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写作课程体式研究

2019-02-28 08:34刘婉娴
师道 2019年1期
关键词:体式文学性散文

刘婉娴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写作课程主要格局如下:小学是“记叙性(描述性)的散文”,初中是由“记叙性散文”过渡到“议论性散文”,高中是“议论性散文”(“夹叙夹议”的“随笔”)。王荣生教授在《怪不得写不好文章,老师根本没有教》一文中,将上述写作课程体式总结为“文学性散文”。我们知道,“文学性散文”主要要求以下两点:内容独创,形式独创。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经验、知识、理论均十分有限,哪里可能“独创”?在“真情实感”的新理念、新导向要求下,学生基于生活积累以及知识积累的“双重不足”,只好违心写一些虚假的文章。按王朔在《写作与伪生活》一文中的说法,可称之为“伪写作”。

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初中写作的“伪生活”及解决策略》(见《广东教育(综合)》2015年第1期)一文中曾有所阐述。根据内容的“真伪”,学生考场作文大致可以分为套作(考前背诵一篇或几篇范文,考时根据需要套用部分段落或全文)、伪作(即内容是虚假的)和真作(即内容是真实的)。经过在研究基地学校广州市白云区石井中学、钟落潭中学和人和三中调查,我们发现,学生习作中套作占了24.5%,伪作占38.8%,真作占36.7%。

基于上述写作课程中教学成品的诸多问题以及其他学科的类似问题,广州市白云区拟推动区域课改,从课堂改革到课程改革。关于区域课程改革的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可能要花费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当前,核心素养的提出,为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美国教材的引入,为课程改革提供了样本。

据《人民教育》2016年9月13日消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我国专家和学者界定的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我们认为,课标的修订、教材的编写、课程的改革、课堂教学、考试评价等,都要围绕“必备品格”和 “关键能力”逐步推进。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中“文学性散文”写作课程的教学产出,从“关键能力”考察,只会形成一批眼高手低的学生,夸夸其谈,纸上谈兵;从“必备品格”考察,只会形成一批说假话、做假事的学生,名不副实,弄虚作假。为此,我国基础教育写作课程体式必须打破当下“文学性散文”一统天下的局面,按照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标准,拓展到其他体式。

至于拓展哪些体式,美国写作课程为我们提供了样本。限于篇幅,我们只考察《美国语文(中文版)》第一部分“文明的交会”和第二部分“国家的诞生”中的写作任务,就可以了解美国写作课程的体式。

表1、2中的各写作任务,如果从体式来考察,可以类同于我国的报告、布告(应用文),神话、自传(记叙文的某一特殊种类),建议与评价(议论文),新闻(写作技艺为适合媒体的风格),书信等。美国语文设置如此丰富的写作体式,旨在培养学生以下3种能力:一是使用工具进行沟通的能力,如写作任务《格言网页》《博物馆布告》,属于使用知识与信息沟通互动的能力等;二是在异质集体交流的能力,如写作任务《给校长的建议》《对演讲进行评价》,属于构筑与他者关系的能力等;三是自律地行动的能力,如写作任务《私人信件》《自传式叙述》,属于设计与实施人生规划、个人计划的能力等。上述3种能力,构成钟启泉教授在《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中所论述的“OECD基于‘关键能力的界定与选择的研究倡导‘核心素养或‘关键能力(Key Competency)。”

我们认为,我国写作课程体式建设要以核心素养基本内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目标,以美国语文教材为样本,发扬“崇德尚能,经世济民”的文化传统,从学生“当下生活”与“终身发展”两个维度引进文章体式,构建中国特色的写作课程体式格局。从“当下生活”考虑,可以引入以下文章体式:微信(短信)、新闻(消息)、书信、总结、计划,从“终身发展”考虑,可以引入以下文章体式:研究报告、公文(含通知、公告、请示、批复等)、自传、领导讲话稿(发言稿)等。

