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磊 高孟倩 林炜濠 邓 力
(1.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广州中医院,广东 广州 510130;2.广东省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广东 广州,510120;3.广东省广州市中医医院,广东 广州 510130)
小青龙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书言: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其组方如下:麻黄(去节)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洗)半升。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瓜蒌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
熊曼琪教授主编的《伤寒论》[1]一书,对小青龙汤方义解释为:该方有麻黄汤、桂枝汤合方去杏仁、生姜、大枣,加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化裁而成,意在辛温解表,以散外感之风寒;辛散温化,而蠲内停之水饮。麻黄为本方主药,有发汗、平喘、利水之功,是一物而三任也。又与桂枝为伍,则增强通阳宣化之效。桂枝与芍药相配,调和营卫。干姜、细辛,大辛大热,散寒宣肺,化痰涤饮。五味子敛肺止咳,而不使麻桂姜辛等升散太过。大凡外感咳嗽,多忌芍药、五味子之类,恐其敛邪不散,致生他变,而本方有此二味,当知其与麻桂姜辛等同用之妙,是开阖适宜,升降得法,对外寒内饮之证,尤为相宜。半夏降逆化饮,甘草和中调和诸药。
对于小青龙汤,各医家基本以为其乃治疗“表寒里饮”之咳嗽良方,然对于病发之源,鲜有详而论之,此其一也。言干姜、细辛乃散寒宣肺化饮,芍药之用为与桂枝合而调和营卫,笔者以为有失偏颇,于下文将详述之,此其二也;药物之组方论述,未能与“青龙”之名符,此其三也。
3.1 “肺寒则外内合”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何也?《黄帝内经·咳论》有书云“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医门法律》[2]言“夫形寒者,外感风寒也;饮冷者,伤饮食也。风寒无形之邪入内,与饮食有形之邪相合,必留恋不舍”。
故所谓“伤寒表不解”,皮毛受邪也;所谓“心下有水气”,此一则言寒饮入胃之因,二则言内生寒饮之果也。故有“表寒里饮证”,其人多有喜服寒凉之物之习,或冰寒之品,或清热之药,或久病阳气亏虚,此为本也,胃寒则从肺脉上至肺,则肺亦寒,而肺合皮毛,皮毛者,腠理也,腠者,三焦通会元真之处,故其寒则三焦相火、元真之气虚,则易感外邪,故外内合,则为肺咳。故方用麻黄、桂枝解其外邪,然何以麻桂合用?盖此非麻黄汤、桂枝汤之外感风寒而脾胃未伤,小青龙汤之证,本在内生寒饮,脾胃阳气被伤而腠理受邪,而腠者,又为气血所注,而麻黄归手太阴肺经[3],乃泻卫气之闭[3];桂枝归足厥阴肝经[3],乃达营血之郁[3]。
3.2 “此皆聚于胃,关于肺” 此言咳嗽皆与胃之病为主因,而与肺相关。此乃承上而解释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而致肺咳之因。何以咳嗽?盖“形寒寒饮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黄帝内经·邪气藏府病形》)”,气逆上行,则为咳嗽。《医学三字经·咳嗽第四》[4]亦云“气上呛,咳嗽生,肺最重,胃非轻”。所以,正如有文章总结之,形寒为肺气为外感寒邪所束,不得宣发而发病;饮冷指饮食生冷。形寒饮冷则伤肺引发咳嗽,故小青龙汤为治疗“形寒饮冷则伤肺”之咳嗽主方[5-6]。
此皆聚于胃,观小青龙汤一方,治中土有三药,为用药之最多也,为干姜、半夏、炙甘草也。笔者认为,干姜非温肺化饮之用,乃温化中土之寒饮也,此治肺咳之要药,所以《伤寒论》中每有“或咳”兼症,基本皆会加用干姜。然《素问·至真要大论》“土位之主,其泻以苦,其补以甘”。何况麻桂之祛邪,当汗也,而汗之源亦来自脾土之甘补,故加炙甘草以和中。而因两寒相感,气逆上行,必当引寒饮上犯,而加半夏以燥湿化痰,而兼降胃气之逆。
