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太行,陈发兰
(济南市济阳区中医医院 山东 济南 251400)
脊柱结核是临床上一种十分容易发生的疾病类型,是由于结核感染及人体循环掌握造成的椎体病变,主要发病部位为人体的腰椎、胸腰段等,对患者生活质量及身体健康产生了严重影响[1]。该疾病发病前期并为存在显著症状,无法从外在对该疾病是否存在进行直接观察与掌握,因此无法及时治疗该疾病[2]。针对这种情况,临床上需要提出一些诊断方法诊断脊柱内核的一些疾病症状,从而及时采取有效方法进行治疗[3]。现阶段,临床上诊断脊柱结核疾病主要有CT与MRI影像诊断方法,但是这两项诊断措施的临床价值一直存在争议。本研究中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分别给予MRI影像诊断及CT影像诊断,对两组诊断方法的诊断准确率进行观察与对比。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10月期间48例来我院就诊的疑似脊柱结核患者,其中女性与男性患者人数比例为22∶26,年龄最小为29岁,最大为78岁,(56.32±6.37)岁是平均年龄。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比较上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应用飞利浦Brilliance 16排螺旋CT机进行诊断,球管电压控制在120~130kV范围内,层厚控制在5~10mm范围内,电流控制在150~280mA范围内。骨窗重建之后,按照患者具体情况静脉团注适量碘佛醇(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20143027)实验组:应用安科1.5T磁共振成像系统进行诊断,间隔距离在1~2mm范围内,层厚厚度在3~5mm范围内,在造影剂作用下进行患者矢状位及轴位T2WI、T1WI的平扫,对扫描结果进行观察与记录。
严格按照医学相关规定以最终治疗结果为标准对两组患者诊断情况差异性进行对比分析。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应用平均数加标准差方式(±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
对照组最终治疗结果为:硬膜囊肿、骨质椎间盘损伤、脊膜强化、韧带扩散及钙化人数分别为5例(20.83%)、7例(29.17%)、4例(16.67%)、5例(20.83%)、3例(12.50%),实验组最终治疗结果为:硬膜囊肿、骨质椎间盘损伤、脊膜强化、韧带扩散及钙化人数分别为6例(25.00%)、7例(29.17%)、3例(12.50%)、5例(20.83%)、3例(12.50%)。
对照组诊断总准确率为62.51%,硬膜囊肿、骨质椎间盘损伤、脊膜强化、韧带扩散及钙化人数分别为4例(16.67%)、4例(16.67%)、3例(12.50%)、3例(12.50%)、1例(4.17%);实验组诊断总准确率为91.67%,硬膜囊肿、骨质椎间盘损伤、脊膜强化、韧带扩散及钙化人数分别为6例(25.00%)、7例(29.17%)、3例(12.50%)、4例(16.67%)、2例(8.33%)。结果间具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脊柱结核通常是继发于肺结核的一种疾病,患者肺部感染后能够通过血液传播,甚至遍及全身,若传播至脊椎会造成脊椎感染,从而形成脊柱结核[4]。因为该疾病病理错综复杂且疾病涉及范围广,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难度,因此临床上若未能准确诊断则会延误患者最佳治疗时机,威胁患者生命安全[5]。CT诊断作为临床上的一种常规诊断方式,能够清晰展示患者脊柱及相关组织情况,但不具有较强分辨力且存在局限性,在扫描中会因为产生辐射而影响诊断结果及患者身体健康。MRI诊断技术具有高软组织分辨率及多方位成像等多种优势,能够清楚显示患者脊柱病变情况,还能在促进诊断准确率提升的同时减少因为辐射而干扰诊断结果的情况出现。本研究中实验组诊断准确率与对照组结果比较显著较高[6]。综上所述,在疑似脊柱结核患者临床诊断中应用MRI诊断方法与CT诊断方式比较诊断准确性更高,能够为患者后期临床治疗提供准确全面的依据,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