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复线式课堂教学的行动研究

2019-02-27 11:55赵小芳
读与写·下旬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复线展示分层

摘要:初中数学复线式课堂教学行动研究从条形无痕分组、教学目标分级、分层训练资源包、复线教学、复线训练、复线展示等多个方面进行行动探索,使教与学的活动都明确指向每一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充分树立学习自信心,为学生的学业水平发展提供了尽可能大的提升空间。

关键词:复线;分层;资源包;展示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3-0185-03

1.研究背景

1.1学生的学习现状。

统计2013学年的7年级上平行班数学区统测成绩(总分120分),平均分为80.28分,及格率(72分以上)为70%,优秀率(102分以上)为17.91%;并进行成绩分档分析,如下述统计表:

2013学年的7年级(上)平行班数学成绩分档频率统计表

分档组别100~12070~9900~69

百分率23.17%46.5%30.33%

从统计不难看出,学生的学业水平是及其不均衡的,如果采用传统的统一授课制,势必导致优秀的学生“吃不饱”,成绩后进的学生“灌不进”,长此以往,必然导致优秀学生的发展迟滞、后进学生的进步几乎被抹杀。

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性也很大,我们根据调查发现,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仅有约不到四分之一的学生主体可以通过自学来主动完成学习任务,而大部分同学需要在老师的主导下,通过老师的精心组织去完成学习任务。

1.2立项与诠释。

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和教学现状,教师在授课中往往感到单一的课堂教学目标很难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很多教师只能把目标难度集中在中等程度的学生,结果这样的目标难度定位低于高学力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又远高于后进学生低学力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导致成绩优秀学生面临的挑战不够,成绩后进的学生又无法跟上节奏。因此,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亟需教师研究怎样帮助学习主体确立适合自己的个性化学习目标、如何提供多样的学习策略和方法。从2014年2月学校申报立项省级规划课题“复线式课堂教学”成功后,数学组在7年级成立了课题小组,并申报子课题“初中数学复线式课堂教学课题的行动研究”进行探索。

数学课题小组首先对课题的含义进行了甄别与明晰,明确了本课题是对至少两类以上的学生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但不同于我国早期的“复式课堂教学”,传统的“复式课堂教学”主要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年级的学生组织教学的形式,主要解决不同学段的学习问题;而“复线式课堂教学”主要面对相同年龄段、相同年级的学生组织教学,重点解决不同学习层次、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的学习问题。期望教师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目标和要求,针对班内不同层次,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明确指向每一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给每一位学生的学业水平发展提供尽可能大的提升空间。

2.课题的行动研究

复式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目标和要求,针对班内不同层次,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明确指向每一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我们的课题组一步步展开了以下的行动研究。

2.1学生分层。

数学课题小组把课题实验班的学生一般分为三个层次,即A\\B\\C三类。C类学生为数学成绩优秀、自学能力较强的学生;B类学生为数学成绩中等学生,A类学生为成绩后进学生,后两类学生普遍学习要被动些。

2.2条形分组。

条形分组(见下图图示),就是把班级的学生按A\\B\\C三类分配在下面两个条形上,是一种偏向于同质分组,不同层次的分组又无痕连接。其优势在于同等水平的学生可以发现、探索和讨论处于学习过程中同一层次的问题,有了共同议论的学习话题。A类学生中进步快的学生可以加入到B类学生去合作讨论问题,B类学生中进步快的学生可以跳跃到C类学生去合作讨论问题,条形无痕的连续分组,为复线式课堂教学的开展打造了十分有利的客观学习环境。

课题实际行动研究中,为避免成绩分类对学生不良的心理影响,课题小组对优等C组学生命名为“牛组”,对中等B组学生命名为“奔马组”,对后进A组学生命名为“飞龙组”。寓意也很深刻,如龙马精神,牛气冲天,也减少了因成绩分组对学生造成的伤害。

同时,对同类组又细分若干小组,小组人数一般为6人左右,设小组长一位,主要负责问题的收集与解答,成绩相对较好,一般要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往往要承担同学课堂板演练习后讲评的任务,被任课老师称为小老师。

