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余姚市河姆渡镇农业农村办公室,浙江 余姚 315400; 2.余姚市陆埠镇农业农村办公室)
猪葡萄球菌感染是一种主要危害哺乳仔猪及断奶仔猪的一种急性或超急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表皮结痂、增厚,用手触之体表黏腻,后期发展为类似鳞片状突起,并伴有恶臭气味,对猪的正常生长有较大的危害。本人在实习猪场碰到该病例,通过临床对比治疗,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易感猪主要为哺乳仔猪及断奶仔猪,发病猪体重多在3~20 kg之间,以5~10日龄的仔猪多见,也有2日龄便开始出现症状的仔猪。
发病初期耳后出现红斑,眼脸水肿,鼻面部水泡,体温升高,全身泛红,并伴有呼吸困难,躯体不时颤抖等状。之后几日内病变部位迅速扩散,涉及颈背部、腹部、甚至四肢。病变部位不断恶化,红斑消退形成水泡,紧接着水泡破溃渗出清亮液体,后期化脓。脓汁与猪表皮皮脂等污物混合形成坚硬的黑褐色结痂。揭开结痂,可看到创面鲜红并有脓液,全身恶臭。病猪食欲正常,照常吃乳,但生长缓慢,病猪与同窝猪相比生长态势明显较差,躯体瘦弱,且不时喜欢扎堆,全身颤抖,似畏寒怕冷状。几天内,同窝仔猪中不断增加感染病例,并出现邻近其它窝仔猪也有类似症状,据此断定该病有明显的传染性,在整栋产房有不断蔓延的趋势。统计窝内发病率平均为51.5%,详见表1。
表1 仔猪发病情况统计表
根据临床症状诊断为猪葡萄球菌病。
3.1治疗方案
将上述发病猪分为两组,分别用两种方法连续进行治疗3-5 d,其中1、2、4、6号栏仔猪为一组,7、8、9号栏仔猪为二组。治疗方法详见表2。
表2 治疗方案分组表
3.2治疗结果观察 经过2-3 d治疗后,一组的用药效果不是很理想,但症状也有所减轻,表现为扎堆畏寒颤抖症状,毛发泛白,全身结痂,特别以鼻面,背腹部明显。二组的治疗效果较好,表现为全身结痂少许脱落,部分病变部位有毛发重新长出。后期治疗两组大部分猪只病情好转,精神、食欲较为正常,生长态势良好,病猪耳后结痂逐层脱落,露出新嫩皮肤,吻突少许污浊物粘附,大体情况好转,活动、采食情况良好。治疗结束两周后统计结果显示一组和二组治愈率、死亡率、未愈率分别为33.3%和82.4%、27.8%和11.8%、38.9%和5.9%,相比一组,二组治愈率高出49.1个百分点,死亡率下降16个百分点,未愈率下降33个百分点,可见方案二组明显优于方案一组。详见表3。
表2 治疗效果统计表
4.1上述方案中青霉素在日常使用较为普遍,和盐酸林可霉素相比耐药性可能性较大,影响效果。同时第二组经过高锰酸钾对猪体的清洗消毒再加上红霉素软膏的对症治疗,效果加倍。
4.2有条件应做药敏试验,以增加药物选择的有效性。
4.3治疗该病,不但要杀灭该病的病原,同时也要与实际饲养环境、管理条件相结合,做到“因果并举,内外结合”。
4.4本病在临床诊断过程中易与其他皮肤病,例如猪疥螨病、猪锌缺乏症、猪湿疹病等混淆,因此需格外注意,加以区分。猪疥螨是一种由猪疥螨虫寄生在皮肤内而引起的猪最常见的外寄生虫性皮肤病,且具有接触传染性。临床表现为剧烈瘙痒,病猪到处摩擦或以肢蹄搔擦患部,甚至将患部擦破出血,以致患部脱毛、结痂,皮肤肥厚,形成皱褶和龟裂,可进行实验室镜检鉴别。猪锌缺乏症主要表现猪的表皮发皱,被毛蓬乱,易脱落且无光泽,不久表面覆盖白色鳞屑,最后形成厚结痂。呈慢性、无热、非炎性可鉴别。猪湿疹是由猪长期生活在潮湿环境中造成的颌下、腹部、会阴两侧皮肤发红,出现蚕豆大的结节、水泡、丘疹,尤其以高温季节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