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学:中小学教师知行之进阶做“学问”,一线教师大有可为

2019-02-28 08:34李竹平
师道 2019年1期
关键词:做学问学问课题

李竹平

网上有“好消息”流传,很多地方教师评职称,不再有课题论文这道坎,尤其是农村教师。从照顾农村教师的现实情况来说,就评职称这件事,的确是一个“好消息”,门槛低了,机会就大了。但从教师职业本身来说,个人觉得,一线教师,包括农村教师,有自己的课题或持续关注的教育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论文,未尝不是一件更有价值的事。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如果教育落后于时代的步伐,对于受教育者而言,是一件十分尴尬甚至悲哀的事情。要保证教育不落后于时代,一线教师肩负的责任比谁都重要。我想,强调教师要努力成为学习型、研究型的教育者,也正缘于此种认识。既然成为学习型、研究型的教育实践者是一线教师本应努力的方向,那么,一线教师有自己的课题和论文,也当是应有之义。需要讨论的是,“自己的课题和论文”当如何定义?是不是只有被“立项”的课题、在正式刊物发表或者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评选中获奖的论文,才算是名正言顺的课题或论文呢?我想,只要是来自于教师真实的教育教学需要的研究和思考,是为探索和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真实问题而生的课题,都是有意义有价值的课题;同样,所有以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遭遇的真实问题为导向,记录教师个人思考的叙事、随笔以及在此基础上有了一定理论提升的论文,也都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学问,是应该得到尊重和肯定的。“立项”“发表”“获奖”只是被认可的一种渠道而已,一线教师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做学问,如果这学问对促进学生的成长、对自身专业的发展是有益的,则更应该得到认可和肯定——这,可能还涉及对教育主管部门工作职能和智慧的考量。

是的,我真正想表达的是,一线教师做学问,本就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不仅可行,而且大有可为。那么,为什么说一线教师做学问大有可为,又在哪些具体方面大有可为呢?

首先是做研究学生和学生成长的学问。教育的最大学问,就是对学生和学生成长的了解和研究。现实情境,未来展望,是对学生需要成长为什么样的人的重要判断依据,而当下学生是什么样子的、何以成为这个样子、怎样才能成长得更好等等,这些问题,是一线教师需要研究和回答,并且准确回答,进而指导自己教育实践的重要课题。一线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直面教育生成的现场,能从不同角度对学生有足够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因此,一线教师做学生—儿童研究,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一线教师只要愿意做、有心做,就能把研究学生的学问做得很好。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有很多篇幅都是在教育生活情境中对学生心理、成长的描述和研究,这些研究成果都成为了指导一线教师的“金言”和“智慧”。我们要知道,苏霍姆林斯基一直都是一名不折不扣的“一线教师”。

学生—儿童的成长密码,有些是共性的,甚至在任何时代,在任何环境中,都是相通的、一致的。这些共性的密码,大多前人已经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过深入研究,有了比较系统的论述。前人的很多研究成果,已经成为教育者了解和研究具体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理论依据。而一线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具体的、个性鲜明的、“现在进行时”的学生。对于每一个学生而言,影响其成长的不仅仅是生理和心理的共性密码,更重要的,甚至起决定作用的,是其与众不同的个性密码。这与众不同的个性密码,是一线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的一线教师显然也具有条件——需要去深入了解和研究的,并据此帮助、陪伴、引导具体的学生追求积极向上的自我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一线教师在学生—儿童研究上,是大有作为的。

大家翻开手头的教育教学书刊,就会发现,很多关于学生—儿童成长研究的随笔、叙事、论文,都是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一线的实践、思考和研究的成果。拿我个人来说,身为一名一线班主任,我就觉得,研究班上的每一名学生—兒童,是我做好班级工作,尤其是最大限度帮助、引导班级每一名学生健康成长的坚实基础。当刚刚接手一个班级,发现班上学生普遍在情绪管理上存在严重问题时,我就开始着手帮助他们学会管理情绪。这时候,《儿童心理学》《儿童与情绪:心理认知的发展》等前人研究的成果就成为了我展开具体研究和实践的专业基础和理论依据,而在解决每一名具体学生情绪管理问题时,我需要了解他们各不相同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性格特征、认知模式等等。在实践中,我不断分析思考不同学生的问题、积累经验、总结方法……后来,就有了关于教师和学生情绪管理的多篇文章发表。正是从研究和帮助学生学会情绪管理入手,我开始了对儿童—童年成长一系列问题的关注、思考和研究,在教育杂志上开设了儿童研究的专栏。

从根本上讲,每一名一线教师只要在与学生打交道,每天都会面临丰富多彩的学生成长情境和表现,每天都需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成长中的各种问题,分享学生成长的喜悦,也分担学生成长的烦恼。这些,难道不正是一线教师做研究学生—儿童学问的最佳环境和最大便利吗?记录案例,分析问题,选择方法,总结经验……这些都是在做学问,将这些行诸笔端,就成为了做学问的成果。

