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师发展途径有很多,但是最容易让教师们忽视的往往是每一次的听课,其实每次听课都可以从中攫取出一些小问题来仔细探讨和研究,这样对专业水平的提升也是很有裨益。
关键词:听课 思考 专业提升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1-0177-01
教师发展有很多途径,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也给教师很多启发。而从每一次听课中积极思考和提出有价值问题是提升教师自身专业化比较直接和有效的途径。下面,就最近听课的两个片段分享思考。
听课片段一:
师:同学们还记得前段时间我们去春游吗?生:记得!
师:还记得我们是怎么去吗? 生:坐车。
师:瞧,车来啦。仔细看图,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生:一辆大巴车有45座,已经有30个人上车了。
师:谁再来说一说。
生:一辆大巴车有45座,已经有30个人上车了。
师:根据刚才同学们说的这句话,你们能提出哪些问题?自己先想一想,然后把自己想的和同桌说一说。
生1:还有多少個空座位?生2:再上多少人,车就坐满了?生3:大巴车拆掉几个座位,人数刚刚好。
师:会列算式吗?生:会!
师:谁来说一说。生:45-30=15(个)
这是苏教版一年级下《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不退位)》课中的一个教学片段。听到这里的时候,笔者想到一个问题:怎样让学生提问题?教师怎样处理提问?
笔者认为:作为教师要在课上给学生提供一个熟悉的问题背景,学生直观感觉下有丰富的数学信息。例如,本课中教师首先向学生提了一个熟悉的背景:春游。在熟悉的背景下,学生对接下来出现情景图里的车、人都不陌生,符合学生的思维。接下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幅图,就是通过直观感觉图上蕴含的丰富的数学的信息。
在这个片段中学生提了三个问题,虽说都可以引到算式:45-30上面来,但是在课堂中教师怎样来处理不同的三个问题呢?就拿这个片段中第三个问题中:大巴车拆掉几个座位,人数刚刚好?这个问题不是所有学生能理解的,这时,教师应该及时追问一句:你为什要拆车上的座位呢?通过这样的提问来让学生把其中事理逻辑关系讲清楚。笔者认为教师在处理不同问题时,应该向学生渗透“等价”的概念,让学生自觉的将问题归类,不仅提高课堂效率,也有助于学生做题技巧的生成。
听课片段二:
师:你们都同意45-30=15吗?生:同意!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的小棒摆一摆,计数器拨一拨来验证算式:45-30=15。
一边动手一边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师:谁想上来摆一摆小棒、拨一拨计数器?
生:我用计数器,要算45-30等于几,先算40-30=10(学生在十位上拨出4个珠子边说边在十位上去掉3个珠子),然后再算10+5=15(学生边说边在个位上拨5个珠子),所以45-30=15。
师:说的真好,掌声送给他。
师:还有谁想得到同学们的掌声?
生……
在这个片段中笔者想说的问题是:第一,关于45-30怎么拨计数器。片段中学生是这样拨计数器的:先拨4个十,去掉3个十后,再拨5个一。一般的情况是:先拨4个十,5个一然后再从十位上去掉3个十。学生出现的拨计数器的方法是不错的,为什么学生为什么出现那中情况呢?笔者认为:一是,学生受了摆小棒经验的影响。学生受了摆小棒中4捆拿走3捆这样的刺激,所以在拨计数器时,就会出现这种情况。二是,一年级的学生容易把拨计数器和计算过程混淆了。笔者认为学生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及时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拨计数器的习惯。比如:45-30,应该跟学生说明是45-30不是40-30,所以要在计数器上先把被减数拨完整,逐步地引导学生将拨计数器的习惯改过来。
第二,教材中小棒和计数器是否有关系。笔者认为教材首先呈现小棒,是为了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45-30就是就是从4捆小棒里拿走3捆,再把1捆和5根小棒合起来,也就是教材上呈现的45-30的计算过程,形象直观符合一年级学生思维习惯。仅仅停留在小棒的层面上是不够的,所以教材又呈现了计数器图,这里的计数器从数位的角度让学生知道在十位上去掉3个珠子是表示3个十。这里由小棒到计数器让学生的思维经历一个完整的过程,也是为后面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做了铺垫。
以上是对《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不退位)》这节课一些片段中值得交流的问题进行思考。笔者认为作为教师应该抓住每次的教研活动机会,认真扎实做好准备,在听课中积极思考,在思考中升华,使自身更快、更好地发展。
作者简介:张亚晨(1990-),男,汉族,江苏南京人,南京市建邺实验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