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燕斐
如何才能形成好的金融生态,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对此应有四方面思考:
一、金融活动要区分好坏。
金融并没有新金融、旧金融之分,要分的是好金融和坏金融,只有支持实体经济的金融活动才是好的金融活动。
金融或者帮助实际资本加快循环,比如通过支付、结算,或者帮助循环更畅一些,比如各种票据、贸易金融等,或者直接把货币资本转为实际资本,通过融资来为实体经济服务。
二、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需要良好的金融环境、金融生态,只有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
首先,更好地打击、防范各种庞氏融资。庞氏融资的本质是借新还旧,这种经济活动、经营活动的货币资本并未投入到实际生产活动当中,不带来新价值却消耗了原有的资本。例如各种非法集资、各种传销等。政府债务如果超出范围也可能演变为庞氏融资。
其次,防范和打击各种金融欺诈。这在消费金融领域相对较多,还款利率相对较高,可能导致个体消费者陷入无穷的债务之中。这一类金融产品推销时可能并未明确说明其风险和用途,使得对金融教育相對缺乏的消费者很难得到保护,导致金融欺诈。
再次,要关注可能存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与发达国家的民众将钱存在银行和保险公司不同,中国的民众习惯于在银行存钱。因此,开展各种创新性金融活动时,必须注重其与银行体系关系,尤其银行资金的去向和路径,以及这种金融活动可能隐含的杠杆。
预见
应对全球环境变化的绿色产业将迎来爆发期,我国金融机构应提早预见这一未来,提早做出中长期资源配置规划。
三、更好地运用新科技。
当前的互联网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社交互联网,可通过其确定场景、人与人的关系以及拿到很多非信用的数据,来精确刻画一个人的金融肖像,给予新金融很多生长机遇。
另一个科技发展方向是随着5G的推进而出现的工业互联网,其基础就是物联网,将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相衔接,在解决小微企业融资上大有裨益,有助于减少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做尽职调查、授信审查等带来的管理成本。现在已经出现了一些把核心企业和非核心企业之间的物的关系相衔接的工业物联网模式,具备很多有效的信息点和金融流,很值得关注。
四、更好地适应全球产业变革大趋势。
当前,全球产业变革的大趋势是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等环境挑战。全球75亿人口中,仅有约25亿人口处于较为发达的经济中,还有50亿人口的生产生活相对落后。在这一大背景下,应对全球环境变化的绿色产业将迎来爆发期,我国金融机构应提早预见这一未来,提早做出中长期资源配置规划。
我们还面临着一个全球性的难题,即金融如何服务小微企业的现实困境。
我国金融系统以银行机构为主,银行的贷款产品讲究现金流,但经济转型升级时期,尾部(小微企业)因为存在不良风险等因素银行不敢贷款,造成了金融支持实体的结构性问题。因此需要中长期的有耐心的资本包括保险资金、公募和私募理财资金等进入市场。
金融机构也要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要沉下心来研究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前景和未来的现金流,还要建立健全金融机构扶持小微企业的激励机制,以及其员工从事小微企业业务的激励机制,补充服务小微企业的人员队伍数量,真正做到扶得住、沉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