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青 张 勇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骨科,福建省泉州市 362000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逐年增加。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因疼痛,患肢无法活动、负重,若未予治疗,长期卧床引起的并发症,包括褥疮、肺炎、泌尿系统感染、深静脉血栓等,或原有基础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COPD等恶化往往可导致死亡[1]。据报道,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死亡率高达15%~20%[2]。目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可靠,允许早期功能锻炼,该术式具有安全、微创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3]。但随着手术应用不断增多,手术并发症也逐渐显露,甚至出现内固定失败情况。本文对2012年1月—2018年1月就诊我院的16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行PFNA内固定治疗术后失败病例进行分析,分析失败原因,探讨预防措施;并对其中13例患者行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治疗,临床疗效优良,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16例,男7例,女9例;年龄66~89岁,平均年龄75.4岁。内固定失败原因:螺旋刀片切割股骨头7例,髋内翻4例,螺旋刀片退出3例,骨折不愈合2例。16例中5例合并2种以上的内科疾病,7例合并1种内科疾病,包括慢性心功能不全、慢性阻塞性肺炎、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等。因患者平均年龄均高于75岁,合并有不同程度内科疾病,部分合并髋关节骨关节炎,因此13例给予内固定取出,并行人工关节置换术,3例患者拒绝接受再次手术治疗。
1.2 方法 手术方法:取后外侧或外侧入路,充分显露原内固定,取出内置物各组件。将髋周围瘢痕组织、骨化组织彻底清除;在患者小转子上1~1.5cm行股骨颈截骨,将股骨头取出;对于有大转子骨折移位者,尽量解剖复位以钢丝环扎或张力带固定,恢复臀中肌张力;对于小转子骨折块较小可不予以处理,骨折块较大,累及股骨距者,则应用钢丝或钛缆捆绑;彻底冲洗髓腔及原钉孔,原钉孔内取股骨头松质骨打压填塞。紧贴大粗隆部,通过从小到大的扩髓选取合适大小的假体,再置入股骨假体柄,之后将髋关节复位;常规放置引流,缝合手术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7例,人工股骨头置换6例。8例采用加长型人工股骨假体柄,5例采用普通人工假体柄;生物型3例,骨水泥型10例。术后评估: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随访12个月,对所有患者髋关节功能行Harris评分[4],评估优良率。
本组16例中,13例获6~24个月(平均12个月)随访。其中2例因原有慢性阻塞性肺炎、心力衰竭等合并症加重,转ICU内科治疗,病情好转;其余11例患者术后康复良好。随访时间6~24个月,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依据Harris评分(髋关节功能评分):优7例,良4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84.6%;术后3、6、9、12个月随访影像学提示人工关节假体位置良好,生物型假体骨长入良好,无感染、脱位、松动、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发生。
3.1 PFNA内固定失败原因分析 本组16例,结合病史及术前、术后影像学资料,笔者分析原因:(1)骨折复位欠佳:尤其是后内侧皮质、股骨距复位不良,未做到阳性支撑,骨折近端内侧骨性支撑不足,术后头颈部仍存在剪切、滑移倾向,增加螺旋刀片对股骨头的切割;侧位片见骨折断端前后对位不良、未恢复股骨颈前倾角,甚至出现头颈部后倾,术后生物力学改变,易致复位进一步丢失。(2)内固定位置不良:主钉开口位置不佳,螺旋刀片过深、过浅,前倾角控制不佳,偏离中心或中下1/3区,增加内固定失败风险。(3)骨折类型:股骨近端后内侧皮质粉碎、骨折累及转子下、反转子间骨折(AO分型:A2.2~A3.3)稳定性差,尤其是内外侧壁均骨折,骨折极度不稳,难以复位或复位后难以维持、固定。(4)患者基础情况:合并严重骨质疏松,Singh-index评估低于3,螺旋刀片对骨质的把持力下降,出现螺旋刀片松动,对股骨头颈部切割[5];患者年龄较大,合并营养不良及基础性疾病,骨折愈合周期延长。(5)康复锻炼:术后负重时间过早,内固定物承载较大应力,可能导致内固定切出,甚至断裂。
3.2 防范PFNA内固定失效的措施
