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模型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2019-02-27 11:54沈小军冯莉莉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生物实验中学生物生物教学

沈小军 冯莉莉

摘 要:数学模型是对现实事物或问题的抽象,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高中生物中一些内容和数学知识联系紧密,因此,可通过构建数学模型,解决相关的生物问题,帮助學生加深对生物知识的认识与理解,提高高中生物教学质量与效率。本文分析生物中涉及的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构建方法、原则,并结合生物教学内容,探讨数学模型的具体应用,以供参考。

关键词:生物教学 数学模型 中学生物 生物实验 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1-0122-02

随着数学模型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需要定量的研究生物中涉及的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构建方法、原则,通过分析影响生物问题的各种因素,从而综合把握和剖析其规律,为建立数学模型,提供科学合理的定量化依据。高中生物中的细胞增殖、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种群数量的变化等内容都涉及数学知识,尤其近年来的生物高考试题,也常涉及有数学问题的考查,因此,生物教师应提高认识,在生物教学中传授相关的数学模型知识,使学生灵活应用数学模型高效解答相关生物试题,不断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1 数学模型的分析

数学模型是一种运用数学规则、原理近似表达事物或其现象特征的数学结构。建立模型、求解模型、验证模型等过程,成为数学建模。研究发现,数学建模有着以下特点:答案不确定性,即,数学模型的正确结果,可能有多重,并不唯一;逼真性。数学模型不可能与真实情景完全一致,其只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思想,因此,只要结果在允许的范围内,均可应用;(3)可转移性。数学模型是对事物本质的概括,事物的本质或规律相近,均可使用同一模型进行处理,不过解答中需考虑事物的真实情况,保证结果的正确性、真实性。

2 数学模型的构建方法及原则

为保证数学建模的合理性,建模操作需遵守一定的建模步骤,即,先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理清各种参数之间的关系;做出合理假设,构建对应的数学模型;运用数学知识求解模型,得出结果后还应结合实际问题,对求解的模型结果进行取舍。另外,还应遵守以下原则:简洁与相似性结合原则。为方便理解与求解,构建的模型应简洁,并且和真实情景相似,真实、充分反应事物的本质和属性;规律和灵活性原则。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多种多样,应注重总结数学模型构建规律,灵活采用数学模型构建方法;继承和发展性原则。针对同一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时,应注重借鉴他人经验,不断提高建模质量,构建优秀的数学模型。

3 数学模型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模型为人们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提供一条重要思路,在解决高中生物问题时,也可应用数学模型,以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因此,生物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重数学模型知识的讲解,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讲解数学模型的具体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模型解答生物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3.1 基因频率变化模型

基因频率变化是高中生物中难度较大的计算题,很多学生对基因频率变化理解不清晰、不透彻,做相关试题的出错率较高,因此,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具体题目,构建相关的数学模型。

模型情景:在一昆虫种群中,眼睛为红色的决定基因为A,为无色的决定基因为a。从该种群中任意选取100个个体,经检测基因型aa的个体10个,Aa的个体60个,AA的个体30个。基于此研究自然界中种群基因频率呈现何种变化规律。

模型假设:为更好的建立模型,需作出以下假设:该对等位基因不发生基因突变;自然选择不会对该形状产生影响;不考虑迁出、迁入;种群数量大,且交配自由。

模型结论: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的模型数据为:后代的基因频率不发生变化。

模型应用:某池塘中有某生物20000头,其中aa基因型30%、Aa基因型55%,AA基因型15%。某日2000头AA基因型的生物入侵该池塘。该生物的交配自由,则F1中A的基因频率

为____。

分析:经计算入侵未发生前aa、Aa、AA个体分别为6000头、11000头、3000头,入侵后AA变为5000头。因该生物自由交配,经计算发现,F1中A的基因频率未发生改变,而基因型频率为(5000×2+11000)/(22000×2)=48%。基于构建的数学模型,学生对基因频率知识认识更加清晰、理解更为深刻。需要注意的时,学生应用数学模型时,一定要牢记模型假设,分析题目条件是否符合假设要求,不要刻意套用,否则模型得出的结论是不成立的。

3.2 染色体数量关系模型

染色体、核内DNA分子数、染色体单体数相关的计算,在各类测试中较为常见,不少学生容易搞混淆,导致解题出错,为此,教师可引导学生构建相关的数学模型,帮助学生理清彼此之间的关系,不断提高相关生物试题的解题正确率。

模型情景:减数分裂、有丝分裂期间,染色体数、核内DNA分子数、染色单体数间的关系如何?

模型假设:核内DNA分子间期复制,复制后一个着丝点连接两个DNA分子,存在于两条姐妹染色单位中,减数第二次分裂、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染色体。

模型结论:(1)存在姐妹染色体时,染色体、核内DNA分子数、染色单体数分别为1、2、2。(2)不存在姐妹染色体时,染色体、核内DNA分子数、染色单体数分别为:1、1、0。

模型应用:玉米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量为10条,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DNA分子和染色单体数分别为:____。

分析:有丝分裂的后期,细胞中不存在姐妹染色单体,因此,由上述数学模型可知,细胞中的DNA分子数和染色单体数分别为40个、0条。只要满足模型假设,学生可直接将上述模型用于

(下转第152页)

(上接第122页)

计算相关生物试题,避免计算错误,进一步提高解题正确率。

3.3 基因组合定律模型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是高中生物的重要内容,是高考的必考知识点,为使学生彻底掌握这一重要知识,解答一些常见的生物试题,做好数学模型分析尤为重要。

模型情景:某生物形状有n对等位基因控制,取F1进行自交得到F2,F2基因型和表现型比例为多少?

模型假设:n对等位基因组合、分离互不影响;每对等位基因分类符合分离定律,控制不同形状的基因自由组合,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模型结论:通过实验得出F2的表现型和基因型比例分别为(3:1)n、(1:2:1)n。

模型应用:两纯合体亲本包含两对形状,杂交获得F1,F1自交得到F2。如F2对应的表现型分贝为15:1、9:3:4、9:6:1。则F1测交获得后代表现型对应的比例分别为____。

分析:因自由组合定律中F2表现型为(3:1)2=9:3:3:1,将题目数据进行变形,和数学模型建立联系,最终不难得出结果分别为:3:1,1:1:2、1:2:1。认真阅读题干条件,应用数学模型,可简化计算过程,提高解题效率。

4 结语

数学模型在解答高中生物试题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可帮助学生寻找找到解题思路,并能简化计算复杂度,提高计算效率,因此,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重数学模型的应用讲解。一方面,根据高中生物常见的问题,构建对应的数学模型,要求学生认真分析模型构建过程,把握模型的关键点,尤其应注意构建模型时的假设,不可乱用模型。另一方面,多对学生进行数学模型的应用训练,使學生吃透模型,熟练应用模型,不断提高数学模型的应用熟练程度。

参考文献:

[1] 任雅楠.高中生物学模型建构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西北师范大学,2014.

[2] 韩兴国.数学模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3] 崔佳.高中生物教材数学模型资源库:挖掘·构建·利用[D].河北师范大学,2016.

[4] 钟静.数学模型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9(03):107-110.

[5] 陆美红.谈模型建构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5(01):81-83.

猜你喜欢
生物实验中学生物生物教学
中学生物细胞相关知识的解读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措施
从渗透人文素养的角度论新课改背景下的生物教学
网络环境下海南中学生物研究性学习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