关于肺,此言咳嗽与肺密切相关也。且观小青龙汤之证,“干呕发热而咳”,而“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黄帝内经》)”,何况“咳为有声,肺气伤而不清”[7],故知此咳当属肺咳也,肺气不清。 《内经》有言“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而左右者,肝肺也,道路之,要在升降,故方中加入手太阴肺经[3]之细辛温肺,生金之气,清气道;加同入肺经之五味子,敛辛金而止咳,收庚金而住泄[8]。一散一收,二者合用,调节肺机之升降。3.3 以主东方风木之“青龙”命名治西方肺金咳嗽之缘由 白芍者,清风木之燥也,合桂枝,此小青龙汤明确入厥阴之药[9]。然所谓“青龙”,东方厥阴也。仲景先圣当知其理,何以用重治太阴湿土、阳明燥金之方名曰“小青龙”?一者,青龙兴风作雨,而痰饮之祸,譬如阴晦,非雨不晴;二者,盖厥阴为阳气始生,万物始化,今寒邪为患,当达厥阴之气以化气治之,而厥阴之化,从乎中气,中气者,少阳相火,火能治寒故也,且上文已书皮毛为三焦相火所注,今虚而受邪,相火被扼,故加桂枝、麻黄解之。
依据上述理论,而作小青龙汤之药图如下:
图1 小青龙汤药图解
对于小青龙汤的临床运用,笔者认为要在咳嗽喘息有声,而以痰白者为宜。盖如《内经》言“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亦有“咳为有声,肺气伤而不清”[6]之说,即是说,咳嗽喘息有声,此为肺有寒、肺气不清之象也,而此寒缘于胃有寒饮,上至于肺,又肺主皮毛,感寒而内外合邪,故发之。而小青龙汤之方义,恰是与此义完全贴切。
故临床上,对于老年性咳嗽,特别是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病[10-11]的患者,用之多有疗效。盖哮喘,中医之于哮病,本就是宿有痰饮,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亦是多有痰、瘀等。同时,老年患者,阳气日衰,临床可见其平素多喜热饮,此脾胃阳虚之外候也,日久多易内生寒饮,引动而作咳作喘。
现代研究也表明,小青龙汤能广泛运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变异性哮喘、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肺系疾病的治疗,并能取得显著效果[12]。据研究证明,小青龙汤能显著减少炎性细胞的数量及嗜酸性粒细胞占比,抑制炎性细胞的浸润,从而减轻气道炎症。同时,小青龙汤还能有效抑制Th2细胞亚群优势反应,从而起到抑制炎症的作用[13]。 有学者[14]研究表明,Toll样受体4(TLR4)和p-AKt参与哮喘气道平滑肌的迁移,而小青龙汤可以通过抑制TLR4和p-Akt的表达从而起到抑制哮喘气道重塑的作用。同时,有学者总结了小青龙汤的现代药理作用,认为其还有止咳、解热、抑菌、提高免疫力的作用[15]。
患者,男性,71岁,于2016年6月9日就诊。主诉:反复咳嗽咯痰10年余,加重伴喘息3 d。曾在外院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症反复发作。刻诊:咳嗽、喘息有声,咯痰,痰白量多,胸闷,纳眠差,大便调,小便少。查体:神清、精神疲,桶状胸,呼吸促,节律规整,触觉语颤减弱,肺部叩诊过清音,双肺呼吸音减弱,可闻及干湿啰音,心前区无隆起,心率100次/min,心律齐。舌淡暗,苔白腻,脉浮滑。西医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中医诊断:肺胀(表寒里饮)。治疗以解表蠲饮为法。予小青龙汤:炙麻黄10 g,桂枝10 g,干姜10 g,法半夏 15 g,细辛 3 g,五味子 10 g,白芍 10 g,炙甘草10 g。5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温服。服药后患者咳嗽、咯痰、喘息明显减轻。效不更方,续进3剂而恢复如常。
按:咳嗽喘息有声,肺咳之作也,肺气不清也;痰白量多,痰饮内生也,壅塞而作胸闷;痰浊壅盛,又中土阳气不运,故见苔白腻,脉浮滑。依《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之义,此“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也,皆关于胃而聚于肺。当以麻黄泻卫气之闭;桂枝达营气之郁,升阴阳之道路,解营卫之外邪;干姜温化中土之寒饮,炙甘草和中、亦补汗之源,加半夏以燥湿化痰,而兼降胃气之逆,此胃之标本兼治;细辛温肺,生金之气,清气道,合五味子,敛辛金而止咳,收庚金而住泄,一散一收,二者合用,调节肺机之升降;厥阴为阳气始生,万物始化,今寒邪为患,当达厥阴之气以化气治之,故加白芍清风木之燥以达厥阴之气。
小青龙汤为治咳之良方,然笔者以为现代医家对其之遣方立旨有失妥当。而从《黄帝内经·咳论》之“肺寒则外内合”“此皆聚于胃、关于肺”等理论解其方义,并配合药图论之,笔者以为更能诠释小青龙汤之遣方用药,亦可解释其方名之命名缘由。兴许其中或有偏误,然笔者以为中医为包容性医学,海纳百川,方才有容乃大,集众人之思,方可成大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