限于篇幅,下面,我们只论述从“当下生活”考虑的微信和从“终身发展”的研究报告等2种文章体式。

2011年1月21日,腾讯公司推出一个为智能終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该公司总裁马化腾命名为“微信”。微信主要功能是: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需消耗少量网络流量)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并逐渐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生的交流平台。据统计,目前微信普通用户超过8亿,学生用户超过2亿。

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六大核心素养之一的“社会责任”的重点内容是: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敬业奉献,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能主动作为,履职尽责,对自我和他人负责;能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积极履行公民权利;崇尚自由平等,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热爱并尊重自然,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及行动等。我们认为,微信写作是培养学生上述“社会责任”的最佳写作课程之一。

2016年9月,我们在研究基地学校石井中学初二(1)、(2)班实施了微信写作教学实验。开设微信写作课程主要目的是:基于“社会责任”的培养需要,指导学生加强文化修养和品格修养,在处理自己和他人、自己和社会的关系的同时,崇尚简单的生活理念、追求绿色的生活方式,培养生活自信而修为深厚的当代青少年。

基于微信是一种新闻报道,我们要求学生遵守时效性原则,题材太旧或时间太长的内容不发微信;基于微信是一种互动平台,我们要求学生遵守尊重回复原则,及时并认真地回复微友的评论或疑问。

屈从当前“文学性散文”体式的考试机制,我们在实验班级只上了2节微信写作课程。但是,不论是实验过程还是实验结果,都是比较理想的。从实验过程来看,课堂上教师指导和规范微信写作,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兴趣高涨。从实验结果来看,学生自觉加强深厚的人格修养,努力塑造健康的公众形象。

至于研究报告的写作课程,2016年第12期《中学语文教学》刊发周子房先生的《研究报告写作教学的策略》。周先生认为:“系统的研究报告训练,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查资料、做笔记和写论文的本领,还能发展他们动手动脑做研究的能力。”我们认为,研究报告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科学精神”的最佳写作课程。

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科学精神”可以分解为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等3个方面。关于理性思维,其重点内容是: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关于批判质疑,其重点内容是: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关于勇于探究,其重点内容是: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如果说设置微信的写作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是着眼于学生的社会适应;那么设置研究报告的写作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是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2016年9月,我们在研究基地学校钟落潭中学初二(5)、(6)班实施了研究报告写作教学实验。我们开设研究报告写作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基于“科学精神”的培养需要,按“以写促研”的方式引导学生加强实证研究和科学探索,在改变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同时,建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并引领社会。

屈从当前“文学性散文”体式的考试机制,我们在实验班只上了2节研究报告写作课程。第一节放在学期初,课名为“研究过程指导”,主要含确定选题方向,缩小选题范围,围绕选题搜集资料、做笔记等内容。第二节放在学期末,课名为“研究报告写作过程指导”,主要含列提纲,拟写主题句和结尾等内容。

从实验的结果来看,学生掌握了研究报告的主要结构。基于“研究”“课题”“科学”等关键词,培养了学生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独立思考、强调第一手资料、强调学术规范等良好习惯,提高了学生的理性素养与实证精神。上述效果,可以支撑学生务实的人生规划,实现学生成功的终身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推进的写作课程改革屈从当前“文学性散文”体式的考试机制,只能在某些学校某些班级进行试点。基于核心素养的基本观点,我们认为,打破“文学性散文”的体式格局势在必行,并且为期不远。我们相信,从写作体式的角度可以突破以“文学性散文”为主线的“课标设置—教材編写—课程设置—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的链条,启动与《美国语文(中文版)》接轨的多体式并存的写作课程。

[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 2017年度课题“基于课程建设的初中写作教材对比和课例实证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201740107]

(作者单位:广州市白云区石井中学)

责任编辑 晁芳芳

猜你喜欢
体式文学性散文
论《源氏物语》对白居易诗词的吸收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后现代中国电影娱乐性对文学性的裹胁
浅谈高中元曲教学现状及出路
《刘三姐》等经典少数民族电影的文学性
虚拟的自由:创新与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