敛汗方针刺治疗多汗症探析

2019-02-26 00:10:05,,*
亚太传统医药 2019年1期
关键词:自汗多汗心脾

,,*

(1.福建中医药大学 针灸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2.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厦门市中医院 针灸科,福建 厦门 361009)

多汗症为临床常见病之一,按出汗范围可分为全身性和局限性多汗;按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多汗,其中以原发性局限性多汗常见。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晰,现代医学一般采用药物治疗、离子电渗疗法、肉毒素A经皮注射、激光、交感神经切除术等治疗手段[1]。近年来,由于人们工作压力、生活紧张等原因,其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已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诸多中医学者对多汗症的治疗见仁见智,用方思路各有千秋,临床常见证型有气虚不固、心肾亏虚、脾胃虚损、肝火炽盛等[2]。笔者通过对本病的研究及临床观察,认为五脏失调均可导致多汗症,但以心脾两脏与汗液关系最为密切,治疗上在调和阴阳的同时,应注重从心脾辨治,临床运用敛汗方针刺治疗多汗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1 阴阳失调是多汗症的基本病机

早在《黄帝内经》时代,对“汗”的生理、病理便有阐述,如《素问·阴阳别论篇》曰:“阳加于阴谓之汗”,揭示生理性汗出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而阴阳失调能导致病理性汗出,正如《素问·评热病论篇》云:“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成无已在《伤寒明理论》中说:“邪热内盛,蒸发腠理,遍身汗出者,谓之热越。”叶天士在《临症指南医案》中谓:“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可见病理性汗出总属阳气偏亢和阳气偏虚,若阳气偏虚,不能固护肌表,腠理失密,津液外泄,则见汗大出。而阳气偏亢又分为阳气绝对亢盛与阳气相对亢盛,前者多见于外感病,如风温卫分证之微汗出、阳明经病证白虎证之大汗出等;后者多见于内伤杂病,以阴虚不能制阳为本。临证多责之于肾,主要与水火不济[3]、水不涵木两者关系密切。总而言之,阴阳失调是导致多汗症的基础病机,唯有使机体获得 “阴平阳秘”的平衡方能使汗止。

2 心脾两虚是多汗症的病理基础

古代医家提出五脏汗的概念,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曰:“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认为饮食失调、情志内伤、劳伤体虚均可导致五脏失调而汗出。或因饮食失调者,损伤脾胃,湿从内生,蕴久化热,郁热蒸发津液而汗出[4],如《素问·经脉别论篇》曰:“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或因过喜致心气弛缓,受惊致心神受扰,均使心无所依,神气浮越,使心气受伤而汗出,如《素问·经脉别论篇》:“惊而夺精,汗出于心”。《灵枢·本神篇》曰:“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中医理论认为,汗与津液、津液与血同出一源,均与脾之功能有关,如《灵枢·决气篇》载:“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灵枢·邪客篇》载:“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指出汗乃津液所化生,津液为血的化生物质基础,而气血津液生化之源于脾之健运,故有“汗血同源而异流”的论述[6]。

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正如《素问·宣明五气》云:“五藏化液,心为汗。”心藏神而主血,脾主思而统血。劳作过度,耗损心脾,致心血不足,心神浮越,心液失敛;脾气受损,脾失统摄,气不摄津则见汗液外泄[7]。因生理上心脾与汗密切相关,故汗出日久,易损伤脾胃气血、耗散心气,而见心脾两虚兼症,最终形成由虚致虚的恶性循环。综上所述,尽管多汗症的病因纷繁复杂,但总的病机核心为心脾两虚。

3 调和阴阳、补益心脾是其治法

多汗症的病机为阴阳失调、心脾两虚,故治疗应以调和阴阳、补益心脾为用。临床朴某[8]以补益心脾、气血双补为用,运用归脾汤加减治疗多汗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是故治疗多汗症,在谨守阴阳平衡的同时,尚应究之于心脾两脏。因此,从“阳加于阴谓之汗”“汗血同源”“汗为心之液”理论出发,运用敛汗方治疗多汗症切中病机根本,具有充实的理论基础。

敛汗方是在明代医家高武《针灸聚英》“复合多汗方”的基础上化裁而来[9],由合谷、复溜、足三里、间使组成。其中合谷、复溜乃复合多汗方,正如《针灸聚英》云:“多汗合谷补之先,次泻复溜汗即干。”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阳明经多气多血,主津所生病,汗为津液所化生也;其与手太阴肺经互为表里,二经阴阳、表里、脏腑相协为用,补之可益气血以滋汗源,调阴阳而止汗;复溜为足少阴肾经之经穴,五行属金,上应于肺,而肺与皮毛相合;肾藏真阴而寓元阳,为卫气化生之源,刺之既可抑阴而扶阳,又可补肾实卫固表,使皮腠开阖有度;二穴沟通上下内外,且均与“肺”相络属,共为君以奏理汗治汗之效[10]。

