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评论百年经典论文》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美国经济学会著
杨春学、于飞译
2018-10
本书是《美国经济评论》特邀阿罗等六位著名经济学家,成立评选委员会,在数千篇文章中,甄选出对经济学发展与实践产生深远、重大影响,且富有创造性的20 篇论文。膺选论文名重一时,代表了每一时期经济学的高学术水平,同时整体再现了百年来在经济学领域艰辛跋涉、不断探索的历史发展轨迹,反映了美国主流经济学的基本走向。
这是美国经济学会为纪念《美国经济评论》创刊100周年,而于2011年推出的“纪念特刊”上重新刊登的20篇最佳论文。
为选出这些论文,期刊特邀阿罗、伯恩黑姆、费尔德斯坦、麦克法登、波特巴与索洛六位著名经济学家,成立“20篇最佳论文”评选委员会。入选的标准是:富有智知上的创造性,对经济学家的思想和研究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如果要说这些论文中,哪一篇对实践中的宏观政策思路影响最大,也许应该是弗里德曼的《货币政策的作用》。
这是他在1967年美国经济学会上发表的会长演讲稿,和费尔普斯的论文一起构成了“长期垂直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论基础。此文被视为二战后宏观经济学最重要的也是最有影响的论文。它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自然失业率”概念,并以此为基础,讨论菲利普斯曲线,进而衍生出新的政策观。
当时,統治宏观经济学的信条之一是菲利普斯曲线。按照这条曲线的含义,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一种稳定的替代关系。如果决策者想降低失业率,那就得承受通货膨胀率上升的压力。反之,如果决策者想降低通货膨胀率,那就得承担失业率上升的压力。不存在两全其美的选择。这正是凯恩斯主义相机抉择政策主张的核心工具。
在这篇论文中,弗里德曼指出,存在一种不受总需求影响的失业率,那就是自然失业率。按照他的解释,这种失业“是可以通过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方程组精心计算出的失业率水平,条件是将劳动力市场以及商品市场的实际的结构性特征加入其中,这些特征包括市场的不完全性、需求和供给的随机变化、搜集职位空缺和劳动力可获得性信息的成本、劳动力转换工作的成本等”。也就是说,这种失业率取决于与通货膨胀率无关的劳动力市场的各种实质性因素。他提出这一概念的目的是要把影响失业的货币因素和非货币因素分离开来。
借助于自然失业率的思考,弗里德曼认为,从根本上来说,以菲利普斯曲线为基础的宏观政策是错误的。
首先,从长期来看,根本就不存在这样的一种权衡关系。因为,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在自然失业率点上是垂直的,任何货币政策都不可能改变这种失业率。也就是说,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是独立的。
其次,在短期中,虽然实际失业率可能高于或低于自然失业率,从而使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存在一种替代关系,但是,这种关系是暂时性的。而且,用弗里德曼的话来说,这种“暂时性的此消彼长,并非由通货膨胀本身导致,而是由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导致的”。
最后,作为上述观点的一个推论:货币政策要对这种替代关系发挥作用,有一个特别的条件。那就是人们暂时没有意料到货币政策带来的通货膨胀,或者说,因为货币幻觉而把通货膨胀误解为相对价格的变化。此时,货币政策才可能产生改变实际失业率和实际产出的效果。
论文立即引起了学者的热烈讨论。进入20世纪70年代之后,部分西方国家出现了明显的“滞胀”现象,似乎证实了弗里德曼的观点。作为一种新的信条,“自然失业率”进入了宏观经济学的工具箱,改变了经济学家研究宏观现象的方法,同时也影响着决策者的选择。
虽然本书中的多篇论文在这里没有被提及,我还是想再做一些空泛的说明。
经济学的数学化在这些论文中获得最典型的表现。一类是利用统计分析或计量经济学进行的经验研究,另一类是数理经济学的纯粹理论分析。从这类论文中,我们能获得什么样的认识呢?
计量经济学的真正价值是增加经济学的经验知识。罗伯特·希勒(Robert J. Shiller)的论文《后续股息变化能否解释股票价格的大幅波动?》就体现了这种价值。
希勒以非常精致的方法对标准普尔指数(1871~1979年)和修订后的道琼斯工业指数(1928~1979年)进行了细致的处理和分析。从论文开始所提供的两张图示中,我们就可以明确地观察到:股票价格指数曲线波动相当大,而红利现值曲线却相对平缓。
具体来说,如果用样本中实际股息对其长期指数增长路径的标准差来衡量未来股息的波动性的话,那么,相比较而言,股票价格的波动程度比用未来股息的新信息所能解释的波动程度要大5~13倍。这个经验事实从一个侧面说明有效市场理论并不能完全解释股票市场的变化。按照有效市场理论,股票价格是由其预期红利的贴现值决定的。希勒的研究结果表明,股票价格的波动程度是无法用随后的股息贴现波动幅度给予解释的,也无法用“噪音交易者”之类的因素给予解释。这就是此论文给我们提供的新的经验知识。至于有评论者把此文视为行为金融学的开创之作,那只能在特别的意义上这么理解。作为读者,我们在此文中看到了他对这种现象的解释了吗?没有!但是,这个新的经验知识引起了相关领域学者的极大关注。希勒也着手解释这一现象。他在此文之后的解释,才是真正的行为金融学。
最重要的是思想。只有有了好的思想,数学才可能充当让我们很清晰地表达和论证这种思想的工具的角色。例如,彼得·戴蒙德(Peter Diamond)的论文《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的国家债务》,以及他与詹姆斯·莫里斯(James A. Mirrlees)合作发表的长文《最优税制与公共生产:(I)生产效率、(II)税收制度》,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正是借助于数学工具,彼得·戴蒙德才可能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的国家债务》一文中建立著名的世代交迭模型。也正是借助于数学工具,他与莫里斯才能证明:在兼顾公平与效率的条件下,存在一种社会福利最大化时的生产效率。事实上,只要讨论最优问题,经济学是无法脱离数学的。
最后,所谓的“经典”,有一个学术史上称之为“经典化”的过程。它们原本是普通的论文,但因为提出了新的思想或者新的经验、新的知识、新的方法,被同仁视为包含着重大的创新,因而被反复解释、被不断引用,于是渐渐地被视为经典。即便如此,正如前面所看到的,对这些论文的结果,也并非没有争论。这种争论,或者源于作者的表述原本就不是很清晰,或者源于作者的论证或观点本身就存在某些问题。因此,争论是正常的学术现象,皆因真理是不可能穷尽的!
《经济大棋局,中国怎么办》
瞭望智库编著
现代出版社
2019-1
本书从当下热门并富有争议性的财经话题入手,集体把脉中国经济;结合国内国际形势,分析当今中国经济遇到的挑战及对策,探索如何找到世界经济大变局下的新平衡与新突破。
《消失的古城》
王笛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3
本书从微观史的角度,以通俗、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成都这座城市从传统生活到进入现代的故事,让我们看到成都历史、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变迁,并留下深刻的思考。
《家族、土地与祖先》
[美]易劳逸著
苑杰译
重庆出版社
2019-1
本书从全球史的视角考察了1550~1949年近四个世纪里,中国社会在经济基础、社会形态和精神信仰层面的巨变。
《当下的启蒙》
[美]史迪芬·平克
侯新智、歐阳明亮、魏薇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8-12
作者对当前世界进行了全景式的评述,让读者了解人类状况的真相,人类面临怎样的挑战,以及该如何应对这些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