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法微创治疗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

2019-02-26 03:18孙振海霍新合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9年1期
关键词:胆总管胆道球囊

孙振海,霍新合

近年来随着内镜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胆石症的治疗变得越来越微创化。目前已经从最初的开腹手术发展到腹腔镜、胆道镜、十二指肠镜相互结合的微创治疗。对于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目前多见的是ERCP取石联合LC,通常为两步法完成。近年来出现了三镜联合一步法治疗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成功报道[1-2],丰富了治疗方法。但胆道镜的使用需要切开胆总管,破坏了胆总管的完整性,也增加了操作的繁琐性,其操作顺序为先LC,接着胆道镜取石,最后十二指肠镜鼻胆管 引 流(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 ENBD)。为了探索更高效、安全、微创的治疗方法,本研究选择我院2015年8月—2018年8月98例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采用十二指肠镜与腹腔镜双镜联合,在一次麻醉下,同期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即“一步法”,并与2013年1月—2018年8月常规治疗的90例对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98例,女52例,男46例。年龄25~60岁,平均45岁。对照组90例,女49例,男41例。年龄23~61岁,平均43岁。纳入标准:(1)腹部超声、CT或MRI检查诊断为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非胆囊或胆管占位性病变,未合并肝内胆管结石。(2)心肺肝肾代偿能力强,无肺心病、肝硬化、肾功能不全等疾病。(3)未合并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及急性重症胰腺炎。(4)未合并胆囊穿孔及Mirizzi综合征。(5)胆总管结石直径≤1.5cm,非充满型胆管结石,胆总管结石数量控制在5个以下。(6)无上腹部手术史。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式 全麻。首先侧卧位,ERCP明确结石大小及数量,胆管及胆囊管有无异常。再行内镜下Oddi括约肌小切开(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 EST),柱状球囊扩张(endoscopic papillary balloon dilationmay,EPBD), 使用 取 石网篮和或取石球囊取石。结石偏大而数量不多时,使用碎石网篮碎石后再用取石网篮及取石球囊取石。再次造影确认结石无残留后行ENBD。然后调整体位为平卧位,行LC。

1.3 围术期处理 术前晚常规肥皂水洗肠。术前30 min吲哚美辛栓1枚塞肛,同时肌注盐酸山莨菪碱注射液10 mg。术后禁食水,常规应用抗生素抗炎(二三代头孢菌素+奥硝唑)、补液、抑酸、生长抑素泵点,监测血常规、血淀粉酶及腹部体征改变。术后第1 d开始口服清胰颗粒(柴胡15 g,黄芩10 g,元胡15 g,郁金15 g,陈皮10 g,半夏6 g,枳壳10 g,大黄10 g),1剂/d,早晚分服用。胃肠功能恢复后开始进流食。

1.4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围手术期并发症等。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两组疗效对比采用t检验,ERCP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胰腺炎,乳头出血,胆管炎)和χ2检验(总并发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一步法组98例均治疗成功,无手术死亡,ERCP术后并发症9例。对照组ERCP、LC时间稍长于一步法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一步法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费用对照组明显高于一步法组(P<0.05)。对照组ERCP术后并发6例,与一步法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表2。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一步法组(98例) 35±12.2 40±19.2 8±3.1 3±1.3对照组(90例) 38±15.1 45±23.3 12±4.5 3.8±1.7 P>0.05 P>0.05 P<0.05 P<0.05

