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疗效及对炎性细胞因子、SP水平的影响

2019-02-26 02:04李珊珊
中国中医急症 2019年2期
关键词:后遗急性期带状疱疹

谷 锋 李珊珊

(浙江省余姚市人民医院,浙江 余姚 315400)

带状疱疹是一类因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侵袭周围神经及皮表组织,导致沿周围神经带状分布的常见感染性皮肤疾病;流行病学报道显示,其正常发病率为1%~5%,且好于免疫系统功能低下或老年人群[1-2]。带状疱疹急性期治疗仍无特效手段,西医通过抗病毒和营养神经药物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疼痛不适症状,但总有效率仅为60%~75%,相当部分患者疼痛未获得明显改善,且后遗神经痛风险居高不下[3]。近年来多种针灸外治手段被广泛用于带状疱疹急性期治疗,通过与西医药物联合应用显现出令人满意疗效[4]。本文旨在观察针灸联合西医药物方案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疗效及对炎性细胞因子、SP水平的影响,为更佳治疗方案制定提供更多循证医学证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纳入标准:符合《临床皮肤病学》西医和《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中医诊断标准[5-6];病程在7 d以内;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超过6分;方案经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2)排除标准:免疫系统疾病者;全身严重感染者;皮损区域不适合针灸者;近2周接受抗病毒或镇痛药物治疗者;合并慢性脊髓损伤者;严重内分泌系统疾病者;造血系统疾病者;妊娠哺乳期女性。

1.2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带状疱疹急性期患者共132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6例。对照组男性 39 例,女性 27 例;平均年龄(50.67±7.21)岁;平均病程(5.48±1.12)d。观察组男性37例,女性29例;平均年龄(50.82±7.25)岁;平均病程(5.42±1.09)d。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单用西医药物方案治疗,包括:阿昔洛韦(武汉普生制药有限公司,批号170708-6)口服 0.8 g/次,每日 3次;维生素 B1口服 20 mg/次,每日2次。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刺络拔罐合围针治疗,包括:刺络拔罐,坐位下彻底暴露患处并消毒,以梅花针针刺入阿是穴,见局部渗血后以规格合适玻璃罐迅速在病损区域两端拔按,留罐8~10 min,出血3~4 mL后取罐后并消毒,每日1次;围刺选取阿是穴,在皮肤边缘外侧0.2 cm进针,针尖刺向皮损中心区,15°角下进行皮下围刺,针距1 cm,每次留针20 min,每日1次;两组疗程均为10 d。

1.4 观察指标 1)记录止疱、结痂及脱痂时间,计算平均值。2)采用 VAS 进行疼痛程度评价[7]。 3)采用ThermalFisher公司Attune NxT型全自动流式细胞仪检测 CD3+、CD4+及 CD8+水平,计算 CD4+/CD8+。 4)采用BeckmanCoulter公司AU3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5)SP水平检测采用放射免疫法,试剂盒由中山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6)随访6个月记录后遗神经疼痛发生情况。

1.5 疗效标准 依据《皮肤性病学》[7]相关标准拟定。显效:疱疹皮损消退>基线水平75%。有效:皮损消退不足基线水平51%~75%。无效:未达上述标准。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采用非参数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近期疗效比较 见表1。观察组近期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近期疗效比较(n)

2.2 两组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见表2。观察组症状止疱、结痂、脱痂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P<0.05)。

表2 两组症状消失时间比较(d,x±s)

2.3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见表3。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及本组治疗前 (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分,x±s)

2.4 两组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比较 见表4。治疗后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改善(均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各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

表4 两组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比较(x±s)

2.5 两组治疗前后TNF-α、IL-4及IL-6水平比较见表5。治疗后两组TNF-α、IL-4及IL-6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TNF-α、IL-4及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

表5 两组治疗前后TNF-α、IL-4及IL-6水平比较(ng/L,x±s)

2.6 两组治疗前后SP水平比较 见表6。治疗后两组SP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S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

表6 两组治疗前后SP水平比较(pg/mL,x±s)

2.6 两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为3.03%(2/66),低于对照组的13.64%(9/66)(P<0.05)。

3 讨 论

带状疱疹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带状分布疱疹或红斑,多呈急性发作,如未进行治疗往往导致后遗神经疼痛发生,严重者甚至出现运动神经损伤[8]。目前医学界对于带状疱疹急性期病情进展机制仍未彻底阐明,大部分学者认为细胞免疫功能异常与疾病发生发展关系密切[9];除此之外炎性细胞因子和SP异常合成分泌均可加重皮损损伤;其中TNF-α、IL-4及IL-6等炎症因子过量释放可刺激疱疹病毒复制加快,加重皮损和周围软组织损伤[10];而SP则属于感觉神经元及神经纤维中广泛存在速激肽,可敏感反应损害性刺激程度,介导痛觉传递和神经源性炎性反应;同时其还能够诱导淋巴细胞或巨噬细胞释放炎性介质,进一步导致瀑布式炎症级联反应出现,导致持续神经损伤和疼痛症状[12]。已有研究显示,积极有效抗病毒干预是带状疱疹急性期治疗基础,可通过阻断病毒增殖而减轻受累神经损伤,同时合并营养神经药物能够发挥急性期疼痛症状缓解;但其起效较为缓慢,远期后遗神经疼痛发生率仍超过20%,且长期应用后不良反应众多,严重影响治疗依从性和耐受性[13]。

中医学认为带状疱疹发病与情志内伤、饮食失节所致肝络失和密切相关;病者因气滞湿郁内日化火毒,蕴灼经络,发于肌肤,表现为红斑、疱疹成簇带状排布[14];同时邪阻脉络,气血不畅,不通则表为疼痛症状[15]。本观察所用刺络拔罐疗法已被证实能够缓解机体神经病理性疼痛;针刺放血可奏泻邪行气、通络疏经之功,以促郁积湿热毒邪外泄,进而加快疱疹皮损消退进程。而围刺针法中多次浅刺可行清热泻火、疏经活血之功效,而通过对神经损伤阻断效应可进一步阻滞邪气外散,调节营卫通畅[16]。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围刺针法能够上调体内HSP70蛋白含量和SOD活性,拮抗氢离子和NO堆积,有助于减轻神经毒性效应和促进皮损消退[17];而刺络拔罐治疗过程中采用罐具将抽吸罐内空气吸净形成负压,刺激皮损区域新陈代谢加快,刺激代谢废物与毒性因子清除,从而达到缩短临床病程和预防后遗神经疼痛发生的作用[18]。

本观察结果示,观察组近期疗效和症状消失时间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和本组治疗前,观察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证实中西医结合疗法应用有助于促进带状疱疹急性期患者症状改善、加快病情康复进程及降低远期后遗神经痛发生风险;而观察组治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TNF-α、IL-4、IL-6及SP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及本组治疗前,提示针灸辅助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可通过有效改善机体免疫功能,调节TNF-α、IL-4、IL-6及SP水平,笔者认为这可能是其具有更佳疗效的关键。

综上所述,针灸联合西医药物方案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降低疼痛程度,提高细胞免疫功能,拮抗炎症反应,调节SP水平,并有助于预防后遗神经疼痛。

猜你喜欢
后遗急性期带状疱疹
带您认清带状疱疹,远离后遗神经痛——专访北京医院皮肤科主任常建民
中医体质在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干预中疗效的影响分析
中医康复护理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治疗护理中的应用
壮药酒的涂擦联合药熨法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应用观察
壮医药线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对柔红霉素药物急性期心肌损伤的相关性
带状疱疹疫苗该不该打?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威伐光联合伐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
儿童带状疱疹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