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窦AMPKα及mTOR的影响*

2019-02-26 02:03徐派的张红星康朝霞
中国中医急症 2019年2期
关键词:胃窦造模电针

唐 雷 徐派的 张红星 康朝霞

(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汉 湖北 430065)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指起源于胃或十二指肠的消化不良症状,表现为早饱感、餐后饱胀不适、上腹灼热感或上腹疼痛,且器质性和代谢性疾病无法解释这些症状[1]。FD患病率为11.5%~29.2%,且在不断上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及工作[2]。由于FD发病机制复杂,药物治疗存在副作用,且个体差异性明显,近年来应用电针治疗FD的疗效得到大量实验及临床研究支持[3-5]。在以往研究中我们也发现,电针足三里穴可有效地促进消化功能的恢复,并可恢复FD大鼠的血浆胃促生长素(Ghrelin)水平[6],但 Ghrelin 的调节机制还不清楚。有研究发现大鼠胃黏膜中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与Ghrelin有共定位现象,可以调节食物摄取[7]。还有研究表明大鼠神经、胃肠等组织中的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AMPK)的表达与电针干预作用有关[8]。本研究旨在观察电针足三里对FD大鼠AMPKα及mTOR的影响,初步探讨电针治疗FD的相关机制。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选用8~12周龄无特定病原体(SPF)级 SD 大鼠 50 只,体质量(200±20) g,雌雄各 25 只,8~12周龄,购买于湖北实验动物研究中心,动物许可证号:SCXK(鄂)2011-0012。将上述大鼠饲养于湖北中医药大学SPF动物房内,相对湿度50%~70%,室温22℃。适应性喂养1周后开始实验。

1.2 试剂与仪器 主要试剂包括RIPA蛋白裂解缓冲液、BCA蛋白浓度检测试剂盒、Western一抗、二抗稀释液(均购于上海碧云天生物技术有限公司)、AMPKα抗体(sc33524,SANTA 公司)、mTOR 抗体(Ab109268,Abcam 公司)、actin 内参抗体(A20120A0702,BioTNT公司)、 羊抗兔 IgG (PAB150011,Bio-swamp公司)、RNA逆转录试剂盒(639505,TAKAPA公司)等;主要实验仪器包括高速低温离心机(X-22,美国Beckman公司)、全自动检测酶标仪(168-1002XC,美国BIORAD 公司)、Western电泳仪 (Mini-Trans Blot, 美国BIO-RAD公司)、实时荧光定量PCR仪(CFX-96,美国BIO-RAD公司)、无菌针灸针(0.25 mm×10.0 mm,苏州医疗用品有限公司)、韩氏电针仪(HANS-200A,南京济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等。

1.3 分组与造模 按随机数字表法挑选10只大鼠纳入正常组,余40只大鼠进行造模,14 d后剔除造模未成功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造模成功大鼠分为模型组及电针组,每组10只。本实验经湖北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审核、许可。造模方法参考王煜姣等[9]的方法,采用不规则饮食配合夹尾刺激法,制模大鼠每逢周一、周三、周五禁止摄食、饮水,同时用长海绵钳夹大鼠尾巴末端1/3处,以不破皮但使其尖叫挣扎为度,让大鼠之间相互厮打,每日 2 次(9∶00,16∶00),每次持续30 min,连续刺激14 d。大鼠出现饮水及饮食明显减少,毛发变黄,枯燥无光泽,倦卧活动减少,情绪低落抑郁,容易激惹,提示造模成功。

1.4 干预方法 采用自制鼠衣束缚电针组FD大鼠,并将其悬挂于自制装置上,参照 《大鼠穴位图谱的研制》[10]选取“足三里”穴,用 1寸针灸针针刺 FD 大鼠双侧“足三里”穴,针刺深度为0.3~0.5寸,进针后接通HANS-200A电针仪;设置电针刺激参数如下:疏密波,频率2 Hz/100 Hz,电刺激强度2 mA,每次 30 min,每日1次,共治疗10 d。在电针组进行电针刺激同时,正常组及模型组大鼠也进行束缚固定(同电针组),但不给予针刺及电针干预。

1.5 标本采集与检测 最后一次治疗结束后大鼠禁食24 h,给予腹腔麻醉 (将7%水合氯醛配成0.5 mL/100 g剂量),然后将大鼠固定,剖开腹腔后结扎胃贲门和胃幽门,剪开胃体,清洗胃内容物后拭干,剪取胃窦组织装于EP管中,立即用液氮冻存,最后置于-80℃冰箱中保存待测。1)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大鼠胃窦AMPKα、mTOR蛋白表达。取100 mg胃窦加入1 mL裂解液匀浆,将裂解后的样品在4℃、12 000 g条件下离心15 min,取上清进行蛋白质定量后贮存于-80℃冰箱中。根据待测蛋白的分子量配置SDSPAGE凝胶,然后电泳转膜,封闭1 h孵育一抗4℃过夜,第2天孵育二抗后显影。2)采用qRT-PCR技术检测大鼠胃窦AMPKα、mTOR mRNA表达。从-80℃冰箱中取100 mg胃窦,加入Trizol后研磨,多次离心后提取RNA,然后将RNA逆转录为cDNA,最后进行qRT-PCR扩增。其扩增方法如下:95℃预变性3 min,95℃变性5 s,56℃退火10 s,72℃延伸25 s,共进行40个循环;采用2-△△ct法进行数据分析。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方差齐时采用最小显著差异法(LSD),方差不齐时采用 Dunntt′s T3法,不符合正态分布数据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各组大鼠一般情况 造模过程中正常组大鼠各项活动均正常,模型组大鼠从第7日开始发现笼内粪便稀拉,可闻到鼠笼内有明显秽臭,第10~14日发现部分大鼠进食、打斗明显减少,毛发暗黄、不柔顺、无光泽,情绪低落萎靡,提示FD大鼠造模成功。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经电针刺激后,发现大鼠活动增多,进食增加,毛发逐渐恢复光泽、柔顺。

