动上课,就会对教师的课堂管理提出新的挑战。各位任课教师应该充分合作,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更好地保障教学无缝衔接,保证教学效果。

三、跨学科教研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无论从课程理念、课程内容方面,还是从教学设计方面,都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色。这种课程设计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当今社会正在经历巨大变革,新技术、新科技、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速度成倍提升,学科专业也在相应发生复杂的变化。一方面,学科专业分化越来越精细,新的学科分支不断涌现;另一方面,学科之间的关联性越来越密切,知识的综合性越来越深入,跨专业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呈现出明显的多学科综合性。

社会的需求提升也在深刻影响着中学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备全面深厚的本专业知识,还要具备更加宽广的学术视野,培养跨学科的素养和能力。当今的学科,已经不再是单一学科的知识,而是多学科的综合。比如,历史学科需要具备地理学科的空间意识、语文学科的表述能力、政治学科的唯物史观和哲学视野、数学学科的逻辑思维。语文学科也需要了解时代背景、地理方位,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内容,等等。這都对教师的学术视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实现跨学科教研,教师应该具备跨学科的意识,主动关注各学科的发展现状,了解各学科的核心概念和基本能力要求。当然,这并不是要求教师掌握各学科的专业知识,而是具有突破性思维,不能只盯着自己的专业发展。教师应该尝试跨专业阅读。跨专业阅读可以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加深教师对同一个问题的认知,更全面地掌握信息,并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历史教师可以阅读哲学、文学、政治、地理和科学类的图书,这样可以培养教师的思维广度;语文老师可以阅读政治、哲学、历史类的图书,这样可以提高教师的思维品质;理科老师也应该阅读文学、历史、哲学和政治类的图书,这样可以培养教师的思维深度。不同学科的教师可以尝试定期集中研讨,进行读书交流,从不同角度对同一本书进行专业解读,相互启迪,相互影响,能够开阔眼界,拓展视野。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公开课的平台。每年各学科都会举办形式多样的校内和校外公开课,教师精心设计准备,呈现出本学科的核心素养,这些公开课异彩纷呈,值得各学科的教师都去聆听学习,开阔眼界,相互借鉴。

四、工作坊式教研

工作坊式教研最近非常流行,这种方式最早出现在教育与心理学研究领域中。工作坊的核心是参与,通过提供平台,可以让不同立场和观点的人们共同探讨和相互交流,让参与者相互对话沟通、共同思考。这种方式由以往的单向传输,变成双向互动,调动了参与者的积极性,同时伴随着多样的游戏方式,让讨论过程更加自然和放松,有利于活动的深入开展。

工作坊的角色有三种,分别为参与者、专业者和促成者。参与者是指参与工作坊活动的教师;专业者是指具有专业技能,能够适时引导讨论的专业人士;促成者是指协助工作坊进行的人。在进行工作坊式教研时,应该围绕教学目标提前设计讨论主题,在专业者的引导下,分组开展讨论,组员相互交流意见,充分分享成果和心得,共同凝聚智慧。通过讨论,也可以拉近参与者之间的距离,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在充分讨论之后,由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共享智慧结晶。

工作坊式教研的优点是打破了传统的主讲人作报告,观众单方面被动聆听的做法,而是将观众引入教研,加强参与者之间的沟通,讨论并发现新的问题,不再是被灌输某种思想,而是既接受又质疑,既输入又输出,参与者得到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思维和能力,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同时培养了人际关系和团队协作意识。

五、专家参与教研备课

新课改提高了教育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对教学和教师的要求高了,有些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自己钻研得到解决,有些问题教师自身无法解决。这种情况下,教师就需要借助于专业人士,邀请专家走进中学课堂,参与集体备课教研,就成为必然趋势。同时,专家也需要走进课堂,通过中学课堂检验自身专业研究理论的科学性和适用性,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专家参与中学教研,对中学教师和专家而言,是一种共赢,双方都可以进步。

对中学教研而言,有两类专家是应该请进校园的。一类是学科专家,可以帮助教师把握学术前沿,对教师的专业能力进行指导,提升教师专业水准;另一类是教育专家,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育技能,对教师的教学策略进行专业指导,提升教师教育水平。

教师长期从事中学教学工作,知识更新速度慢,对学科前沿不敏感,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如果不能及时更新学科知识,就很难适应中学教育的发展,因此将学科专家请进校园,参与教研备课,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理念,更新教师的知识体系,对中学教学会起到非常好的推动作用。当然,教学策略和信息技术对于落实教学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今社会,教学策略和技术更新很快,通过邀请教育专家走进校园,参与教研,可以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推广最新的教学策略,更有效地组织教学。

笔者所在的北京市第一0一中学,长期以来一直坚持请专家进校园,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校园,服务教学。我校先后邀请了莫言、王蒙等知名学者主讲文学,请李肇星、吴建民等知名专家主讲外交,请厉以宁、姚景源等专家主讲经济,请金一南教授主讲长征精神,请李莉、戴旭、罗援等主讲国际形势,请北京市和海淀区的命题专家讲中高考命题思路。这些讲座开阔了教师和学生的视野,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准和备考水平,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六、同课异构

同课异构是指同一节课的内容,由不同的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独立进行教学设计,自己备课并上课。虽然基于相同的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教学主旨,但教师在参加同课异构时,可以从不同角度展示独特的教学设计,体现教师不同的教学风格和个人魅力,给听课老师更多的启发。“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同课异构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思想的平台,大家运用自己的智慧,共同探讨,多角度分析,既可以实现百家争鸣,又可以推动教师们相互分享,相互启迪。

同课异构反映了教师在对教材重难点的把握和教学内容的设计上的“同中求异”,体现了不同教师对相同内容的不同处理,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會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通过对比,既可以相互启发,还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打开教学思路,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同课异构对听课老师的冲击性也很强,通过倾听不同教师对相同内容的独特设计,推动教师之间优势互补、取长补短,促进了教研风气的改善。

笔者也曾经参加过多次同课异构活动。每次参加这类活动,都要对讲课内容进行全面梳理,对学术前沿进行搜集整理,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进行独特的教学设计。在上课过程中,还要随时根据学生的思考和质疑,及时反馈引导,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科思维和方法。从教学设计,到教学资源的搜集,到教学开展,到课后评课,每一步都要环环相扣,精心组织,同课异构对教师专业的提升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随着新课改和核心素养逐步走进课堂,中学教育正在经历深刻变革。课程理念是全新的,课程方案是全新的,课程标准是全新的,课程内容还是全新的,如果教师和教研还是遵循以往的旧经验、旧模式,根本无法适应新课改带来的新挑战。对于中学教师而言,只有主动深入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提升专业素养,培养跨学科视野,积极参与教研活动,才能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一0一中学)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

猜你喜欢
工作坊教研中学
麻阳:相聚工作坊研修共提升
名师工作坊促农村教师成长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赫山区小学语文工作坊促教师专业成长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诸暨市学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