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县农林局,浙江 象山 315700)
所谓标准就是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的程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的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标准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最佳的共同效益为目的。
标准化就是标准制定、组织实施和实施情况监督并进而修订标准的过程,其作用是改进产品、过程和服务的适用性、防止贸易壁垒,并促进技术合作。
畜牧业标准制定要紧紧围绕贯彻执行畜牧法律法规,落实重大产业政策和重大项目及行动,保护并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保障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生态安全、环境保护,以及应对有关国际组织对国内畜牧产业投诉。
标准化对现代畜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从宏观层面分析,一是畜牧业及畜牧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迫切需要。通过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把畜牧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化生产和标准化管理的轨道,既可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变,又能带动各种生产要素的科学配置和优化组合,促进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从而达到产业及经济结构合理调整的目的。二是建设现代畜牧业的客观要求。标准化集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于一体,可促进现代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在畜牧业中的广泛应用,提高畜牧业科技含量,规范畜牧生产和产品经营,融入现代社会化产业行列,促进畜牧业现代化建设。三是畜牧业对外贸易的当务之急。我国是畜牧业大国,总量在世界前列,但出口比例极低,加入WTO后,技术性贸易壁垒,以标准为基础的畜产品市场准入成为国际贸易的游戏规则和保护本国畜牧业生产和利益的重要措施。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掌握国际标准这一贸易至高点,不仅关系到我国畜产品的打出去,还关系到本国市场守得住。四是畜产品安全的基本保障、畜产品生产过程、质量要求的标准化,确保了畜产品的安全。五是政府依法行政的技术依据。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标准化是政府依法行政的重要技术依据。从生产经营层面分析,标准化是发展现代畜牧业,走大规模集约化之路的基础。通过标准化,达到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优化和统一协调,简化和消除这一过程中多余的,可替换的和低功能的环节,发挥最佳的功能,从而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从以下实例中可看到标准的重要性,象山县从法国赛巴拉家禽育种公司引入肥肝良种鹅,对其所产商品鹅进行填肥生产。按照法国公司的生产标准要求用自动填肥机填肥,填肥时间17 d,填料量13456 g,肥肝重850 g,肝料比1∶15.83,每只鹅每次填料量精确到g。而实际生产的水平是填肥时间19~21 d,肝重900 g,肝料比1∶25。这一巨大差异原因分析主要有这几方面:一是填肥鹅的饲养管理不平衡,包括饲养管理方式不统一,设施不统一,出栏上笼填肥日龄、体重不统一;二是填肥水平差异,包括填饲鹅品质不统一,填饲员水平不统一,填饲方式和填饲量不统一,取肝时间不统一,没有统一的高精度填饲设施。就填饲员水平而言,如同一批完全相同的鹅,由于填饲员水平和经验的差异,表1是长兴县填肥基地9个填饲员的同期填饲结果大相径庭。没有标准和标准化的生产效率严重低于标准化生产。
3.1分类 根据畜牧业标准的对象,可分为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三大类,技术标准就是对畜牧业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事项制定的标准,包括基础性技术标准(名词术语、符号代号、技术通则等的规定)、 产品标准(畜产品应达到的要求和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设备所作的技术规定)、生产技术标准(各类畜牧生产的具体标准)、畜产品加工技术标准(加工工艺、操作方法等规定)、检疫检验标准(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验检疫和试验方法的规定)、设施标准、环境保护标准(生产环境、污染排放等技术规定)、产品包装标志和储运标准。其中畜产品(食品)加工工艺、质量评定等内容的畜产品安全标准根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四条规定:“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可以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应当参照执行本法有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定的规定,并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备案。”由于制定权限不同、备案部门不同,需要单独制定,不能与生产内容混合制定。
表1 长兴县填肥基地9个填饲员的同期填饲结果
注:为夏季无降温环境填饲数据,故肝均重较小。
管理标准是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管理事项所制定的标准,是对管理目标、项目、程序、方法和组织所作的规定。
