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曲阜三孔景区的涉外导游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导游词分析,实地观察,访谈以及调查问卷等方式,进行数据收集。数据的综合分析发现导游在传播儒家文化过程中遇到了种种问题及其处理方法。具体表现为:涉外导游在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和跨文化交际方面存在着各种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旅游局及导游公司应着重加强导游语言基本功的训练,中外文化的学习,以及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曲阜涉外导游;儒家文化传播;跨文化交际;问题与对策
【作者简介】罗钦杨,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项目】2017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涉外导游对儒家文化传播的现状研究——基于曲阜三孔景点涉外导游的调查”(项目编号:201710446094)。
引言
近年来,我国政府通过各种途径加大了对儒家思想的传播力度。作为与外国游客的直接接触者,涉外导游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中国文化使者。他们的所言、所行是外国游客了解中国文化的最直接途径,是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一条重要渠道。曲阜作为孕育儒家文化和儒家思想的摇篮,其浓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因此其主要景区——三孔景区的涉外导游在儒家文化传播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他们工作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其中国文化传播情况、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
一、问题发现
本调查采用实地观察,调查问卷,访谈,分析导游词等方式收集相关数据,通过对数据的综合整理与分析,我们发现涉外导游工作中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如若处理不佳,会引起游客的不满甚至是误解。这不仅会导致服务质量的降低,而且可能会造成儒家思想的错误传播。因此,对涉外导游在儒家文化传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就尤为重要。综合来说,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语言交际方面。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的主要表达方式。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称职的英语导游翻译不仅要具备渊博的知识,而且要有高超的語言表达能力(凌斌,2005)。涉外导游语言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服务的质量以及儒家文化对外传播的准确性与高效性。数据分析显示,导游在介绍三孔景区时所出现的语言问题主要有:发音不准确、语言表达晦涩难懂、母语思维及翻译不恰当等方面。
(1)发音方面。语音是英语口语交际的基础,正确的英语语音有助于与别人更好地交流与沟通。在跟踪过程中,我们发现曲阜三孔涉外导游的发音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第一,双元音发音不到位,不饱满。例如: /ai/读成了/e/,dynasty[?da?n?sti]读成[‘den?sti];第二,清辅音浊化并拉长,比如music[?mjuz?k]末尾的清辅音/k/发成了/ke/; 第三,“儿化音”缺失,比如here[h??], valuable[?v?lju?b?l]中的/?/音未发出来;第四,重音错置,比如ceremony[?s?r??moni]发成了[s?r?moni]。这些发音问题都显示出了导游语音基础的不扎实。错误的发音不仅有损涉外导游自身作为文化使者的形象,而且可能造成双方交流的不畅通,导致跨文化交流无法顺利进行。
(2)语言表达方面。数据分析显示,部分导游在给游客作讲解时,就像是在背书,包括书面语都照搬无误,这样做不免使讲解生涩、难懂。例如,在介绍孔庙的建筑风格与历史背景等时,难免会涉及一些特定建筑风格或历史事件,甚至是比较抽象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在讲解时,导游只是按照之前准备好的导游词进行生硬背诵,一些外国游客露出了疑惑不解的表情,而导游也没有进一步解释,以致最后有些游客根本无心听导游的讲解,这就大大削弱了导游作为文化传播使者的功能。
(3)母语思维。导游在讲解的过程中经常会有意无意地使汉语的语用准则来理解话语,从而造成跨文化交际上的失误,这种母语负迁移是跨文化交际障碍中常见的一个原因。例如,当时导游在翻译“某某人的爱人”时,导游用的是“lover”一词。在西方文化中,“lover”一词的意思是“情人”而并非爱人。在导游的错误翻译下,游客不免会将某位历史人物的爱人理解错误,这显然不符合历史事实,给游客传递了错误的信息,从而导致游客对中国某些历史的误解。在提到清明节时,导游用的是Sweeping-tomb Day,而正确翻译应是Tomb-sweeping Day。这些错误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所以才会出现这种直接用汉语思维来翻译的不恰当表达。
(4)翻译不当。关于儒家文化或者一些专有名词,导游的翻译并不准确,有些是不符合语法规范,而有些只是字面意思,而其内涵以及深层次的意义没有翻译出来。比如,在关于“杏坛”的介绍时,其中一位导游是这样解释的:“Xing” means ginkgo tree,altar means “tan”, “Xingtan” means high university。很显然,这种解释尤为生硬,只是将其表面意思翻出来,外国游客听完之后依旧不能理解“杏坛”的真正含义。而且最终对“杏坛”的翻译也存在不当之处。“杏坛”相传为孔子聚徒授业讲学之处,今喻教育界。显然,“High university”并不能概括其内涵,而且这种表达本身也是错误的,即便想要表达“高等学府”的意思,也应该是”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2.跨文化交际方面。中西方文化差异巨大,倘若涉外导游不能恰当处理文化差异问题,必然会造成跨文化交际的失败,也就不能起到文化传播的作用。例如,调查问卷分析发现涉外导游给游客推荐纪念品时,其推荐的一般是《论语》英汉对照小手册,他们认为这样能够让外国游客进一步了解孔子的思想。而在与游客访谈发现,他们提到一般不会去购买这种景区到处可见的纪念品。对他们来说,那些成堆的纪念品是工厂里一条流水线生产出来的,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那些独一无二的,具有个性的纪念品是他们的首选。这体现了中西方文化中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差别。