2.3目标分级。

把班级的学生按A\\B\\C三类分配后,分别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主要用控制题目的难易程度,设计分层训练资源包来体现。

比如:赵小芳老师的课:“5.3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设计了A\\B\\C三组习题的分层资源包。

A组题:

解下列方程:(1)6+2(x-3)=x;(2)2x-(1.5x-1)=1.5x-1;(3)8-2(x-7)=x-(x-4);(4)3y-13=7+y6;(5)3y-13=7+y6+1。适合成绩后进的学生(飞龙组)去完成。检测目标:继续巩固上一节课需要去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并会解简单的需要去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

B组题:

解下列方程:(1)3y+13=7+y6+1;(2)3x+13=1-4x-16;(3)3y+13=7+y0.6+1。适合成绩中等生(奔马组)去完成。检测目标:会解需要去分母的、较为复杂的、变式的一元一次方程。

C组题:

B组题和增加的提升题:解关于x的方程,x+1m=7+x2m+1。適合成绩优秀的学生(牛组)去完成。检测目标:既会解需要去分母的、较为复杂的、变式的一元一次方程,还会解分母含字母的关于x的方程,实际上是公式变形的变式训练。

这样的目的是对至少两类以上的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其中成绩中等的学生可以自己选择资源包学习),不同层次、不同学习速度的学生从最近的学习发展区域展开学习,在各自的不同层面都得到向更高更强层次发展,学生的成绩进步和学业发展是硬道理,也是数学复线式课堂教学课题的行动研究要探索解决的核心任务。

2.4复线教学。

教学前期(时间限制于5分钟内),主要引入课题,迅速总览本节课题的任务。之后,成绩优秀的学生(牛组)即可不听课,自主学习知识(含例题),提早训练课本上的题目(一般课前就自行完成课本上的习题),并完成牛组资源包的优化与提高的题目,并讨论、集思广益,对数学知识与思维进行自行梳理。就是说,牛组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进行自主训练与反思。

而对于成绩中下的飞龙组、奔马组的两类学生,教师则要求他们须参与教师设计的集体教学流程,一般必须听从教师授课的指令来开展新课学习。

2.5复线展示。

巩固新知训练阶段(15分钟左右),利用目标分级的分层训练包,对后进组、中等组的这两类学生,老师及时指定学生在黑板(黑板1,2)上板演练习,练习结束时主要由学生担当的小老师和数学老师共同评析,老师仅选择其中最需要的一组去加以讲评。行动研究中,我们给课题实验的班级新购置了一块移动大黑板(黑板3),放在教室一侧。教室内前面黑板(黑板1)、一侧黑板(黑板3)这两块黑板给成绩中下学生的飞龙、奔马两组使用,教室后的黑板2给成绩优秀的牛组用,因为牛组大部分时间在自主学习,所以放在教室后,收到老师授课的干扰会少一些。

对成绩优秀组的学生,学生一般用轮流的方式,每节课由小组长提醒一两位同学在黑板(黑板2)上板演练习,练习结束时主要由学生互评或小老师评析,成绩优秀组的学习问题主要在下课点拨或在每周的课外数学兴趣小组活动时解决。

2.6做好断后。

教师在课堂小结阶段(5分钟左右),主要由教师断后小结。在学生先行练习的基础之上,教师须重点直面中等生组(马组)和优等生组(牛组),对一堂课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学习问题进行小结与提升。总之,教师的作用在断后阶段要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

3.成效分析

在班级集体学习的环境下,复线式课堂教学行动研究从学生的学情出发,使得不同学力的学生有了相对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优秀学生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保护,让后进学生在跟着学中有了更多的进步空间和可能性,复线式课堂教学注重体现慢者慢学,快者快学,学生充分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心,人人都有进步的空间。

复线式课堂教学模式,不管是基础好的班还是在基础差的班都能实施。它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的习惯,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在基础好的实验班,学生能很快地适应这种教学方式,并能很快取得较大的进步。在基础差的平行班实施这种教学方式,有一个逐步训练和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过程,因此开始时有点难。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先降低教学起点,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当学生具备了初步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时,学生就会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取得明显的学习效果。