一线教师做学问的第二个方向和对象,是课堂。课堂是一线教师做学问的坚实而宽广的平台。自己为课堂做了哪些准备,在课堂上做了些什么,学生因为自己所准备的学习内容、所采取的教学姿态等,在课堂上有怎样的表现,到底收获了哪些……如此等等,大概是每一位用心用情于课堂的一线教师都会关心、思考的问题。关于课堂的学问,就在这最接地气的关注和思考中诞生了。

与做学生—儿童研究的学问一样,在课堂—学科教学上做学问,一线教师也不需要从零开始,也可以站在前人已经奠定的坚实基础上,为了把课上得更好,为了学生学得更有效更扎实更灵动,做最具体的、一点一滴的积累和研究。叶圣陶先生、夏丏尊先生的母语教育研究,就是从自己的课堂教学开始的;李吉林老师的情景教学法,也诞生于自己的课堂;还有今天的一些一线名师,都是源于真实的课堂实践和思考,才慢慢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理念和主张,他们的学问,并不高大上,但很有价值。甚至,哲学家、教育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思想,也是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萌芽、发展和研究,才结出的硕果。前面提到的苏霍姆林斯基,更是基于自己的课堂实践,总结出了许多关于课堂教学的实践智慧和理论成果。

课堂是一线教师实践教育理念和实现教育追求的真真切切的“一亩三分地”。这一亩三分地,如何规划,深耕还是浅耘,种什么,如何种,种下去后怎么培育管理,遇见大大小小的问题怎么解决……总之,与课堂有关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一线教师做学问的突破口、落脚点。拿语文课堂来说,怎么创生学生需要的母语课程,文本解读做到什么程度才是最有利于课堂教学的,课堂上探究的问题怎样设计才是服务于“学语文”的……甚至,一篇具体的课文,怎么定位学习目标,怎么导入,怎么围绕目标线索展开学习活动,怎么结课等等,一线教师都可以做成学问。这样的学问,既为自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升了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同时,也会逐渐建构出属于自己的、科学的教学理解,并给他人以启发。

可以说,关于课堂的最有生命力、最具实践指导意义的学问,都是诞生于一线课堂经验的学问,那些高高在上、听起来很美却缺乏实践经验支撑的“学问”,有可能因为无法转化为积极的课堂“生产力”而被视为“伪学问”。

一线教师还可以通过自我观察、反思和对同事的观察、研究,在教师专业成长上做学问。一线教师在专业成长上做学问,不是一定要为别的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方法策略和实践路径,而是回归自身,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和路径。这种寻找和实践本身,就是一种极有价值的学问。这种学问做扎实了,做深入了,自身的专业成长也就一步步实现了,如果能回顾梳理自己的成长之路、成长经验等,这一学问就进入了新的境界,自然还会成为激励和指导其他教师成长的学问。

我所熟悉的王维审老师,在分享自己的专业成长经历时,讲到他身为一名一线农村教师,是如何在进行自我分析的基础上,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领域,通过叙事写作创生叙事教育,进而成为带领广大一线教师一起成长的叙事研究者。他的专业成长之路,就是认准目标踏踏实实做学问的路,这学问成就了自己,也最终惠及他人。

教師专业成长有一些共性的规律,但跟学生的成长一样,每个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背景甚至愿景又是各不相同的,所以每个教师的专业成长都会有个性化的方法、路径、样态。可以说,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样本,都值得研究,都能给他人以启发。一线教师从自己的实践开始,从自身的成长开始,关注、研究专业成长的方方面面,就能做出教师专业成长的真学问来。

一线教师做学问,因为在“一线”,所以更大有作为。一线教师做学问,不仅仅是可以做什么,甚至只要是与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关的方方面面,想做哪方面的就能做哪方面的。除了上面举例说到的三个方面,还可以做班级建设和管理的学问,可以做家校沟通的学问,可以在任何一个方面里找到更聚焦的点,如课堂教学中的中等生关注一类更具体、从细微处着手的学问。一线教师可以选择在一个方面多角度“雕琢”,也可以找准一个点往深里“凿井”。总之,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更应该懂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用做学问的姿态来做教育教学工作,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自觉地做学问,如此,教育人生也会更精彩。

(作者单位:北京亦庄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

猜你喜欢
做学问学问课题
教师是做学问的
意林双周历学问勤中得(2017.9.16—2017.9.30)
第十单元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裁剪的学问
赛跑中的学问
竹溪县实施“五个一”工程开展草根课题研究
“研”
做学问像爬山
从课题指南或总课题中选课题
静与动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