足三里配间使合而为臣。足三里乃足阳明胃经合穴,补之能健脾益胃,一则增补后天气血生化之源,使气血化生源源不断,滋汗源,养心血;二则使脾气得健,实脾统血之功而止汗出,与手阳明经原穴合谷相配加强益气血调阴阳之力。间使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经穴,属五行之金,正如张隐庵谓:“心主血,心包主脉,君相之相合。间使者,君相兼行之使道也。”治与心相关之气、血及与脉之病,补之既可益上焦心肺之气,又可养血和血,正合“汗血同源”之理。

全方君臣两组腧穴上下相配,既调和阴阳,又补益心脾,标本兼顾。

4 验案举隅

邹某,女,48岁。 2017年8月5日初诊。以自汗1个月余,伴盗汗半个月为主诉。刻下症:自汗,动则为甚,每天要换五六套衣服;夜晚盗汗明显,常因汗出湿身而醒,醒后睡眠不安,多梦,汗出后倍感神疲乏力,平素畏寒恶风,纳可,大便溏薄,查其舌质暗淡,边齿痕,根苔腻,脉沉滑无力。西医诊断:多汗症;中医诊断:汗证,证属卫阳不固,心脾两虚。治以调和阴阳,补益心脾。处方: 合谷(左)、复溜(右)、足三里(左)、间使(右);操作:合谷直刺8分左右,用补法;复溜直刺5分左右,用泻法;足三里直刺8分至1.2寸,用补法;间使直刺8分至1.2寸,用补法。以上穴位均留针30 min左右,每周3次。手法以提插为主,捻转为辅。

二诊:夜间盗汗较前减轻,自汗未见明显改善,寐增进,纳可,大便溏薄,畏寒恶风,舌质暗淡,边齿痕,根苔腻,脉沉滑无力。针刺取穴加阳三针(大椎、双侧风池),大椎直刺1.2寸,用补法;风池(双)向眼球方向斜刺5分左右,用补法。

三诊:夜间盗汗基本已愈,自汗明显减少,纳寐可,大便质软,畏寒改善,舌质暗,边齿痕,根苔薄腻,脉沉滑。针刺取穴及操作方法同前。

四诊:盗汗未再作,自汗基本已愈,大便质偏软,稍畏寒恶风,余无不适,续前方法针刺治疗。1个月后随访,自汗、盗汗未作。

按:患者年过四十,阳衰阴减,或因饮食起居不慎更耗伤阳气,故平素畏寒恶风,阴阳失衡,阳虚不能固护肌表,加上平素思虑过度,耗伤心脾气血,致卫外不固,故见汗出溱溱;寐时卫气行于里,无力固护阴液于内,阴液趁虚而泄而盗汗。《医宗金鉴》曰:“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发于外者为汗,汗者心之液也。”汗出日久耗伤心脾气血,心血不足、心神失养,则眠差,脾失运化,则便溏,“阳气者,精则养身,柔则养筋”,阳气虚弱故精神不振,神疲乏力,舌质暗淡,边齿痕,舌根苔腻,脉沉滑无力均为卫阳不固,心脾两虚之征象。全方四穴正中病机,标本兼顾,阴阳调和而汗立止,正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畏寒明显者,可加阳三针温阳护卫;潮热、盗汗明显者,可加太溪滋肾养阴。

5 结语

综上所述,运用敛汗方针刺治疗多汗症具有充分的理论基础,且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并进一步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自汗多汗心脾
自汗、盗汗试试浮小麦汤
告别自汗用牡蛎,四季都轻松
基层中医药(2021年7期)2021-11-02 07:19:54
乌梅板栗壳治久咳自汗
为什么自来水管会“出汗”?
儿童夜间多汗是什么原因
家庭医药(2020年6期)2020-06-30 10:10:46
过桃花村
茶香沁心脾 茶方养五脏——乐氏同仁茶饮
人大建设(2018年7期)2018-09-19 06:19:06
恶风之古医籍解
桂附四君汤治阳虚自汗
中老年健康(2015年2期)2015-10-21 00:09:55
安卧汤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90例
中医研究(2014年12期)2014-03-11 20:2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