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建海
(广西崇左市中医壮医医院 广西 崇左 532200)
足骨肿瘤是骨肿瘤的一种,在临床上非常罕见,在所有骨肿瘤患者中占比仅为3%左右。在足部骨肿瘤的患者中,软组织肿瘤的发生率约为骨肿瘤的十倍,而良性肿瘤的发生率约为恶性肿瘤的5~10倍,整体上以良性为主,如单纯性骨囊肿、脂肪瘤、软骨母细胞瘤、骨样骨瘤等,种类达到三十种以上。考虑到足骨本身体积小且形状不规则,缺乏特异性病变的特点,临床诊断比较困难,加上其与其他足部疾病的影像学表现上存在较多相似征象,也容易发生混淆,可能导致治疗延误的情况,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存质量,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掌握足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特征对于提高诊断效果意义重大。本文就我院收治的150例经病理诊断证实的足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特征及影像表现,为患者的诊断鉴别提供依据。具体报告如下。
选取我院收治的150例经病理诊断证实的足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多数患者均无明显症状,因外伤或其他原因到医院就诊检查偶然发现。少部分患者可见足骨局部有硬质肿块性隆起征,伴或不伴肿胀、疼痛,极少数患者病灶位置靠近关节,还存在活动受限的情况。
患者均接受X线片、多层螺旋CT扫描及重建检查,部分患者接受MR扫描,影像学资料完整准确。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统计患者的病变性质、病变位置及病种分布情况,同时分析不同病变性质、不同病变位置、不同病种患者的影像学表现。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分析,当结果显示P<0.05时认为结果有统计学差异。
患者中,男106例,女44例;其年龄在5到7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2.5±3.5)岁。其中,良性肿瘤(包括肿瘤样病变)和恶性肿瘤患者各有140例、10例,分别占93.33%和6.67%,良性肿瘤占比显著高于恶性肿瘤,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经病理诊断确诊的患者中,病灶位置位于趾骨、跟骨、距骨、跖骨分别有75例(占比50.0%)、30例(占比20.00%)、24例(占比16.00%)、18例(占比12.00%),位于楔状骨、舟状骨、骰骨的患者各1例,占比均为0.67%。
75例趾骨骨肿瘤及瘤样病变中,共有病种12种,占比在前五位的分别是骨软骨瘤、腱鞘巨细胞瘤、内生软骨瘤、血管球瘤、血管瘤,分别有36例(占比46.15%)、14例(占比18.67%)、9例(占比12.00%)、6例(占比8.00%)、5例(占比6.67%)。
30例跟骨肿瘤及瘤样病变中,共有病种9种,占比在前三位的分别是骨囊肿(14例)、成软骨细胞瘤(7例)、骨软骨瘤,分别有12例(占比40.00%)、6例(占比20.00%)、4例(占比13.33%)。
24例距骨肿瘤及瘤样病变中,共有病种10种,占比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成软骨细胞瘤、骨囊肿、骨软骨瘤,分别有7例(占比29.16%)、6例(占比25.00%)、3例(占比12.50%)。
18例跖骨肿瘤及瘤样病变中,共有病种8种,占比在前三位的分别是骨软骨瘤、内生软骨瘤、骨瘤,分别有6例(占比33.33%)、2例(占比11.11%)、2例(占比11.11%)。
楔状骨、舟状骨、骰骨肿瘤均为单发病例,病种分布为骨瘤、骨囊肿、转移瘤。