表2 两组患者ERCP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3 讨论

胆石症是我国各个地区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单纯胆囊结石的发病率为7%~10%,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发病率10%~15%[3]。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创伤大,术后需长期带管,拔管时有并发胆漏风险,且不宜反复操作等缺点,逐渐被各种微创技术所取代,如腹腔镜、胆道镜、十二指肠镜技术。尤其是ERCP+EST和或EPBD胆总管取石技术,以其不破坏胆总管的连续性,无需T管引流,术后恢复快,并可反复取石的特点,逐渐成为目前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主流术式。LC与ERCP双镜联合,对于治疗特定的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能够充分体现到微创治疗的原则。对于其他例外患者,可以同时应用胆道镜三镜联合,避免留置T管,达到微创治疗效果。目前,LC联合ERCP治疗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手术方式有LC术前、术中和术后行ERCP 3种,但何种方法更好,尚存在一定争议[4-5]。目前主张最多的是LC术前行ERCP,而ERCP术后多长时间行LC并无一致意见。有研究表明,ERCP术后行LC的间隔时间越短越好,通常为3天内[6-7]。手术分两次进行,增加了患者的心理负担,延长了住院时间,增加了医疗费用。且ERCP术后胆囊三角区域水肿,使LC操作时间延长,可能增加腹腔引流的机会,且2次麻醉增加了上呼吸道感染的机会。因此,LC与ERCP在一次麻醉下序贯进行,是最理想的手术方式。既往ERCP技术与LC分属两个不同科室,加上对相关设备的要求相对较高,限制了其开展,相关报道不多[5]。起初我们为摸索条件,曾尝试先行LC,再ERCP取石,也成功数例。但后来有2例ERCP取石失败,而行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胆道镜探查补救。后来我们改变操作顺序,先行ERCP取石,再行LC,结果98例均顺利完成。我们术前常规备胆道镜,一旦ERCP取石失败,可行ENBD后改三镜联合治疗。因本组患者选择到位,均未用到三镜联合,体会如下。

因两种操作同期完成,相对麻醉时间延长,对患者的心肺肝肾代偿能力的要求相对较高。术前应用各种检查手段,明确胆管结石数量及大小,明确为非复杂性胆管结石。即使需要碎石治疗,能够保障一次碎石及取石完成,尽量避免内镜操作时间过长,导致肠管充气过多,影响LC操作。这是手术能够同期完成的关键因素。由于我们病例选择合理,全部病例均同期手术成功,且与分期手术相比,并未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同时,术前术后准备工作也非常重要,术前常规肥皂水洗肠,能够减轻患者术后便秘及腹胀。术前给予吲哚美辛栓塞肛,可抑制炎症反应,减少ERCP术后胰腺炎及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8]。术前肌注山莨菪碱注射液,能够减轻肠黏膜分泌及肠蠕动,有利于ERCP术中操作视野清晰。术后口服“清胰颗粒”,可减轻ERCP术后胰腺炎症状,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减少患者术后禁食时间,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

为进一步减少术后并发症,我们在ERCP术中,常规行EST,行Oddi括约肌小切开,乳头切开长度未及缠头皱襞[9]。并用扩张球囊扩张至胆总管直径大小,避免切口过大,可以预防十二指肠穿孔及出血并发症。我们之所以常规行EST,是考虑到胆总管结石伴胆管炎,往往存在胆总管末端及乳头炎性狭窄,通过小切开,可保留部分乳头括约肌功能。同时,在小切开的基础上行球囊扩张,可避免单纯行球囊扩张导致乳头括约肌撕裂部位不固定导致的出血、穿孔及功能恢复不佳等并发症,并有利于取石顺利,缩短时间。但有研究表明,EST大、中、小切开的近期及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10]。对于是否常规行EST,仍存在争议。有人担心,EST后会导致诸如逆行性胆管炎、胰腺炎等并发症。通过我们既往操作,我们并未发现EST术后明显增加逆行性胆管炎的发生率。但长期看,胆管结石复发的可能性似较非EST患者有所增加。可能与EST后乳头肌功能部分或完全受损,食物残渣反流有关,具体情况有待进一步研究印证。ERCP中,如因结构变异,导丝易入胰管,采用胰管占位法可快速解决问题,减少术后胰腺炎并发症。ERCP取石后常规行ENBD,可起到支撑引流、防止乳头狭窄、降低胆道压力,从而减少和预防胆漏[11]。本组患者无1例术后出现胆漏,均得益于ENBD。行LC时,四孔法比三孔法操作视野更好,可明显缩短操作时间,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总结我们的经验可以发现,一步法微创治疗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是安全可行的,与两步法相比,住院时间短、总体费用下降、且不增加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与三镜联合相比,保证了胆总管完整性。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会有更多新的治疗手段出现,届时会有更多患者受益。

猜你喜欢
胆总管胆道球囊
SpyGlass直视系统在肝移植术后胆道狭窄诊治中的初步探索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宫颈阴道双球囊与米索前列醇在高危产妇引产中的应用
滇南小耳猪胆道成纤维细胞的培养鉴定
切割球囊用于冠状动脉疾病治疗的现状及应用前景
主动脉球囊反搏应用于胃贲门癌手术1例
胆总管一期缝合应用于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分析肝胆结石实施肝切除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效果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行ERCP+LC和LC+LCBDE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腹腔镜胆道手术中Luschka管损伤致胆漏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