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乃新
新疆伊犁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孙扎齐牛录镇农业发展中心,新疆伊犁 835300
牛绦虫病是由绦虫以及绦虫虫卵感染引发的一种人畜共患病,绦虫寄生于病牛体内,汲取营养,并生长繁殖,产生毒素,破坏牛体内组织器官,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严重者甚至可以导致死亡,而临床上由于该病的初期症状不明显,不仔细观察会错过最佳治疗时期,造成养殖户的经济利益严重损失,同时也给消费者带来健康隐患。
牛绦虫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季节性,通常流行于每年夏秋时节,此季节气候条件适宜绦虫的生长繁殖,且养殖场环境不良会为绦虫中间宿主提供成长环境,从而为绦虫的繁殖提供条件。
牛绦虫病是由绦虫感染引发,绦虫是一种细长的乳白色或者白色的寄生虫,成虫呈带状,其头节接近圆形,有4个吸盘,虫体颈基部有小钩,虫体由700~1 000片节片构成,节片比较宽大,生殖孔在虫体同一侧,末端节片细长,具有妊娠功能,通常每个节片可以包含3万~5万个虫卵,该节片也称为孕节。虫卵具有薄壳,从孕节出来时壳已经脱落,因此,在检查排泄物时观察到的虫卵只有胚膜[1]。
绦虫主要寄生在牛小肠内,通过肠道可以将虫卵以及孕节随排泄物排出,健康牛因采食存在孕节以及虫卵的食物后会发生感染,当虫卵进入小肠,会发育成囊尾蚴,通过分泌物以及钩体入侵小肠的肠壁,进入肠壁血管后可以随着血液流动扩散到各个组织中,如心脏、脑部以及肌肉中,随着虫体的生长发育,产生毒素,破坏组织,影响到牛的正常生长。此外,绦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人是该病的唯一终末宿主,在食用含绦虫的食物后,虫体在人小肠内寄生,会影响人体健康。
牛被绦虫感染后初期没有明显症状,仅发生轻微的消化不良,随着病情发展,病牛食欲下降,出现腹泻等症状,排泄物中可以发现大量虫卵,有时节片也会呈线状悬挂于牛肛门处。中后期病牛逐渐消瘦,贫血,毛色失去光泽,杂乱暗淡,个别病牛会出现神经症状,如抽搐、头部后仰呈角弓反张症状。严重时由于成虫在肠道内大量繁殖,阻塞肠道,发生肠破裂或者腹膜炎症,甚至死亡。
剖检病牛后可以发现其小肠存在大量虫体,部分脏器因绦虫寄生而出现卡他性炎症病变,肠系膜与淋巴结发炎,肾脏增生,脑部存在出血性浸润,心肌严重变性。
现场取10 g左右新鲜粪便放入100 mL饱和NaCl溶液中,摇匀后静置,去除上清液,再次向沉淀物中加入饱和NaCl溶液,摇匀后静置,直至上清液透亮为止,取沉淀物涂片观察,在100倍显微镜下即可观察到虫体与孕节[2]。
确诊后,应立即对病牛进行驱虫处理,常用的驱虫药包括丙硫咪唑、吡喹酮以及硝氯硫铵等。将丙硫咪唑片研磨成粉,按15 mg/kg的剂量取药,配制成1%的悬浊液,口服。用药后病牛可能发生腹泻反应,可以口服磺胺间甲氧嘧啶预防继发性感染;如果腹泻严重,应当使用20%葡萄糖250 mL、5%葡萄糖生理盐水注射液100 mL以及5%碳酸氢钠注射液200 mL,混匀后静脉注射,连续使用3 d。
牛养殖过程中,要加强饲喂管理,如果牛采食过程中出现营养不良,免疫力容易下降,会增加其患病的机率,所以应当为牛提供充足的营养,如采购优质饲料,加强饲料存贮区域管理,防止饲料霉变。同时还要在日粮中添加充足的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提高其免疫能力[3]。
在养牛过程中,养殖管理员应注意养殖区域及周边的环境卫生,消灭中间宿主,为牛提供优良的生长环境,使其健康成长,可以有效降低患病率。养殖管理员还应当定期对圈舍进行全方位的清理,定期清除粪便等排泄物,并按照要求进行消毒处理,保障养殖场所的良好卫生条件,严禁闲杂人员进入养殖区域。
根据牛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消毒管理制度,养殖管理人员应当定期使用消毒剂对圈舍以及主要活动场所进行消毒。消毒时应先清扫,再用水冲洗,喷洒消毒剂后再用自来水清洗,最后熏蒸消毒或者利用火焰干燥消毒。
在养殖期间,如果需要放牧,应当在放牧的初期进行1个月的驱虫,此后每2周驱虫1次。
人不仅是牛绦虫的终末宿主,还是中间宿主,患病的人也是本病的重要传染源。如果发现有感染绦虫病的病人,要及时治疗,并避免其与牛接触,在本病多发的地域应当加强“驱绦灭囊”的工作。
牛绦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不仅影响牛的生长发育,还对消费者产生重大的健康隐患。养殖管理者应当以预防为主,增强养殖过程管理,定期驱虫,严格执行消毒管理制度,保障养殖场所环境卫生,减少中间宿主栖息环境,可以有效防止本病发生,减少养殖者经济损失。