工作标准是对生产单位生产管理范围内需要协调统一的工作事项所制定的标准,对工作的责任、权利、范围、质量要求、程序效果、考核方法等所作的规定。
根据标准的性质可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前者属于技术法规,必须执行的标准,后者是向企业和社会推荐采用的标准,但其一旦纳入指令性文件,将具有相应的行政约束力。
我国标准一般分四级:国家标准(代号GB、GB/T)、行业标准(代号××、××/T)、地方标准(代号DB××、DB××/T)和企业标准(代号Q/××),上级标准是下级标准的依据,下级标准是上级标准的补充。
根据标准的性质、分类、标准体系的建立和生产实际需要,要求生产单位首先应搜集与生产经营有关的各级标准文本,对无上级标准的,生产中又需要的,应制订地方标准或企业标准,为出口需要或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水平,还应搜集相应WTO规则、协议,发达国家或进出口业务国的技术法规和标准。
3.2标准的制(修)订 有了标准,才能实施标准化,标准制订有一定的程序,它一般可分以下几个阶段:
预立项阶段:根据生产、市场和环境竞争需要,确定需要制订标准的对象,再根据对象,收集相关技术资料,明确范围和制订目标。
立项阶段:对证据充分,符合立项条件的制订对象,提出立项申请。
起草阶段:成立起草小组,拟定工作计划,开展调查研究,安排试验验证内容,完成标准征求意见稿。
征求意见阶段:将征求意见稿发往相关单位或个人征求意见,收回并处理意见,提出标准送审稿。
审查阶段:通过会议和函件审查,通过后形成报批稿。
批准阶段:上报标准经审查机构审查,标准化主管部门批准、发布。
出版阶段:批准的标准报批稿送标准出版单位出版。
复审阶段:标准在实施后5年内,进行重新审查,确认有效性,或修证、或废止。
废止阶段:对已无实施利用价值的标准,宣布废止。
对于已有成熟标准草案的项目,特别是在变化快的技术领域可采用快速制订程序,快速程序需标准立项、计划调整、制订过程和标准报批4个阶段。
标准的编写要求:
编写标准首先应遵从《标准化工作导则》、《标准化工作指南》、《标准编写规则》等有关标准,标准要具有统一性、协调性、适用性、计划性。
标准的结构由部分、章、条、段、表、图和附录排列组合而成。系列标准有部分组成,部分不是独立的、系统的标准,各部分有相同的引导要素和主体要素;标准的章、条用数字编号加点表示,条可分6个层次,同一层次有2个(含)以上条;段不编号;列项常用于阐述标准的内容;附录按条文中提及顺序编号。
标准的编写内容:
封面、目次、前言、引言:有具体的格式规定。
标准名称:有一段式、二段式、三段式三种形式,即引导要素、主体要素、补充要素三方单独或相加组成。
范围:正文的起始部分、表示标准的内容及适用条件。
规范性引用文件:标准需要引用的相关标准和其他文件。
术语和定义:给出标准中使用的某些术语的定义和解释。
符号和缩略语:给出标准中使用的符号和缩略语的定义和解释。
要求:标准的具体内容。
规范性附录:属于标准正文的附加条款,与标准同时被使用。
资料性附录:对标准正文的说明。
参考文献及索引:在附录之后,作为标准编写来源的证明及术语的索引。
注、条文的脚注、示例、图、表:根据标准编写需求确定是否采用。
4.1畜牧业(综合)标准化内容 畜牧业(综合)标准化就是为了达到某一畜牧业生产项目中的确定目标,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建立相关综合体,并有组织、有步骤地贯彻实施的一种标准化方法。它相对标准体系来说,在采用标准完整性外,标准之间更具相容性、协调性,以保证达到总体目标的最佳效果。
畜牧业标准化步骤:
准备阶段:项目的选择、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建立协调机构;
规划阶段:确定需达到的目标,编制标准综合体规划;
建立和贯彻实施阶段:建立标准综合体、贯彻实施、定期评审与修订。
4.2主要的畜产品质量控制标准认证体系
HACCP: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是专业性的食品安全质量控制标准。
GMP:良好作业规范,规定畜产品生产的卫生要求。
SSOP:生产中为实现GMP目标所需的操作规范和程序。
ISO9000(14000):是系列标准文件系统,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的质量管理和保证的体系,按此实行产品质量或质量体系认证。
4.3标准的实施与监督 标准的实施是指有组织、有计划、有措施地贯彻执行标准的活动,标准制订部门、使用部门将标准规定的内容贯彻到生产、流通、使用等领域中的过程。这一过程分为7个阶段。
计划:标准制订发布后,应拟定贯彻实施计划,确定贯彻标准的方式、内容、步骤、负责人员、起止时间、达到的要求和目标等内容。
准备:为使贯彻计划顺利开展,应做好思想(宣传)准备、组织(实施力量)准备、应掌握的技术(配套)准备、物资条件(标准施行所需)准备。
试点:按标准建立示范试点,为全面贯彻标准创造条件。
实施:按标准规定组织生产、流通、检验,并因地制宜采取措施,保证标准的贯彻、实施。
检查:检验、检查标准在实施过程中的可行性和先进性,以及存在的问题。
总结:对实施、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反馈:将总结结果反馈到标准的起草、发布部门,为标准的修订积累和提供科学的依据。
为确保标准实施的有效性,取得显著的标准化成果,应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标准实施监督就是通过检验、检测、资料审查、调查走访、测算评估等方法对生产、流通、检验领域的相关标准是否满足实施要求,是否按标准实施及达到预期效果,实施标准的计划、组织、措施是否落实到位,实施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等开展监督。监督形式有三方面:
第一方监督:实施方的自我监督,建立标准实施监督制度,培养和增强标准化生产意识,对生产的各个环节,对照标准进行自我监督。
第二方监督:实施者相关的各方监督,生产过程中有否违反标准要求,造成相关他方的影响。
第三方监督:具有公正立场的政府或其授权的相关机构进行的监督,如通过检验、检测来确保实施者有否按要求实施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