良性骨肿瘤:(1)骨软骨瘤多见于在跖趾骨、下骨疣等处,其中内生软骨瘤以囊性膨胀为主要征象,但一般不存在骨膜反应;软骨的边界发生硬化,而皮质相对变薄,伴有钙化征,多呈环状或者斑点状。(2)骨瘤多发生在趾骨和跖骨等边界处,在发病位置可以观察到明显的直径在20mm及以下的圆形或卵圆形致密突起。病灶内部不存在骨性结构,可与发生部位的骨皮质连续。骨样骨瘤的病灶中心有明显钙化征,而周围则有骨质硬化的情况;同时其邻近的软组织有水肿表现,部分患者的骨髓也有明显水肿。骨质破坏十分显著。(3)成软骨细胞瘤病灶边缘存在轻度硬化,瘤体中伴轻度钙化,可引起软组织改变;在其他跗骨为囊状破坏,轻度膨胀,边缘硬化,有骨嵴及点状、絮状钙化。(4)软骨黏液样纤维瘤多见于跖趾骨处,瘤体边缘硬化,内部有骨嵴或骨性分隔形成,且直径较大,生长方式为中心性或分叶状生长,伴有不均匀的皮质膨胀及骨膜增生现象,但多无明显钙化。(5)血管瘤呈栅栏状或网状或囊状、多囊状骨破坏、弥漫性骨破坏。(6)血管球瘤常见于机体甲下位置,在受到邻近软组织肿瘤的压迫以及侵蚀时,其末节指骨位置会有边缘光滑、伴或不伴微硬化的圆形透光区域,通常无钙化表现,但其骨皮质会出现膨胀变薄现象,程度较轻。(7)腱鞘巨细胞瘤病灶中仅有极少数伴有钙化征,在发病初期,多可见软组织肿块形成,边缘部分和邻近骨质都有吸收破坏的情况。(8)骨巨细胞瘤主要位于患者的跟骨体处,由于其表现出膨胀性破坏的情况,皮质会明显变薄,但未见破损,边缘硬化,经强化扫描时强化程度显著。无骨膜反应。(9)肿瘤样病变常见骨囊肿、动脉瘤样骨囊肿、表皮样囊肿、骨内腱鞘囊肿等类型。其中,跟骨窦、跟骨体或后结节等位置多发边缘清晰、伴微硬化和小钙化灶的骨囊肿,病灶轻度膨胀,破坏呈单房状。跟骨后部或跖趾骨则多发动脉瘤样骨囊肿,其也有边缘硬化、轻度膨胀的表现,但破坏呈多房或单囊状,并有骨嵴形成。部分患者的骨膜下有骨壳存在,并能观察到液一液平面;位于跖趾骨的病灶膨胀呈对称性或中心性。末节趾骨可见囊状改变的表皮样囊肿,囊壁厚度不均匀,可累及整节趾骨。关节负重部位多见骨内腱鞘囊肿,病灶呈偏心性生长,可见边界清楚的圆形、椭圆形低密度区,周边有明显硬化特征。
恶性骨肿瘤:转移瘤多属于溶骨性骨质破坏,部分患者可伴有软组织肿块的表现,但均不存在骨膜反应。而滑膜肉瘤一般多见于关节附近,可以在图像上观察到比较明显的软组织肿块的形成,且瘤体内可见不规则状或者斑点状的钙化灶,部分患者随着病情发展病灶侵及骨骼,对骨骼造成压迫性侵蚀,骨骼发生变形或出现溶骨性破坏,同时伴有骨嵴形成。与发生在软骨上的肉瘤进行比较,骨肉瘤患者的破坏更加显著,并伴瘤骨。
足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是一种好发于11~30岁男性中的一种病变,良性远高于恶性,本文中良性患者占比超过90%,而恶性肿瘤患者仅有10例,占比仅为6.67%。在良性肿瘤中,不同文献研究对病种的统计结果有所差异,多认为软骨瘤、骨软骨瘤等的占比较高。患者的病变位置不同,病种的分布存在较大的差异。趾骨、跟骨、距骨、跖骨是报道最多,占比排前四位的病变位置,特别是跟骨,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其占比为50%,而其病种为12种,丁建平的研究结果则为15种。除病变位置位于的楔状骨、舟状骨、骰骨外,其余位置的肿瘤均有10种左右或者10种以上的病种。
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可见足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中,骨软骨瘤及骨瘤等具有较强的特征性,容易被鉴别,内生软骨瘤有明显囊性膨胀性生长的特征,在透亮区内有环形钙化征及斑点征;而骨瘤则以边界清楚、体积较小的圆形或卵圆形致密突起为主要特征,病灶内部也不存在骨性结构,可与病灶处的骨皮质呈连续、环形钙化。骨巨细胞瘤可结合其骨破坏、骨皮质状态、邻近结构变化等进行区分。
足部恶性肿瘤及其少见,但对于合并恶性肿瘤患病史的患者,则可能出现转移瘤,需要提高重视程度。多数恶性肿瘤只能依靠骨骼特点进行推测,病理诊断是唯一确诊的方法。
总之,足骨肿瘤与肿瘤样病变种类繁多,其影像表现除具备与发生在其他骨骼类似的共性外,也有其不同的个性,充分了解不同部位的特征,有助于提高诊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