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语文教育未来改革方向

2019-03-01 02:33谭宏旭李蔚娜
中国教师 2019年1期
关键词:连续性葫芦文本

谭宏旭 李蔚娜

语言作为语文教育的核心因素,不单是交际、思维的工具,也是生活的工具。小学语文教育作为母语课程,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因为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最为密切。

一、重视语文本位

所谓语文本位,是指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无论其教学理念,还是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外活动,自始至终要将“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摆在首位,要做到口中有语文,心中有语文。教材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情境,但课堂教学的目标却不只是理解课文情境,而是需要借助情境学习语言文字,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进而实现阅读教学的价值。

然而,在课堂上却经常能见到对课程标准不一样的解读。如有教师认为既然“语文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于是音乐、美术、舞蹈等文化一股脑儿地涌入课堂,语文的文化内涵则被淹没在文化的堆砌之中。也有教师认为只要课堂上不去肢解课文,在热烈的氛围中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兴致盎然,这就是“人文”,事实上,这是对“人文性”的肤浅认识。真正的人文内涵应该是植根于人的精神力量之中,是要以人的生命为根基,以文本语言为承载的。当文本被丢掉,而选择刻意营造“人文”,只能让我们的课堂呈现出无病呻吟之态,如浮萍一般,无根漂泊。

也就是说,无论教师教学理念如何先进,教学方式如何创新,教育目的始终要紧靠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而行,即2011版课标中提出的“跨学科学习,也应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

二、用好教材范例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基本可以实现基础阅读。也就是能够熟练地识文断字、获得咨询、增加见闻,但是如果学生只进行基础阅读很难提高理解力。

在备课过程中全面、客观、真实把握教材原意,是教师工作的基础,同时教师需要结合个人的阅读经验及生活感受,多元化解读教材,使教材变得细腻而丰富,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灵动而深刻的文本。例如,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会浏览、默读等阅读方法,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书中快速提取信息的方法,当学生能够快速决定一本书是否值得花更多的时间进行分析阅读,这也是为最高层次阅读——主题阅读进行准备工作。当阅读能力提升到“分析阅读”层面时,学生才能运用阅读策略完成对整本书的深度阅读,也就是在领会作者的本意的同时学习到作者在书中想要传达的知识。

教师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用好教材中的范例,打牢课内基础,再抓课外,才能事半功倍,学生自主阅读的数量与质量才能得到保证。

三、关注非连续性文本

我们平时阅读的篇章和整本书属于连续性文本,主要是由句子组成,依次形成段落结构。非连续性文本则是以不同的方式来组织材料,常见的類型有图表、数据表、图示、地图、票据、广告、证书等。这种“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性材料由国际三大阅读测评机构之一的PISA测试创造。非连续性文本进入语文教学的大视野,是对“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这一课程理念的正面回应,是国际阅读测评趋势使然,更是培养人的必然追求。

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强调阅读能力的培养与生活相结合,通过图表阅读策略、理解推论、比较归纳、评价反思策略等多角度的引导,让学生时刻关注生活中的非连续性文本,从而使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与写作逐渐成为学生的基本技能,进而使语文从“应试之学”走向“应用之学”。

关于非连续性文本写作,魏小娜博士指出:“事实上,非连续性文本的写作是现代语文能力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非连续性文本的写作不仅仅是一个技能的问题,更是办事风格、思维方式的体现。”例如,非连续性文本在语文教学中及整本书阅读中的无意识渗透,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以下几种形式的操作(见表1)。

学生在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过程中根据文本提示,运用获取到的信息构建成完整的语言理解与表达系统,并服务于生活,这就是语文学科实实在在的实践与运用。

四、培养问题意识

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知发展水平低,逻辑性不够清晰,在阅读过程中,常把握不住文本中的关键内容,提出的很多问题都是漫无边际或杂乱无章的。

有效的教学引导是学生产生问题意识的重要路径。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语文教育,教师在课堂上要提供适当的教学情境,以问题的提出为导向,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元认知,逐步解决教师的设疑,在提升思维水平的同时,增强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因为,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地提出问题、思索问题。而提问比回答问题更启发人的智慧。

例如,部编教材二年级上册《我要的是葫芦》一课,学生普遍认为那个种葫芦的人是愚蠢的,“叶子上的蚜虫不用管”这样的观点并不成立。教师问道:“为什么叶子上出现蚜虫,小葫芦就会一个一个掉下来?”有的学生回答:“因为生病的叶子会传染给小葫芦 ,小葫芦也生了病,自然就长不大。”有的同学则思考:“蚜虫吃掉了叶子,并没有来吃葫芦呀,葫芦为什么长不大呢?”还有的同学问道:“叶子与葫芦究竟有什么关系呢?”由此可见,巧妙设计的问题情境,对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很有帮助。

同时,教师可通过系列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观察中体验,在体验中发现,在发现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通过班级交流和讨论,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语言所有最为纤细的根茎生长在民族精神的力量之中。”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里,语言和精神融为一体不可分割。小学语文教育的根,就在于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每一个学生都值得拥有最理想的教育,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应成为学生们心中充满生命力的“第一课”。

参考文献

[1]魏小娜.美国“非连续性文本”读写实践及启示[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5(1).

(作者单位:1.河北省邢台市桥西区教育局教研室;2.河北省邢台市金华实验小学团结路校区)

责任编辑:肖佳晓

xiaojx@zgjszz.cn

猜你喜欢
连续性葫芦文本
非连续性文本之图文转化题阅读摭谈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浅谈连续函数的四则运算的连续性
葫芦瓜
小学中段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初探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宝葫芦
连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