2.2 各组大鼠胃窦组织中AMPKα和mTOR mRNA的表达比较 见表1,图1。与正常组大鼠比较,模型组FD大鼠胃窦中AMPKα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mTOR mRNA 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FD大鼠比较,电针组FD大鼠胃窦中AMPKα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 (P<0.05),mTOR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

表1 各组大鼠胃窦中AMPKα和mTOR mRNA的表达量比较(x±s)

图1 各组大鼠胃窦中AMPKα和mTOR mRNA的表达量

2.3 各组大鼠胃窦中AMPKα和mTOR蛋白的表达比较 见表2,图2。与正常组大鼠比较,模型组FD大鼠胃窦中AMPKα蛋白的表达量显著降低 (P<0.05),mTOR蛋白的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FD大鼠比较,电针组FD大鼠胃窦中AMPKα蛋白的表达量明显升高 (P<0.05),mTOR蛋白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

表2 各组大鼠AMPKα和mTOR蛋白的表达量比较(x±s)

图2 各组大鼠胃窦中AMPKα和mTOR蛋白的表达量

3 讨 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与正常组大鼠比较,模型组FD大鼠毛发暗黄、不柔顺、无光泽,进食、打斗均减少,状态低落萎靡;胃窦组织中AMPKα mRNA以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mTOR mRNA以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FD大鼠毛发逐渐恢复光泽、柔顺,活动及进食量均增加,胃窦组织中AMPKα mRNA以及蛋白水平明显升高,mTOR mRNA以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

与同类研究比较[11-12],虽然最终结果均提示电针能调节FD大鼠胃运动功能,但作用机制还是有所区别。王柳等认为电针可能是通过改变大鼠迷走神经背核(DMV)区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活性从而调节血清NO含量并发挥治疗作用[11]。杨云等认为电针足三里改善胃肠功能的作用机制可能为降低FD 大鼠胃窦及血浆中神经降压素(NT)的表达[12]。

Ghrelin是一种重要的胃肠激素,具有控制食欲、增强胃动力等作用,与机体胃肠功能具有高度相关性,在胃肠动力学中的调节机制一直是研究热点。mTOR作为一种高度保守的苏氨酸/丝氨酸蛋白激酶,是Ghrelin的调节因子之一,分子大小为259 kDa,可以感知能量稳态的变化,研究发现多种蛋白的合成、增殖、自噬等过程与它有关,多种细胞的生长及细胞周期进程也与它密不可分[13]。研究还表明胃窦组织中mTOR的变化也会导致Ghrelin表达量的改变,从而影响食物摄取[14]。

AMPK蛋白以异源三聚体复合物的形式存在,分别由不同的基因表达两种亚型:α-亚基和β-亚基。AMPKα作为mTOR的上游调节分子之一,是调节细胞内能量代谢的重要调节因子,广泛存在于骨骼肌、胃肠、胰腺等组织系统中,能够精确地反映细胞能量状态的变化[15-16]。研究发现,电针作为治疗手段,能有效地增加相关疾病模型大鼠的骨骼肌、胃肠、神经等组织中AMPKα的表达[17-18]。还有研究表明活化的AMPKα可以直接磷酸化结节性硬化症复合物(TSC),促进TSC1/2复合物形成,竞争性地抑制mTOR的活性[19]。结合上述分析及本课题研究结果,在电针足三里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过程中,可能存在基于AMPKα变化而调节mTOR的机制。

FD属于中医学的“胃脘痛”范畴,病机为本虚标实,脾虚为本,气滞、食积、痰湿、血瘀为标。脾为气机之枢,主运化,主升,胃主受纳,主降,脾升胃降才能维持消化道正常运化、受纳、腐熟的功能。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合穴,又为胃的下合穴,能补脾胃,调肠腑,为后天生化之源。《四总穴歌》云“肚腹三里留”。《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合治内腑”。《素问·水热穴论》云“气街、三里、巨虚上下廉,此八者以泻胃中之热也”。这些都充分说明了足三里穴善治脾胃病的特点,是胃肠疾病中最常见的取穴。电针是通过各种物理化学方式刺激相关腧穴,从而激发经络之气,促进阴阳协调,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20]。这也是采用电针足三里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原因。

综合本研究结果来看,电针足三里穴可改善FD大鼠的胃肠消化,增加FD大鼠胃窦AMPKαmRNA以及蛋白的表达水平、降低FD大鼠胃窦mTOR mRNA以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但电针是如何影响mTOR和AMPKα、mTOR与AMPKα的相互作用机制等还需进一步行严谨的实验来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胃窦造模电针
高乳糖饮食叠加水平台法脾虚证模型研究与评价
不同电针参数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床旁胃超声评估剖宫产者围术期胃容量的临床价值
不同时长电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镇痛疗效观察
PPAR-γ在三硝基苯磺酸诱导的肠纤维化模型小鼠结肠中的动态表达特点
先天性胃窦隔膜超声图像特征分析
俯卧位手法整复结合电针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
兔急性骨骼肌损伤模型的建立及分期确定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消化性溃疡关系的研究进展
经腹胃充盈超声造影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动力障碍的价值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