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最伟大的文艺活动”

2019-02-27 08:47许晓迪
环球人物 2019年3期
关键词:桃符楹联春联

许晓迪

老舍在《北京的春节》里,写到热闹的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

如果说新年时节,人们要穿新衣、布新菜、放新炮,那门楣上点缀的一点新意,莫过于一副寄寓着长寿、丰收、富贵、平安的春联。老舍对春联也情有独钟,“大红的纸,黑亮的字,分贴门旁,的确增加喜气”。

早在周代,家家户户在春节时,会将两个长方形的桃木板悬挂在大门两旁,称作“桃符”。桃符上还画着“神荼”“郁垒”二神,以驱邪避凶。因为在传说中,东海的度朔山上有一棵大桃树,神荼和郁垒在树下检阅鬼怪,如果有恶鬼危害人间,就用苇索捆起来喂老虎。

目前公认的第一副春联,出自五代时期的西蜀后主孟昶。公元964年除夕,孟昶命学士辛寅逊在桃符上题写联语,看后很不满意,索性自己题写了一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到了唐宋之际,于“岁日”在桃符上书写“祈福禳灾之辞”的习俗渐渐兴盛。王安石脍炙人口的诗作《元日》即记录了这一场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到了明代,桃符才真正改成春联。春联之名,始自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不久,他就在除夕夜传旨,要求不论公卿士庶,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他自己则微服出游,与民同乐,发现有一家杀猪店因为主人太忙,没找人写春联,朱元璋当场为其题写了一副:“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在朱元璋的提倡下,春联开始深入民间,走进千家万户。到了清代,每逢入腊,文人墨客就在集市里书写春联,换些润笔的费用。小年祭灶之后,大家开始张挂春联,各家各户,旧貌换新颜。

周汝昌先生曾说:“春联是举世罕有的最伟大、最瑰奇的文艺活动。”帝王们会令饱学诗书的翰林撰写春联,悬挂在紫禁城的高门广柱上;平头百姓们也会熬上一锅糨糊,在红纸上写下新年祈愿,贴在自家斑驳落漆的大门上。文人们饱蘸浓墨,在春联上表达家风和志趣:“忠厚传家久,读书济世长”;农户们不通文墨,也会贴上“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春条,祈求一年好运。

春联的普及,使人联想到为中国所独有的对联文化。在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叶子彤看来:“对联是我们这个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念(阴阳对立、以对称为美)与汉语特点(一形一音一义)的综合产物。它灵动鲜明,雅俗共赏,能抒情言志,能说古道今,以最少的字句唤起人们最浓郁的美感,使人玩味深思,受到教益。”

中国人似乎天生就是“对偶”的民族。从富户厅堂到穷家茅舍,从庙宇亭榭到酒肆茶楼,只要有一处容身之所,就可寻到对联的影子。抗战时期,日本的轰炸机时时略过昆明的天空,西南联大的学生还会在藏身的防空洞里,用碎石子嵌缀一副对联,或是“人生几何,恋爱三角”,或是“见机而作,入土为安”。

从古至今,写文章的人大多热爱这种文字游戏。单是一部《红楼梦》,经典对联就不胜枚举:“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每副对联背后,都有一段难以尽言的故事。及至民国,新文学兴起,文人们仍对此情有独钟。寿镜吾老先生曾出过一副上联“独角兽”,鲁迅以“比目鱼”对之,令老师拍案叫绝;陈寅恪也曾出了个“孙悟空”的题目,学生们乱对一通,最后揭开谜底“祖冲之”,对仗工整,妙趣横生。

搞艺术的也爱对联。相声祖师爷朱绍文曾写过一副对联:“无时不怕穷经皓首,励精矢志紫气着身。”横批:“舌治心耕”。有300多年历史的北京正乙祠戏楼,戏台前方的立柱上挂着一副楹联:“演悲欢离合,当代岂无前代事;观抑扬褒贬,座中常有剧中人。”如今的“第六代”导演贾樟柯,在老家开了一家叫“山河故人·家厨”的面馆,大门上也有一副对联:“小武别二十四城随江湖儿女任逍遥,站台聚三峡好人慕山河故人天注定。”横批:“东海上传奇世界”。

在这些对联中,古典文学的形式美呼之欲出。“它的精髓就是词语对偶,声调对立。”叶子彤说,“我们有同类对,如‘风舒柳眼,雪积梅腮;有方位对,如‘南海有人瞻北斗,东坡此地即西湖;有数目对,如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有连珠对,如城隍庙联‘是是非非地,明明白白人……种种修辞手法,不胜枚举。”

如果说新年时节,人们要穿新衣、布新菜、放新炮,那门楣上点缀的一点新意,莫过于一副寄寓着长寿、丰收、富贵、平安的春联。

好的对联,讲究采诗词曲赋之精华,讲究穷平仄对仗之变化,读来回味悠长;正如习酒,讲究对传统工艺的承续,讲究对精密与匠心的坚守,品后齿颊留香。

“因为讲究,所以中国。”对联如此,酿酒亦如是。饮酒作对,本就是古人的社会风尚。《三国演义》中的“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红楼梦》中的“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西厢记》中的“悲欢离合一樽酒,南北东西十里程”,《桃花扇》中“万事无如杯在手,百年几见月当头”,无不在历史的墨香中,留下一抹酒香。

对联,承载着中国文化的知识与思想,也融入了中国人的习俗与传统。如今,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正一点点抹去传统的印痕,人们仍记着“不贴春联过不了年”的传统,但大多只是去超市买印刷好的春联,千篇一律的字体,写的不是“平安富贵”,就是“财源广进”。

为了重新召回一个充满传统意味的中国年,自2017年起,习酒与中国楹联学会共同举办“中国年·喝习酒”全国迎春楹联大赛,鼓励人们以“年”与“酒”为主题,写下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景。

新春佳节之际,第三届“中国年·喝习酒”全国迎春楹联大赛也将拉开帷幕。觥筹交错、举杯换盏之间,不妨重拾古意,构撰、手写几则春联,以诗意而世俗的方式,寻回日渐淡薄的“年味兒”。

猜你喜欢
桃符楹联春联
贴春联
你家春联贴对了吗?
挖掘楹联教育价值 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楹联牌匾上的典故
元日
隆回思源实验学校师生乐享楹联文化大餐
新年快乐
元日
桃符的传说
楹联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