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敏
(昆山市第四人民医院 云南 昆明 215331)
肺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严重的威胁着人类健康,肺癌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特征,其早期症状不明显,部分患者无任何不适,很难从临床症状进行诊断,容易被患者忽略延误治疗时机,大大的降低治疗效果和患者存活率,故此,良好的诊断方式对肺癌的治疗起到很关键的作用,螺旋CT扫描技术是目前临床上一种很好的扫描方式,可连续、快速的采集数据,为探究早期肺癌病人应用低剂量螺旋CT扫描的效果及其影像学特征,本文总结110例早期肺癌患者的临床研究作如下报告[1]。
选取2015年3月—2018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早期肺癌患者110例进行研究,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55例患者,其中男性36例,女性19例,男女比例36:19;年龄39~79岁,平均年龄为(52.59±3.08)岁;无吸烟史者22例,5年以内吸烟史者13例,5~10年吸烟史者12例,10年以上吸烟史者8例;合并高血压者17例,合并糖尿病者18例,合并高血脂者6例;对照组55例患者,其中男性35例,女性20例,男女比例7:4;年龄41~80岁,平均年龄为(52.72±3.13)岁;无吸烟史者23例,5年以内吸烟史者14例,5~10年吸烟史者11例,10年以上吸烟史者7例;合并高血压者19例,合并糖尿病者17例,合并高血脂者8例,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纳入标准:(1)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对早期肺癌的诊断标准者;(2)无精神疾病或认知障碍,可积极配合调查者;(3)家属签署入组同意书者;排除标准:(1)身体虚弱,生命体征不稳定者;(2)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或患有心血管疾病者;(3)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4)临床资料不完整者[2]。
1.3.1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常规护理,护理人员在进行检查前对患者进行屏气训练,嘱咐扫描注意事项,并帮助患者摘除身上所有金属异物,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剂量螺旋CT扫描治疗,观察组患者低剂量螺旋CT扫描治疗。采用西门子公司的64排螺旋CT扫描仪,常规剂量螺旋CT扫描参数为:管电压/管电流 120kV/100mAs,螺距1.375:1,层厚5.0mm,1.375:1,层厚5.0mm,间距5.0mm,扫描时间6.0s;两组重建图像均传输至ADW4.6后处理工作站分析和处理CT数据,应用多平面重组技术和容积再现技术观察肺内病变特征。
1.3.2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 观察两组患者的肺癌检出率、扫描辐射情况两方面,扫描辐射情况从CTDIw(加权 CT 剂量指数)、mAs(有效管电流曝光时间)、DLP(剂量长度乘积)和最大有效辐射剂量方面考察[3]。
1.3.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所有采集的数据采用SPSS22.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肺癌检出率为90.91%(50/55),对照组患者肺癌检出率为92.73%(51/55),两组不具有统计学差异(χ2=0.12,P>0.05)。
观察组患者的CTDIw值(1.56±0.49)mGy低于对照组的(6.92±0.94)mGy,观察组患者的有效mAs(21.82±6.83)低于对照组的(77.81±10.83)、观察组患者的DLP(41.20±8.73)mGy·cm低于对照组的(185.52±13.77)mGy·cm,观察组患者的最大有效辐射剂量(0.78±0.12)mSv低于对照组的 (4.16±0.75)mS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目前临床诊断肺癌常用的方式包括X线胸片检查和螺旋CT诊断,X线胸片检查是诊断肺癌的传统方式,但具有无法准确采集隐秘重叠病灶部分、容易造成漏诊误诊的缺点,螺旋CT扫描可以直观、清晰的观察病灶及病灶累及范围,具有无创性,准确率更高,逐步成为目前诊断肺癌一种很重要的诊断方法[4];而螺旋CT扫描还分为常规剂量螺旋CT扫描和低剂量螺旋CT扫描,二者的区别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低剂量螺旋CT扫描技术最大限度降低了辐射剂量,本研究结果表明,常规剂量螺旋CT扫描和低剂量螺旋CT扫描的早期肺癌检出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而低剂量螺旋CT扫描的扫描辐射参数却都远低于常规剂量螺旋CT扫描,说明低剂量螺旋CT扫描既可以保证良好的检出率,又能够极大的降低辐射剂量,尽可能的保护患者身体健康,更容易被患者接受,有很强的临床价值;综上所述,早期肺癌病人应用低剂量螺旋CT扫描检出效果好,辐射小,推荐临床推广[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