除中西文化差异外,涉外导游自身文化知识的不足也是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很多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讲解上,导游的介绍都是浅尝辄止的,外国游客还没有理解就进行下一个景点的解释,这与导游自身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有很大的关系。例如,在游客跨孔府中“圣府”门槛时,导游提到“男迈左脚,女迈右脚”的讲究,外国游客对此很感兴趣,导游却仅仅解释为这源于中国的风水文化,男代表“阳”用左脚,女代表“阴”用右脚,解释完后一些游客仍满脸疑惑,但导游却就此打住了。此外,导游在介绍孔庙中赑屃碑时,她先提到赑屃是龙的第四个儿子,一系列介绍之后,又说是其第六个儿子,导游前后回答的不一致可能是出于口误,但同时也反映了导游该方面知识储备的不足。由此可见,为了进一步提高讲解质量,涉外导游还需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知识水平。
3.非语言交际方面。涉外导游不仅需要掌握目的语的语言与文化,更需要掌握其非语言文化知识,因为非语言是一种潜藏文化载体。不同非语言符号具有不同文化内涵,这就给涉外导游的语言、非语言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调查数据分析显示,曲阜三孔涉外导游在非语言交际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音量。音量是说话时声音的强弱程度。导游在讲解和同游客对话时,要善于应时应地控制自己声音的强弱。在一次跟访中,我们对近20名美国游客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我们发现大多数游客对导游的讲解并不满意,其中,游客提的意见最多的是希望导游提高音量。可见,由于导游音量偏小,已经直接导致了游客的不满。有些游客对导游的讲解根本不感兴趣,其原因除导游语言方面问题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游客无法听清其讲解,从而降低了交际效果。
(2) 服装。导游服饰对儒家文化的传播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对导游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虽然他们有统一的服装,但是导游在工作过程中基本上穿得都是便服,可见导游在服装选择上面具有随意性。对于三孔这种传统文化深厚的景区,导游的主要作用就是让外国游客进一步了解儒家文化的内涵。如果导游穿上具有儒家风格的衣服,有可能外国友人在与导游交流的过程中就会注意到导游服饰的特色,从而对服装上的设计产生兴趣,这样就在交流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渗透了儒家文化。
二、解决方法
针对涉外导游在儒家文化传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我们尝试提出下面解决方法:
1.加强语言基本功的训练。语言是新时代涉外导游最重要的基本功。新时代涉外导游若没有过硬的语言能力,根本谈不上优质服务。针对涉外导游语言能力方面的不足,首先,导游自身要不断巩固自己的语言基础知识,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度。另外,导游还需增强自己的口译能力。比如,在涉及某些抽象难懂的中国文化时,应根据外国游客的理解情况,进一步决定是否需要更多的解释。再者,导游公司应加强对导游外语专业技能的培训。导游公司可以组织涉外导游一起学习相关课程或者定期请专业人员进行授课。最后,导游们还可以经常自己组织交流会,分享自己在带团过程中的经验与感想,共同进步。
2.加强中外文化的学习。既然是涉外导游,不了解本国文化和对象国文化就不能恰当地向外国游客介绍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也不可能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首先,涉外导游要更加深入学习儒家文化,只有在自己对本国文化非常熟悉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将其更好的传播给外国游客。另外,涉外导游还要加强对客源国文化的了解,包括中外思维方式的差异,文化禁忌,中外审美习惯差异等。比如在介绍孔子及其思想时,导游可以将孔子和西方人熟悉的思想家亚里斯多德等作一比较,这样可以帮助外国游客更容易理解。同时,导游公司也应为导游学习中外文化提供支持,创造有利条件。
3.加强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是涉外导游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涉外导游有时只注重语言交际,而忽略了非语言交际能力在交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首先,导游应培养此意识,并有意的去学习,同时应用于工作中。另外,导游公司对此可以有相关的培训与考核制度。导游资格考试里并未把非语言交际能力单列,但导游公司可以有相应的职前培训,同时要实行定期考核,把非语言交际能力列入考核范围内,并使其与儒家文化传播紧密相联。其目的是督促涉外导游进行切实有效的学习,从而促使其在如何利用非语言交际来传播儒家思想方面有所创新。
三、结语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首先它拓展了儒家思想国际传播的研究领域。再者,其研究结果为涉外导游这一领域提供指导,帮助涉外导游在儒家思想传播方面提高业务能力,推动儒家思想的国际推广。同时还可辅助曲阜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及提高其国际影响力。
由于调查的涉外导游及游客人数有限,本研究结果难免会有偏误。但我们认为总体上调查结果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曲阜三孔涉外导游在儒家文化传播中的境况。希望本研究能给曲阜三孔涉外导游、曲阜旅游局及其他导游公司在儒家文化传播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常燕.论涉外导游在跨文化交际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J].社会科学论坛,2012(1).
[2]凌斌.英语导游翻译技巧的探讨[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3).
[3]马秀芹.涉外旅游人才跨文化非語言交际能力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