3.2.1 围手术期基础疾病的治疗:术前积极治疗老年患者伴随的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等内科疾病,综合评估患者的总体情况,合适时机进行手术治疗;术后仍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贫血、肺栓塞等情况的出现。通过综合的治疗措施,降低其导致骨质治疗失败的可能。
3.2.2 规范抗骨质疏松治疗:术后积极、长期、规范抗骨质疏松治疗对患者康复具有以下几点意义:(1)可改善骨质质量,以减少患者骨质继续丢失,有利于内固定物对骨折端的把持力度,同时利于骨折愈合,减少骨折延期愈合风险; (2)减轻骨质疏松性疼痛,降低疼痛诱发心血管等意外情况风险;(3)预防髋部再骨折。
3.2.3 PFNA治疗体会:(1)重视骨折复位:后内侧皮质及外侧壁的完整性及骨折复位后良好的皮质接触,对恢复骨折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术中通过患肢持续纵向牵引下,内旋内收位,正侧位片确认复位情况。若复位不佳,可结合辅助小切口,借助顶棒、斯氏针、甲状腺拉钩、霍夫曼拉钩、点状复位钳等工具辅助下复位。(2)复位不佳时,不宜先行近端开口、扩髓、植入主钉,否则可能因扩髓方向异位导致主钉植入位置不佳或置入困难。(3)注意开口的位置及导针的方向。正确的开口位置位于大转子前方光滑的斜坡区,一般位于前中l/3交界处。术中正、侧位透视时,导针均应位于股骨骨干中央。(4)进行近端扩髓操作时,注意电钻快转、慢推进,避免过度加压钻头推进过快,否则可能导致扩髓不彻底,原有复位丢失或骨折块分离。(5)术中根据患者骨质疏松情况及髓腔的大小,操作时缓慢插入主钉,避免出现术中股骨皮质劈裂。(6)螺旋刀片的位置、深度:正位片位于股骨颈中央(或稍偏下),侧位片位于股骨颈中心。重视尖顶距(TAD),Rubio-Avila等研究表明[6],TAD值超过25mm将增加螺钉穿出股骨头的危险。笔者认为螺旋刀片距股骨颈软骨下骨的距离10mm较适宜。(7)适当减少下肢纵向牵引下锁定螺旋刀片,有利于骨折断端加压,提高复位稳定性。(8)术后注意观察,沈惠良等[7]回顾性分析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隐性出血情况,发现患者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远高于显性出血量(术中出血和术后引流),特别是高龄患者隐形失血量更多。应注意术后监测血常规。
3.2.4 重视术后康复锻炼,个体化选择下肢负重时间:PFNA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特点,术后理论上即可负重。但术后早期负重,一方面可尽早恢复患肢功能,但另一方面存在骨折复位丢失的风险。笔者认为需依据术前患者骨质情况、骨折类型、骨折复位、内固定的具体情况,结合随访影像学提示骨痂生长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术后负重及功能锻炼计划。
3.3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后的治疗策略 对于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年龄≥75岁),如骨折类型复杂且合并严重的骨质疏松症,内固定失败后再次行内固定术后出现内固定失败的风险极高,这种情况行人工髋关节置换[8]。与内固定相比较,人工关节置换下床负重时间明显缩短[9]。但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笔者结合文献[10-11],建议适应证如下:(1)年龄≥65岁;(2)伴有基础性疾病(如COPD、心功能不全等),不适宜长时间卧床者;(3)合并严重骨质疏松,Singh-index评估低于Ⅳ级;(4)原骨折类型为不稳定型(AO分型:A2.2~A3.3,EvansⅢ~Ⅳ型);(5)受伤前患肢肌力≥4级。由于再次手术具有以下特点:手术复杂程度增大、手术时间延长、创伤较前次增大、出血量较多,尤其对合并心肺功能不全等内科疾病的患者,再手术风险明显增加。故术前需全面评估,做好医患沟通,取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方可制定手术方案。
3.4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失效后再手术注意事项 (1)术前对患者是否存在内固定物周围感染做充分评估,以决定是否一期行内固定物取出、人工关节置换。(2)对于原骨折未愈合者,若股骨距缺损,可留取股骨头颈部皮质骨重建股骨距,或截取原股骨距使用带股骨距的加长型股骨假体柄,避免应力集中导致的假体柄周围骨折风险;同时带股骨距的假体更有利于用钛缆固定股骨大小转子部骨折块。(3)对于原骨折畸形愈合,注意清除股骨近端骨赘、硬化骨,充分开髓,保证股骨假体与股骨髓内良好压配,或使用骨水泥达到即刻稳定。(4)采用多模式镇痛,促进康复锻炼,减少因卧床导致的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及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