学业成绩方面,我们采集了开展实验的平行班2013学年的数学成绩,数据来源为7年级(下)数学区统测成绩(总分120分),平均分为75.11分,及格率(72分以上)为68.18%,优秀率(102分以上)为15.91%;并进行成绩分档分析,如下述统计表:

2013学年的7年级(下)参与实验的平行班数学成绩分档频率统计表

分档组别100~12070~9900~69

百分率20.45%47.72%31.88%

2013学年的7年级(上)余杭区统测平均分为92.06分,2013学年的7年级(下)余杭区统测平均分为约为85分,不难得出,在试卷难度提高的情况之下,参与实验的班级各个分档所占百分率基本保持不变,说明本实验效果相当明显而有效。

校本教研方面,本次行动研究从分析学生的学习现状出发,设计课堂教与学的方式,展开更有效率的课堂教学,丰富了课堂教学方式,也为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接地气的、精细具体的研究方向。

4.实践反思

4.1学生分类方面的思考。

教师通过调查摸底,将全班同学分成前面所说的三类。这种分类的情况,教师可以不要让学生知道,因为某个学生属于那一类,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可变的;如果学生知道了自己是属于那一类的,对于某些好学生来说,可能产生自满情绪,对于某些差学生来讲,可能产生自卑心理,这样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实施分组时可以用学习小组的小组长加以命名,也可以让学习小组自己冠名。

4.2“小老师”方面的思考。

分组以后,教师就可以分类指导了,但不要平均使用力量,要在重点对象上下功夫,见成效。要想取得分类指导的实质效果,还必须选好每类学生的“小老师”,让小组长真正胜任课堂练习反馈与讲评等工作。

什么样的学生可以被选为“小老师”呢?每类学生中,经过教师的指导,能过较容易地从本类向高一类转化的学生,就可以被老师选为因材施导,分类指导的“小老师”。怎样判断一个学生是否容易转化呢?要从学习的积极性、能力强弱和知识基础的状况三方面综合起来判断。一般来说,能力强的学生转化容易些。

怎样确定每类学生中所选的“小老师”的数量呢?一般来说,飞龙组(后进生)所选的“小老师”应该少些,少到龙组只选一个“小老师”;马组(中等生)选一个或两个“小老师”;牛组(优秀生)选两个或三个“小老师”。随着学生学习基础的加强,学习能力的提高,各类学生的“小老师”就可以相应地增加。也就是说,学习基础好的班级,

每类学生的“小老师”可以适当地多一些。

采取找“小老师”,在重点对象上下功夫的方法,是因材施导的具体体现。它的优点:(1)能扎扎实实地帮助一个又一个学生不断进步,面对同学解答问题也必然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既能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又能增强他们学习功课的信心。(2)能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一个人的进步,能够带动一类人的进步。(3)教师每突破一个“小老师”,就取得了一次成功地运用科学的教学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好功课的经验。这种经验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实在是太宝贵了。有了这种经验,教师就会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信心,教学工作得心应手,教学成果也因此丰硕。

4.3分层资源包的思考。

在数学复线式课堂教学行动研究时,分层资源包的建立要精细优选,凸显层次性。来源可以取自数学课本的作业题A\\B\\C组,也可以取自教学辅助书上的分层习题,还可以取自教师平时积累的精选习题。

5.结语

数学复线式课堂教学行动研究,教师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教学目标和要求,针对班内不同层次,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学生从自己的学习水平出发,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分组组别,更自信更有效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去。使教与学的目标都明确指向每一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给学生的学业水平发展提供尽可能大的提升空间。

参考文献:

[1]尤.克.巴班斯基.《教學教育过程最优化》[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

[2]程晓堂.论自主学习[J].学科教育,1999(9).

[3]张金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04.

猜你喜欢
复线展示分层
论莫言小说的复线式结构特征
渝黔复线高速公路连接道项目2024年建成投用
沙颍河耿楼复线船闸通航水位分析
一种沉降环可准确就位的分层沉降仪
雨林的分层
有趣的分层
刍议商品展示与陈列的基本原则
硫粉与铁粉化合的实验改进
在积极展示中张扬学生的个性化数学思维
“导——展——练——评”课堂教学模式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